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竞赛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竞赛题库100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709740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29.38KB
国学知识竞赛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竞赛题库100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国学知识竞赛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竞赛题库100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知识竞赛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竞赛题库100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西周的宗法制,是以在同一宗族内,大宗、小宗的的划分为基本特征,而大宗、小宗的划分是以嫡庶之分为基础的。
实际上就是以(血亲)为纽带,构筑了政治等级关系。
12.随着皇帝制度的确立,与皇帝有关的各种礼仪制度也逐渐制定出来。
皇帝的言行有法定的名称,皇帝自称(朕)。
13.明代废除宰相的做法为清朝所继承。
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以取代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承旨办理军国要务、任免官员、呈递章奏、起草谕旨的中枢机构。
14.汉承秦制,皇帝制度较秦健全。
皇帝的名号制度也进一步完善。
东汉蔡邕在独断中总结:
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
其言曰(制诰),史官记事曰上,等等。
15.战国时期,原来的执政正式演化为(丞相)制度。
除楚国仍沿用春秋时“令尹”名称外,山东各国的执政均称“相”。
其职能为“百官之长”。
16.战国时期,因各国的度量衡不统一,薪俸制度的支付单位也是不一致的。
其中,楚国是以(担)为单位。
17.战国时期,主要采用(粮食)作为官员薪俸发放的形式。
18.清朝为防止皇子争储带来的政治动荡,(雍正)皇帝决定建立秘密建储制度。
19.清朝预立太子的制度开始于(康熙)时期。
20.皇位继承制度是延续专制皇统的重要保证,也是皇帝制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制度,其核心之一是(世袭制)。
21.唐朝自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后,围绕皇位继承的斗争时有发生,有唐一代,包括武则天在内,共二十一帝,其中,以嫡长子即位的有
(1)人。
即穆宗。
22.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但是皇位继承上却非常混乱,大多伴随政变或其他形式的暴力。
(唐太宗)开启了以政变夺取皇位的先例。
23.(皇位继承)是延续专制皇统“家天下”的重要保证,也是皇帝制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24.汉高祖二年,立刘盈为太子,以大儒叔孙通为太子太傅,负责其教育。
从此,(太子预立)制度称为定制。
选立皇太子的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
25.所谓皇位世袭制,体现的是皇帝家族对国家权力的独占。
皇位继承的唯一合法依据是(血统)。
26.明代四大权宦之一的(魏忠贤),是熹宗时期的司礼监太监,他大权独揽,将明代宦官干政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7.唐代宦官地位急剧上升是在(唐玄宗)皇帝时期,宦官高力士等皆宠信一时。
28.宦官在古籍中称寺人、宦者、中官、内侍、内官、阉人、内监等,唐代以后称太监。
宦官是(后宫)制度的派生物。
29.隋唐时期宦官机构称(内侍省)。
30.明朝内宫,建立了完善严密的宦官组织系统,计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共有(24)衙门,各设提督太监、掌印太监统辖,人数在十万以上。
31.明朝英宗正统初年,司礼监太监(王振)利用了英宗的信任,排挤三杨,掌握了军政大权,开启了明代宦官干政的先河。
32.清朝入关后,设置管理宦官的机构(敬事房),设总管、副总管等职。
33.明朝初年,朱元璋鉴于历代宦官乱政的教训,严禁宦官干政。
但最终没有阻止宦官干政在明代重演。
明朝重用宦官始于(明成祖)时期。
34.西周时期存在两个职官系统。
一是负责处理国家事务的外朝官系统,二是负责王室事务的宫廷系统。
前者的首脑称“师”、“保”、或“卿士”。
后者的首脑称(太宰)。
35.曹魏时期,侍中的权力进一步增强,已与尚书一同“综理万机”。
晋代,侍中寺进而发展成为(门下省),主管政事范围也不断扩大,侍中的地位大体与尚书、中书比肩。
36.武帝时,为了能直接控制和处理国家事务,开始提升内朝官的地位。
西汉最重要的内朝官是(尚书)。
37.曹魏末年,尚书省变成了执行机构,中书省则变成了出令机构,(中书令)成了真宰相。
38.不论是南朝,还是北朝,(门下省)都已成为参与决策的宰相机构,其长官侍中已成为宰相之一。
39.西汉自武帝起,开始有内外朝之分。
管理国家的实权逐渐由外朝相府转移到了内宫,以(宰相)为首的外朝国家正式机构,逐渐退居到执行内廷决策的地位。
40.“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其中的“台阁”,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将尚书从少府中独立出来,扩大机构,赋予更大的权力,时称(尚书台),成为东汉时期的决策机构。
它的长官尚书令级别不高,终汉之世只是一千石,但掌握国家实权。
三公被架空,只有议事功能,没有实际权利。
41.战国时期,随着官僚制的建立,各国普遍实行(宰相)制度。
只是称呼有所不同。
42.文献通考:
“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这里指的是唐高祖武德年间,设置(政事堂),作为议政决策机构。
43.唐朝,政事堂最初设在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
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印”改为“中书门下之印”,并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等五房于政事堂后,分曹以主众务,其五房长官称“堂后官”。
44.唐袭隋制,中枢机构仍为三省。
中书省主出命,长官为中书令,正二品。
门下省主封驳,长官为侍中,正三品。
尚书省主执行,长官为尚书令,正二品。
为避忌讳,尚书省的实际长官为(左右仆射),皆为从二品。
45.三省制发展至宋朝,宋代三省长官虽存,但却不一定行宰相之权。
中书门下长官只有加上(同平章事),才能进政事堂议政,是真正的宰相。
46.宋初,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协助宰相管理政务。
不久,又命与正宰相轮班掌印,并准许押班奏事。
从此,参知政事由副宰相升为(次相)。
47.唐代制度规定,凡属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决议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后方可颁布施行,凡未加盖此印,未经政事堂决议副署,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被认为是违制的。
48.清承明制,亦设内阁。
从职掌设定看,清代内阁的职权范围较明代为广,且法定地位也高于其他个部门,明代内阁大学士法定品级仅为五品,中叶以后大学士的品级之所以较高,都是因兼领某部尚书或侍郎而得。
但清代内阁大学士皆为
(一)品,位在六部尚书之上,其班次在百官之首。
49.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太祖以谋反罪,杀中书左丞相胡惟庸及大批亲胡官员,进而废除(宰相制度),并宣布“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具体行政机构。
50.明太祖时,内阁大学士为正五品,职掌是“侍左右,备顾问而已”,也就是皇帝的秘书班子。
(仁宗)皇帝以后,内阁地位渐重,阁臣可以兼领六部。
嘉靖中叶以后,有些大学士被授予保、傅、太师等三公名号,班次已在六部长官以上。
51.明朝建立之初,沿用元制,以(中书省)为中枢机构,设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三省制转变为一省制,相权有所增大。
52.九品中正制始于(曹魏)时期。
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正式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53.历史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指的是(西晋)时期,门第成为入仕的首要条件,士族把持政局,庶族很少有机会跻身上层职官。
54.秦以后职官选拔和录用分正途和异途两种。
正途选任制度以(隋唐)为界,前后变化很大。
55.唐代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
制科是根据时势需要,由皇帝颁布命令,临时设立的科目,名目繁多,有一百二十余种。
在唐代,制科又被称为“杂色”,意即(非正途),主要是因为制科所取多是有特殊技艺的人才,特别是农商医土木营造等技术人员,故不为士人所看重。
56.明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也称“礼闱”。
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季二月举行,故又称(春闱)。
参加会试的必须是乡试中式的举人。
57.唐宋科举,唐代进士科首重诗赋,宋代注重(经书义理),与儒学意识形态完全结合起来。
58.宋代科举的科目有进士、九经、三史、三传、学究、明经、明法、制举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
宋太祖时,该科录取名额一次仅十人左右,太宗以后逐渐增加,一次就达三百余人。
59.明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取中者称“举人”,榜首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被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60.唐代武则天后,偶尔举行殿试。
到了(宋)代殿试已经制度化。
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因落第考生告发考官录取不公,太祖下令召集及第与未及第考生若干人重新测试,从此殿试即成定制。
61.殿试是明朝科举最高一级的考试,因为考场设在奉天殿而得名。
凡中式的贡士均可参加。
殿试由皇帝主持,因是“天子亲策于廷”,所以又称(廷试)。
62.明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在南北两京及各直省布政司所在地举行的地方性考试,又称“乡闱”,每三年举行一次,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
63.唐代常科每年举行,科目很多。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谣,意谓三十岁考中明经者已老不堪言,而五十岁考中进士者则正当少壮。
唐代名臣多出身于这两科。
一中进士,世人皆以“白衣公卿”看待。
说明当时世人看重的科目是(进士)。
64.西汉(武帝)时期,应对匈奴用兵,财政压力很大,遂打破商人不得做官的惯例,规定无论是商人、地主,只要捐纳一定数量的奴婢,甚至纳羊,都可以为郎,一时之间,赀选大盛。
65.对官员政绩进行考核称“考课”。
秦已初具规模,汉朝则更完备,并设立了专门机构。
当时对地方官的考核,主要由(丞相)负责。
66.两汉时期,官吏的俸禄一般都发给粮食,按月领取,以(斛)为单位。
67.东汉末年,(州)开始成为郡以上的地方行政区,刺史也大多演化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
68.中国历史上,最早实行刺史制度的是(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部(州),刺史分部巡行监察,刺举不法。
69.谏官在秦汉为加官,无定员。
曹魏设侍中寺作为专门的言谏机构,设侍中四人。
因侍中寺官员常随天子左右,参与国家政务机要机会较多,故在西晋时期逐渐发展成为(门下省)。
70.西汉御史机构庞大,与丞相府一起,并称两大府。
御史府的首脑为(御史大夫),其职掌是“典正法度,以职参相,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
71.东汉,进一步加强中央监察系统。
在公卿朝见皇帝时,时称“三独坐”,不包括(御史大夫)。
72.门下省是唐代宰相机构之一,其侍中等长官要参与政事堂议政,即参与朝廷决策,门下省的主要职权包括:
献纳、(封驳)、监督朝仪礼法的实施情况73.宋代,台谏呈现出合一的趋势。
每以谏官兼领御史之职,导致(言谏御史)的产生。
74.中国历史上,外戚干政以(两汉)时期最为严重。
汉高祖死后,吕后称制,大封诸吕,开外戚干政先河。
75.唐代,女官制度更加完备,设有宫官(六尚),即尚官二人,尚仪二人,尚服二人,尚食二人,尚寝二人,尚功二人。
仿照外朝六部二十四司设置。
76.明代地方最高监察机构为(按察司),与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并称地方“三司”。
77.清朝中央军事机构为军机处和(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学 知识竞赛 中国古代 历史 题库 100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