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1468360
- 上传时间:2022-10-22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41.15KB
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揭阳三中2017-2018学年度(上)高二月考一
语文试题卷2017.1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而的文宁,完成1~3题。
不可无“我”
钱各融
①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
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去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再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②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
“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
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③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
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
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④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人物来,要反映客观现实,又不是无所为的,不是为写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它是有目的的,它是为感染人、打动人而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
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定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
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
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
所以,在创作活动巾,决不可无“我”。
⑤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种创作的辩证法。
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
演员演岳飞就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
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该完全丢掉自己。
他仍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⑥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
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
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就是叫你完全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
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
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又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之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
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⑦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
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
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
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者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身上的思想感情,他就不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
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
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文学艺术作品既是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B.艺术活动中不可无“我”,从表演艺术上来说,就是“装龙像龙,装虎像虎”,甚至使自己变成龙变成虎。
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就是要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态度。
D.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的世界中找回了“我”。
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琵琶行》中,自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者在“非我”中表现了“我”,
B.创作者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演员演岳飞像岳飞,演秦桧像秦桧,就是从“我”进入“非我”。
C.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她在欣赏活动中迷失了“我”。
D.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活动中不可无“我”,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首先都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那是艺术的门外汉。
B.艺术活动中不可无“我”,因此对于创作者来说,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才能进行创作,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C.艺术活动中不可无“我”,因此对于欣赏者而言,只要表现出个人的独立态度和鲜明个性,就一定能发现艺术世界与现实地界的联系。
D.艺术活动中不可无“我”,因此读书就是我阅读、我体会、我理解;吸收什么、摒弃什么,都有一个“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4~6题。
借面
安勇
半年前我爸意外去世后,这个家就抽去一根顶梁柱子,那年我才9岁。
所有的重量一下子都压在了母亲的肩上。
但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那时我不懂事,看到别的人家吃面条,馋得直流哈拉子。
每次听我这么说,母亲的心都酸酸的不是滋味。
但家里的白面几个月前就已经吃光了,除了伸手向别人借,母亲想不出什么别的办法。
母亲切完给猪吃的菜,看一眼天上的太阳,就拿着一只空瓢出了门。
母亲在东院二婶家的门前停下来,犹豫了片刻,理一理额前的头发,硬着头皮推开了院门。
母亲是个要强的人,过去还从未向人伸过手。
二婶正站在房门口喂鸡,嘴里“咕咕咕”地叫着,手里的玉米粒撒到地上,一群鸡就争抢着跑过来。
二婶见她进来,脸上堆满笑亲热地打了声招呼。
母亲喊一声“二婶”,脸上就飞起了一片羞涩的红晕。
那句话在喉咙口打了几个滚儿,狠狠心还是说了出来。
二婶听说要借面,脸上的笑就消失得不见了踪影,一拍大腿说:
“哎呀妈呀!
你咋不早说呢,头天晚上还有点儿,今儿个早晨刚吃没。
你要是不信,我拿面口袋来给你看。
”二婶说着话,就转身进了屋。
母亲的脸更红了,愣了一下,就赶忙转过身逃跑似的往外走。
母亲一溜儿小跑,走出了几十米,脸还在火烧火燎地发烫,屈辱的感觉像块磨盘似的重重地压在她的心上。
她甚至对儿子升起了一丝怨恨,怪他不该嘴馋,平白无故地想什么面条吃。
也怪他都9岁了,还不能体谅家里的难处。
这些想法在她的心里翻了几个来回,最后,咬一咬牙,还是推开了胡大嫂家的院门。
胡大嫂正在灶前做午饭,听到院门响,看见她手里拿着的那只空瓢,就猜出了她八九分的来意,赶忙操起一只空盆迎了出去。
胡大嫂不等她开口,愁眉苦脸地扬一扬手里的那只盆说:
“大妹子,你瞅瞅俺家这日子过的,吃了上顿没下顿,我正想着出去借点儿米,先把晌午饭答兑到锅里去。
”听到胡大嫂的话,她的头突然一晕,眼前就转起了一团金星。
直到胡大嫂又说了句:
“你来,是有啥事儿吧?
”她才猛然反应过来,嘴上忙不迭地答,“没事儿,没事儿,没啥事儿!
”就急三火四地往外走。
走到院门口时,胡大嫂的话又追了上来,“有啥事儿别抹不开不吱声,咱左邻右舍地住着谁跟谁啊!
”
母亲没有应声,深深低着头,脚步匆匆地往家走,泪珠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转。
她已经打定主意,说什么也不会再向人借面了,如果儿子回来就告诉他,以后也别再馋什么面条吃。
母亲一路走一路想,不提防和一个人撞在了一起。
抬起头,母亲就看到了西院的三奶。
三奶已经六十多岁,走路颤巍巍的,还拄着一根棍子,家里的日子过得也很不好。
母亲见是三奶,忙掩饰住心里的委屈,艰难地露出了一丝微笑。
三奶看一眼她的脸色,再看一眼她手里拿着的那只空瓢,心里就明白了她的遭遇。
一把抢过她手里的瓢问:
“是米,是面,还是盐?
”母亲忙摇头否认。
三奶却突然生了气,撅起了嘴,用棍子指着她说:
“到底要什么,你痛快地说,不说就是瞧不起你三奶,拿三奶当外人。
”母亲只得从牙缝儿里挤出了一个“面”字。
三奶二活不说,转身就往家里走,再出来时,手上抖抖地端了一瓢面。
三奶拍拍她的肩膀说:
“以后有啥难处,就和三奶说,有我锅里的,就有你碗里的。
”母亲接过面时,再也忍不住,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
面条擀好了,锅里的水翻起了花,母亲并不急着下面,伸手去陶罐里摸出一只鸡蛋,打进开水里。
想了想,又摸了一只打了进去。
晌午,我正饿得慌时,一碗热乎乎的面条刚好盛进了碗里,上面还躺着两只元宝似的鸡蛋。
我吃得匆匆忙忙,吃出了一头的白毛汗。
边吃还边说真解馋。
吃完面条我把碗放在窗台上,招呼一声就跑出了门。
母亲拿起窗台上那只碗时,见里面竟然还剩下了半碗面条,看来儿子只吃掉了两只鸡蛋和半碗面。
就在心里埋怨一句儿子,让自己受了这么大的委屈,却一点儿都不懂得珍惜。
母亲随手拿起筷子,打算把剩下的面条打扫干净。
母亲手中的筷子伸进面条里时,忽然触到了一个硬硬的东西,翻开面条时,她先看见了笫一只鸡蛋,再往下翻一翻时,她又找到了第二只。
母亲的泪就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落进了碗里。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婶见到母亲推开院门,一开始脸上堆满笑容,后来听说母亲借面,笑容消失殆尽,通过表情的变化,写出了二婶善变、小气势利的性格。
B.小说注重写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如母亲借面,先是犹豫,羞于启齿,未借着面后是委屈、埋怨,最后还是下定决心向三奶借面,借着面后欣喜感激。
C.小说善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如对胡大嫂这个人物就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方法,充分展现了她虚伪自私的性格。
D.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色,在与二婶和胡大嫂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三奶善解人意、慷慨热情的美好形象显得更加鲜明。
5.小说在刻画母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6.小说三次写到了母亲的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不同,心情也不一样。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6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语言会通中外思想,超越文化藩篱,推动文明创新,是促进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工具,是服务“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贸通道,也是文明互鉴之路。
语言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通过掌握彼此的语言,可以获得一种观察世界的新途径和新起点,增进彼此的交流与对话。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加强语言教育与语言传播,能够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互通和文化交流,进而实现“民心相通”。
在全球化时代,欧美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制定语言战略,用以处理和解决世界市场带来的跨文化沟通问题,从而消除误解,减少冲突。
以美国IBM为例,该公司不仅指定英语作为公司通用语言,同时还确定其他八种语言作为公司沟通语言的选择,为跨文化团队管理和沟通,以及本地化战略积极开展规划。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进行海外投资,都需要语言文化知识作为重要支撑。
在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风险评估中,与语言紧密相关的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揭阳市 第三中学 学年 上学 月考 语文试题 Word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