环境竞争力研究的主要内容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4713270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48.22KB
环境竞争力研究的主要内容Word格式.docx
《环境竞争力研究的主要内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竞争力研究的主要内容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业革命以后,人类开始了对环境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为节约成本,大量工厂和廉价劳动力集中沿海、沿江地区,烟雾、有毒气体、污水及城市人口的高密度聚集致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2],城市健康水平不断下降。
英国相继出台《改革议案》、《城镇改善法》、《公共卫生法》、《消除污害法》、《环境卫生法》等一系列涉及城市公共卫生的法令,以应对日益恶化的人居环境。
巨大利益驱动下对自然的无度索求终于带来了严重恶果。
1930年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20世纪40年代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的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等污染事件的集中暴发终于引起了各国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
1962年《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出版更促使了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的召开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确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扩张持续进行,全球环境不断恶化,诸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关于减排温室气体额度、进度、方式的文件的签订,标志着各国开始从全球性和市场化的视角探求解决环境问题的良策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视角和市场机制的解决方式的确立。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和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的日益突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再度成为各国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
4.1.1.2环境的内涵
环境(environment)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主体)并对该事物(主体)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客体),即某个主体周围的情况和条件。
随着主体的变化,环境的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
可见,环境既是一个建立在特定主体或中心之上的相对概念,也是一个强调特定主体或中心与外界联系的相关性概念。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类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不断加强,环境的内涵不断发展变化,不同学科、不同体系、不同范畴对环境有不同的解释。
生物科学中,环境是指以生物为主体或中心,是“生物的栖息地,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社会为主体,是“围绕人类周围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3]。
国际环境教育界提出的“环境定义”中则把人以外的一切统称为环境。
《辞海》中将环境解释为“环绕所辖的区域;
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将环境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5]。
环境的概念是相对的,相关的。
环境既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又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4.1.2环境的分类
目前对环境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如表4-1所示):
①按环境主体分,可分为人类环境和生物环境;
②按环境性质分,可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③按环境范围分,可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表4-1环境的基本分类
分类依据
按主体分
人类环境
要素属性: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组成要素:
大气环境/水环境/地质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
基本性质:
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
大小范围:
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
按性质分
自然环境(原生环境/第一环境)、半自然环境(次生环境/第二环境)、社会环境
按范围分
宇宙环境(星际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Excel下载
本报告所探讨的环境从广义而言属于人类环境的范畴。
人类环境由环境要素、结构单元和环境系统三重结构构成:
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自独立、性质各异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具有最小限制率、等值性、整体性、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等特点;
环境要素相互组合,构成环境的结构单元;
结构单元的相互组合和内在作用组成环境系统(或环境整体)。
人类环境按环境要素属性,通常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按环境组成要素,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地质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
按性质,可分为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环境等;
按范围,从小到大、由近及远可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等。
4.1.3环境的内容
从内容来看,环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
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
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的环境,“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6]。
下面分别阐述与环境密切相关的一组概念。
4.1.3.1生态与环境
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反映生物之间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
生态与环境两个概念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进而出现生态环境的概念。
生态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的力量(物质或能量)或作用的组合。
生态环境特指由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其内涵小于环境及自然环境。
4.1.3.2资源与环境
《辞海》中将资源定义为“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
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资源定义为“在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将资源概括为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及这些成分的环境功能。
广义的资源包括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要素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
按资源性质,可将资源分为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和技术资源。
其中,按资源的实物类型,可将自然资源划分为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等;
从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经济关系,可将自然资源分为环境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景观资源等;
从资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将自然资源分为耗竭性资源和非耗竭性资源;
从资源利用的可控程度,可将自然资源分为专有资源和共享资源等。
社会资源则包括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等。
按资源用途,可将资源分为农业资源、工业资源、信息资源。
按资源可利用状况分类,可将资源分为现实资源、潜在资源、废物资源等。
资源与环境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
自然环境既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条件,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要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而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4.1.3.3能源与环境
能源是指产生机械能、热能、光能、电磁能、化学能等各种能量的自然资源[7]。
按照来源可分为四类:
①来自太阳的能量,除了直接的太阳辐射能外,煤炭、石油、天然气、生物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都间接来自太阳能;
②以热能形态蕴藏于地球内部的地热能;
③地球上的各种核燃料,即原子核能,是原子核发生裂变和聚变反应时释放出来的能量;
④月亮和太阳等天体对地球的相互吸引力所引起的能量,如潮汐能。
按照形成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按照使用情况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工业、农业、国防、科技,改善人民生活所必需的燃料和动力来源。
能源安全问题以及由于能源短缺及过度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现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4.2环境与竞争力的关联性分析
对环境与竞争力关系的研究始于因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资源匮乏引发的人们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而进一步的关注则源自环境保护对于生产成本继而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环境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认识的增强。
环境与竞争力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涉及社会发展、政治、外交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问题,现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
对于环境与竞争力的关联性关系,目前形成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
4.2.1等同说:
环境就是竞争力
自从进入生态文明社会以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成为人类发展的目标。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1994年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6年美国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可持续美国计划,1998年欧盟确定了建立绿色欧洲的发展战略,1999年日本提出了环境立国的新国策[8],目前世界各国均将环境的均衡维护和人类生存与永续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环境就是竞争力的观点强调环境对于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发挥决定性作用,认为环境优劣将直接决定区域竞争力的强弱,同时,区域竞争力通过环境竞争力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动力和源泉。
这一观点主要被自然环境优越、居住环境宜人、投资环境突出的城市或地区所采用。
当然,环境就是竞争力的观点将环境等同于竞争力,忽视了其他因素对于竞争力的作用和影响,也混淆了环境与竞争力的内涵和意义。
4.2.2要素说:
环境是竞争力的组成要素
要素说将环境视作衡量竞争力强弱的组成要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要素,而是将其与经济、社会、政治等因素一起组成竞争力。
DouglasWebster1990年首度将自然环境引入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框架,从自然环境对不可转移特性的区域禀赋的影响进而推及城市竞争力的形成过程[9];
2009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一书认为,城市竞争力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四大系统,由环境质量水平、城市环境舒适度水平、城市自然环境优美度水平、城市人工环境优美度水平组成的环境竞争力直接或间接影响城市竞争力;
《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也设置了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发展环境竞争力,体现了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IMD国家竞争力指标体系也将健康与环境作为20个二级指标之一。
环境是竞争力的组成要素这一观点的提出意味着环境在竞争力评估中的地位逐步得到重视,强调环境在国家、省域以及城市层面作为测度竞争力强弱的组成要素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凸显环境的相对重要地位,并忽视了环境对竞争力影响潜力和能力的评估。
4.2.3影响说:
环境保护影响竞争力
影响说主要是针对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而言的,认为环境从比较优势、产业转移和贸易壁垒等方面影响国际竞争力[10]。
目前国际学术界提出三种相关理论假设:
基于囚徒困境的环境竞争理论,认为各国为获得竞争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会选择采取较宽松的环境保护措施,从而加剧全球环境的恶化;
基于产业转移的污染避难所假说,认为采取较宽松的环境保护措施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加投资或生产优势,从而拉动产业向其转移;
基于长期变化的波特假说认为,从长期来看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的积极因素大于成本增加带来的不利因素[11]。
由此形成两种相悖的观点,一方认为严格的环境规制会造成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的增加,从而导致产出和利润的降低,增强管理的难度,阻碍技术创新,从而影响竞争力;
另一方则认为严格的环境规制会促进企业创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本国产业结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竞争力 研究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