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连加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4699917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7.77KB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连加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连加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连加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另外,一年级的孩子仍然以游戏玩耍为精神食粮,孩子需要通过半游戏半学习的过程进行学习;
而且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一般只能稳定持续15到20分钟。
因此,教学时我设计小青蛙回家的故事贯穿整节课的教学,把枯燥无味的计算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故事情境中主动去探究学习,通过质疑,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同时在故事中学会做人要待人友善,懂得与人分享、与人合作,学会独立解决问题,懂得孝敬长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情景建立连加、连减的数学模型,理解连加、连减的具体含义,会进行10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
2.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
4.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连加、连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5.使学生学会做人要待人友善、懂得与人分享、与人合作、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和懂得孝敬长辈……等等的好品质。
【重点、难点】
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体会连加、连减意义和理解运算顺序,学会计算。
使学生理解图意列出算式。
【教学准备】
课件、小红花
【教学过程】
(一)趣味复习、导入
1.播放动画儿歌“小青蛙找家”
一只小青蛙,呱!
要呀要回家,呱!
跳跳,呱呱!
跳跳跳,呱呱呱!
小青蛙回到了家,呱!
【设计意图:
在开始就播放儿歌“小青蛙找家”让学生唱歌热身的同时,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儿歌并非只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为后面的教学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而作铺垫。
】
2.出示小青蛙和妈妈碰面时的情境对话。
青蛙妈妈:
小青蛙,你真棒!
能勇敢地独自回家找妈妈,妈妈真开心!
你是怎么样回来的?
小青蛙:
我一路跳回来,经过池塘。
池塘可大了,但有好多口算荷叶,我每答对一道口算题,我跳得可远啦!
一下子就过了池塘呢!
口算荷叶?
那可是什么样子的?
3.复习口算题。
(课件出示口算荷叶)
请同学们跟小青蛙一起算一算,看谁跳得最远最高!
一年级小朋友都喜欢听故事。
在教学中把“小青蛙找家”的主角“小青蛙”带到教学中,创设小青蛙与青蛙妈妈讲述独自回家的所见所闻,讲述从池塘跳回家的路上经过的“口算荷叶”,只要答对就能跳了很高很远,这样的设计,让平常枯燥的复习题变得有趣又神奇,让学生带着好奇的心情复习旧知,同时让学生期待着“小青蛙”后面的经历——究竟“小青蛙”还遇到些什么事情?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延伸导入新知,初步感知“连加”。
妈妈,我回来时给您捉了些虫子。
小青蛙你真乖!
你是在哪捉的?
捉了几只?
(课件逐一出示小青蛙经过的池塘边、大树下和禾苗田)
a.
让学生看图,说一说小青蛙一共捉了几只虫子?
为什么?
b.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2=5(只)
5+4=9(只)
c.
魔法合体:
同学们真利害,一下就能帮小青蛙用两道加法算式算出它一共捉了9条虫子。
现在让老师来当魔法师,我能把这两个算式合成一道加法算式。
我变(课件演示两道加法算式合成一道连加算式的过程)。
板书:
3+2+4=9(只)
d.
请同学们看看,这个3+2+4=9(只)与3+2=5(只)5+4=9(只)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
e.
教师说明:
像这样有2个加号连续想几个数相加起来的算式叫做“连加”。
(板书课题:
连加。
)
小青蛙是一只孝顺的青蛙,回家路还不忘为妈妈捉了些虫子做礼物,青蛙妈妈问小青蛙一共捉了几只青蛙?
让学生带着看故事的心情帮助小青蛙算一算,在培养学生应该学习小青蛙的孝顺的同时,老师利用课件显示把两个两位加数的加法算式合成一道连加算式,让学生在生动的变化同初步认知连加。
同时,也为后面的数学故事做好铺垫。
2.学习连加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小青蛙装虫子的盒子:
盒子里为什么只剩下1只虫子?
“小青蛙明明捉了9只小虫,为什么盒子里只有1只?
”这里创设了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疑问在课堂中寻找答案;
为后面数学故事发展和拓展作铺垫。
我又经常一条小村,遇到了5只小鸡,我们玩得可开心啦!
后来跑来了2只小鸡,接着又跑来了1只。
你知道我一共跟多少只小鸡交朋友?
(1)课件演示小鸡图(动态)。
请学生仔细观察。
a.你看到了什么?
(原来小青蛙遇到5只小鸡,先跑来了2只,又跑来了1只。
b.根据你看到的,你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
(一共有多少只小鸡?
学生复述图意,指名说,同桌说,齐说。
(2)尝试列式。
师:
要知道一共有几只,小朋友们会列式计算吗?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做?
(加法)你是怎么想的?
a.随生汇报,师板书:
1)5+2=7
7+1=8
2)5+2+1=8
3)5+1+2=8
b.读算式。
(师:
刚才的小朋友读得真不错,你也跟着他读一读吧)
(3)讨论学习,研究计算方法。
请小组讨论,并说一说上面的几种算式该怎样计算?
(原来有5只小鸡,跑来2只后就有7只;
又跑来了1只,就用前面算出来的7只加后来的1只,合起来就有8只了。
)
2)5+2+1=8(我也学会老师的魔法,把两道加法算式合成一个连加算式来计算,我先把前两个数5和2先合起来有7只,再把7只与后来的1只合起来就是8只了。
3)5+1+2=8(我也是用连加的方法,但我是先把原来的5只和最后来的1只先合起来共6只,再把6只与2只合起来就是8只了。
(4)根据学生的汇报,板演方法1)和2)计算过程:
5
+
2
1
=8
5
=8
7
6
(5)小结:
计算连加时我们一般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然后再把算出的得数(强调是算出的得数)加上第三个数,这样的计算,也就是说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
因为小青蛙的平易近人,所以有好多小动物喜欢跟小青蛙交朋友,从故事中让学生学会友善待人。
同时在推导连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因为学生欣赏的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也不同,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既关注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又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实现了“思维共享”。
3.学习连减。
课件出示小青蛙给小鸡们分虫子的(动态)情境。
故事中小青蛙与小鸡们分享食物,让学生体现与人分享的快乐。
(1)同学们,在图中你能找到些什么数学信息?
你知道发生什么事了吗?
(学生自由编故事。
让学生自己编故事,将数学与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课件出示小青蛙的话。
我跟小鸡玩得可开心啦!
有的小鸡饿了,于是我把自己捉的小虫拿出来8只分给小鸡们每只鸡一只虫。
先有小鸡分走了2只虫子,然后有小鸡又分走了2只虫子,你猜我手上还拿着多少只小虫?
能分给剩下来的小鸡吗?
(3)同学们,你们会解决小青蛙的问题吗?
(指名列算式,随机板书。
①8–2=6
6–2=4
②8–2–2=4
注: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算式8–2–2=4,教师引导学生把算式①8–2=6
6–2=4中的两个算式(用魔法)合成一个算式。
(4)抽出算式8–2–2=,这个算式与我们平常的减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你会给它取个名字吗?
(板书:
连减。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从8里去掉2后再去掉2。
该怎么计算呢?
(5)小组讨论计算方法,并汇报计算方法和结果。
(8只虫子,先取走了2只,剩下6只,然后从6只里再取走2只,还剩下4只;
所以8-2-2=4)
(6)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小结连减的运算方法。
小结:
计算连减时一般也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把算出的得数减去第三个数,也就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边小结边板书运算过程:
8
–
2–2=
4
6
(7)说一说,最后剩下的4只小虫够分给剩下的小鸡吗?
(够,因为4只虫子和4只小鸡同样多。
在认识和理解了连加的基础上学习连减和连减的计算方法,学生学得轻松,让学生真正地体现成功的快乐。
(三)联系情境,应用拓展。
妈妈,我把虫子都分给小鸡朋友啦,这盒子里的一只虫子是您的。
青蛙妈妈:
小青蛙,你真是孝顺!
可妈妈老了,有点忘记怎么计算了,你之前捉了9只虫子,先分了2只小虫,再分了2只,最后又分了4只,还剩下这一只,对吗?
1.同学们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帮青蛙妈妈算算。
2.汇报方法:
(1)9–8=1
(2)9–2–2–4=1(注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四)巩固练习。
1.小燕子知道小青蛙是很友善的小孩,今天都飞来跟小青蛙做朋友啦!
同学们,想跟他们玩吗?
(出示P73第2题燕子图。
)你能算算有只几小燕子吗?
因为小青蛙的友善,又迎来了燕子朋友。
这样的创设有效地把巩固练习与连加连减的学习自然地衔接起来。
在巩固连加的同时,为下一个巩固活动作铺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一年级 数学 教学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