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题中国古代史全套同步测试.docx
- 文档编号:1469522
- 上传时间:2022-10-22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45.84KB
高三历史复习题中国古代史全套同步测试.docx
《高三历史复习题中国古代史全套同步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复习题中国古代史全套同步测试.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复习题中国古代史全套同步测试
高三历史复习题中国古代史全套同步测试《中国古代史》先秦至隋唐1Y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5分)一、(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
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春秋战国时期,下列水利工程修建于淮水流域的是()
A.芍陂B.都江堰C.灵渠D.郑国渠
2.提出“政在得民”、“民贵君轻”的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墨子D.商鞅
3.《汉书?
游侠传》记载:
“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竟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代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B.新兴地主阶级重视搜罗各种人才为己所用
C.没落奴隶主贵族亲小人,远贤臣,生活腐朽D.魏赵齐楚四国是战国时期恐怖黑恶势力的策源地
4.春秋时期,促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A.统治阶级的提倡B.国家分裂的影响C.社会人口的增加D.铁器牛耕的出现
5.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最直接触犯旧贵族政治利益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织C.建立县制D.禁止弃农经商
6.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店主说:
“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
A.变法深入人心B.法治代替人治C.变法违背民意D.变法最终失败
7.作为一部历史正剧,《汉武大帝》的编剧主要依据《史记》和《汉书》等历史著作,这说明()
A.这两部著作所述史实是绝对可信的
B.这两部著作的作者都生活在当时,亲眼目睹了时代的变迁,因此比较可信
C.这两部著作是记录西汉历史的主要资料,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D.影视作品完全可以通过再现历史原著来还原历史
8.张骞出使西域与班超出使西域所起作用相似之处是
(1)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2)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3)确立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统治;(4)帮助西域人民摆脱了匈奴的奴役()A.
(1)
(2)B.
(2)(3)C.(3)(4)D.
(1)(4)
9.下列有关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辰韩居民多为秦朝移民后裔,又称“秦韩”
B.汉代文明通过陆、海路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
C.天竺政治制度、城市建筑深受中国影响
D.政府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事务
10.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以下皇帝的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为了加强皇权而取消宰相
C.皇帝要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11.秦汉文化的特点之一是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
其多样化的特征主要是因为()
A.秦汉在科技文艺各领域中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B.秦汉文化上承先秦传统下开魏晋隋唐的先河
C.秦汉文化是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D.秦汉时期中国已经形成了多民族国家的格局
12.在我国的一本古代典籍中,阐述了一项天文学方面的重要思考:
“当日之冲”(日冲:
古代天文学概念,指的是太阳、地球与月亮等其他星体成一直线的现象),光常不合者,蔽于地(大地,即今日所说的地球)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食(月食)。
提出这一说法是()
A.张衡B.祖冲之C.僧一行D.郭守敬
13.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我国经济重心仍在北方②江南得到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③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加强④北方城市经济的发展高于南方()
A.①③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4.隋朝时的江都(今扬州)在隋唐时兴旺起来,主要得益于它位于()
A.邗沟的南端B.邗沟的北端
C.通济渠的南端D.江南河的北端
15.“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这句话中所赞扬的帝王是()
A.唐高宗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16.“存百姓”是唐太宗重要的治国理论,为此他推行的相应措施不包括()
A.轻徭薄赋B.戒奢从俭C.兴修水利D.限制佛教
17.与唐前期实行的租庸调制相比,唐中期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特点是()
A.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B.改变了征税标准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D.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
18.出现于隋唐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④
19.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
皇帝皇帝
————————————————————
承相太尉御使大夫中尚门
书书书
省省省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唐代以分权得以集权
C.唐代官制的特点是防止地方割据势力扩大D.唐代中央专制主义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20.下列选项不属于唐朝完善科举制度的是()
A.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B.首创武举和殿试C.以高官主持科举考试D.实行糊名法防止舞弊
21.隋朝创立、唐朝继承和完善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主要是指其()①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②扩大了选拔官吏的来源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④加强了思想控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④
22.对下列两幅图片相关史实的说明,正确的是()
A.分别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和贞观年间B.前者迫于冒顿单于的威胁,后者是中原王朝主动示好
C.分别促进北部和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D.都促成中原王朝设置行政机构管辖该地区
23.在对待少数民族问题上,唐朝统治者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仕”。
这一政策的转变说明了()
A.唐朝各族之间关系和睦B.唐朝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C.唐朝统治者册封各族首领以固边防D.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24.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是()
A.《千金方》B.《四部药典》C.《唐本草》D.《皇帝内经》
25.下列图像体现的艺术特色所属朝代是()
A.秦朝B.汉朝C.唐朝D.南北朝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75分)
二、(本题有3小题,共37分)
26.(10分)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农业),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耕田之利十倍,珠玉(经商)之利百倍”……周围(东周)人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秦国)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的政权。
材料二:
战国时期富商大贾……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种人。
孟子主张对工商业什一而税,去关市之征。
他的主张没有一个国君采用……大商贾所使用的人,一种是伙计,如洛阳贫民到富商家学商业,替富商贸易,走遍夫下各都市,更多的一种是大商贾凭借财势,用高利贷、价买、掳掠等方式,压迫穷人作奴隶,从事商业、农业、手工业劳动……吕不韦为秦相国,封河南洛阳十万户……并不满足于十万户的封建性地租,他占有奴隶一万人,驱使他们从事各种劳动,垄断洛阳的工商业。
——以上材料均摘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
请回答:
(1)归纳指出材料一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2分),并扼要分析其原因。
(4分)
(2)材料二中的大商人采用的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2分)
(3)据上述材料扼要指出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分)
27.(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
天下户口几亡其半。
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纨,其蠹俗伤法,抑由于此。
若无道行,四十已下,皆使还俗附农,罢白徒养女,听畜奴婢。
婢唯著青布衣,僧尼皆令蔬食。
如此,则法兴俗盛,国富人殷。
不然,恐方来处处成寺,家家剃落,尺土一人,非复国有!
──《南史?
郭祖深传》
材料二:
浮图(佛教)害政,桑门(僧人)蠹俗,风惊雾起,弛荡不休,吾哀其弊,思振其溺。
……耕而食,食不可穷也;蚕而衣,衣不可尽也。
下有余以奉上,上无为以待其下。
可以全生,可以匡国,可以霸君,用此道也。
──《神灭论》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开头反映了什么现象?
(2分)
(2)“天下户口,几亡其半”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对封建国家的直接危害是什么?
(4分)
(3)针对佛教的危害,材料一、二分别提出什么主张?
其主张的相同点是什么?
有何意义?
(7分)
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德(唐高祖年号)七年,始定律令。
以度田之制……丁男、中男给一顷,笃疾废残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亩,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
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
赋役之法,每丁岁人租粟二石。
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绸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庸书?
食货志》
材料二:
(建中)元年,(杨)炎建议作两税法。
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所在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史无侥利。
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
——摘自《通鉴选?
杨炎与刘晏》
材料三:
唐初规定男丁16岁以上为中男,21岁以上为成丁,60岁为老丁。
唐中宗时,成丁年龄改为23岁,唐玄宗时,以18岁以上为中男,28岁以上为成丁,58岁以上为老。
——据《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四:
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新唐书?
兵制》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征税准则是什么?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何在?
这一变化的实质又是什么?
它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5分)
(2)材料一中“庸”和材料二中“行商”的规定有何作用?
(3分)
(3)材料三中关于服役年龄的规定有何变化?
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其目的是什么?
(3分)
(4)材料四和材料一有何关系?
依据材料说这种兵制有何优点?
(3分)
三、(本题有3小题,共38分)
29.(12分)两汉时期在探索自然现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时,出现了以王充和董仲舒为代表的两种观点,简要指出这两种观点的主要内容。
在人类对自然的利用上,战国时期有怎样的观点?
结合战国至隋唐时期利用自然的史实简要分析这一观点,并据此其借鉴意义。
30.(12分)《汉书》称“(西汉)饰子女以配单于,金币、文乡赂之甚厚。
单于待(诏)命加幔(慢),侵盗亡已,边境被害”。
《旧唐书》记载:
吐蕃赞普上书对玄宗说: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结合史实说明汉唐的和亲政策产生的不同结果及其原因。
你如何看待和亲政策?
31.(14分)交通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重要侧面,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几乎都可以看到交通发展的轨迹,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图1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交通发展的主要表现,并说明其对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6分)
(2)结合图2,简述隋唐时期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城市经济繁荣产生的影响。
(8分)
答案1.A2.B3.B4.D5.C6.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复习题 中国 古代史 全套 同步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