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4678796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18.39KB
粤教版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粤教版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设计理念】
科学课程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树立学生的科学观念,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并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自主探索机会,让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学习科学的乐趣。
从而增长获取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
橡皮筋、直尺、小鼓、音叉、吉它、镲、乒乓球、绿豆、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问题
1.师:
同学们,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地听听,看看听到了什么声音?
(播放音频:
4种声音)
请睁开眼睛,说说刚才听到了什么声音?
2.师:
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
在生活中,你还听过什么声音呢?
3.师:
正因为有了声音,我们的生活才变得丰富多彩。
下面,我们将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的奥秘。
齐读课题:
“声音的产生”。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安静地听声音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声音无处不在,不但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而且聚焦了探究的问题。
]
二、制造声音,提出假设
大家喜欢听音乐吗?
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几段乐器演奏,请欣赏。
(播放视频:
小提琴、古筝、架子鼓)
同学们,你知道这些乐器的声音是分别从哪里发出来的吗?
请你上来边指边说。
为什么弦和鼓面都能发出声音?
究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动手,看看声音的产生到底跟什么现象有关?
4.师:
同学们的桌面上都放着书和笔,请同学们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看谁想的办法最多?
5.师:
请你说说是怎样使书(笔)发出声音的?
(敲击、碰撞、摩擦、摇晃)
6.师:
既然这么多办法都可以发出声音,猜一猜: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发声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对声音的产生进行假想,既有利于建立科学概念,也培养了学生想象推测的能力。
三、现象汇集,达成探究共识
1.师:
在科学研究中,有了猜想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老师已经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发声材料,有“橡筋、小鼓、直尺、音叉”。
(边说边拿出来展示)
2.师:
我们要利用这些物品发出声音,并观察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看能得到什么结论。
(出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序号
研究的物体
发声时物体产生的现象
结论
1
橡筋
橡筋发声时,
我们认为发声的物体
2
小鼓
小鼓发声时,
3
音叉
音叉发声时,
4
直尺
直尺发声时,
那么,做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呢?
谁来告诉大家?
4.师:
老师也给同学们两点要求,我们一起读一读:
实验要求
【强调】每做一个实验都要仔细观察,并做好记录。
5.开始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6.学生汇报,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学会运用通过间接观察的方法感受振动现象。
指导重点:
(1)刚才同学们汇报演示的时候,我们能清楚地看见橡筋、尺子发声时都在振动。
但是,却看不见鼓面在振动。
请问:
你是怎样感受到鼓面在振动的呢?
(2)有什么好方法能让大家直接看到鼓面在振动呢?
(让学生尝试在鼓上放些绿豆,感受发声时鼓面在振动。
)
(3)师:
同学们,你还有没有办法让大家看到音叉发声时也在振动呢?
(4)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个乒乓球,你们能不能利用它证明音叉发声时也在振动呢?
小鼓动、音叉发声时看不到振动,教师引导学生在鼓面放东西和用音叉弹开乒乓球,“再现”了鼓面和音叉发声时的振动,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实验探究间接证明的方法,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推理的严谨性,培养科学思维的灵活性。
7.师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发声的时候,橡筋在———(生:
振动),鼓面在———(生:
振动),音叉在(生:
振动),钢尺在———(生:
振动)。
8.师:
那么,其他东西发声时,是不是也在振动呢?
下面,我们再来试一试。
请同学们拍拍桌子、跺跺脚。
有振动吗?
师:
老师还有问题想考考大家,我们平时说话、唱歌的声音是从身体的哪个器官发出来的呢?
(示声带图)说明喉咙里有两条声带。
让我们把手放在喉咙的位置,一起发一个音,看看有什么感受?
师:
现在,你能解释喉咙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吗?
9.同学们,我们观察了这么多物体的发声现象,其实这些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谁知道?
(板书: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教师设计了层层递进的实验,让学生充分感知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讲究逻辑推理,重视实证的方法,对不完全归纳推理形成的结论进行广泛验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反面验证,得出结论
既然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那么,如果让正在发声的物体突然停止振动,你认为会怎样呢?
2.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验证。
老师边弹吉他边问:
“什么在振动?
有什么办法能让弦停止振动?
3.老师弹吉他,让学生马上按住弦。
还有声音吗?
你们发现了什么?
(弦一旦停止振动,就不会发出声音)
是不是其他物体不振动也不能发出声音呢?
老师这里还有一把镲,谁上来试试?
(两个学生,一个发声,一个停)
师:
发现了什么?
也就是说“物体不振动就——”
物体不振动不能发出声音)
5.师: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物体不振动不能发出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老师小结:
各种声音产生的原理是相同的,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6.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8页,看看今天学习的内容。
在学生在物体的发声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进行反面论证,在充分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发声的共同点,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认识,验证了前面的假设。
这样的设计,不但加深学生对声音产生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五、拓展延伸,巩固科学概念
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
请听:
蜜蜂在嗡嗡地叫…(播放动画),这些东西发声时是什么在振动?
蜜蜂嗡嗡,是_______________在振动
风儿呼呼,是在振动
雷声隆隆,是在振动
青蛙呱呱,是_______________在振动
2.在自然界里,处处都有美妙的声音,而且这些声音里还藏着许许多多的秘密。
(播放动画)师解说:
请听——
“蝉”在树上唱着动人的歌曲;
蟋蟀在草丛中自由地弹琴;
响尾蛇遇到敌人,尾巴会发出响声。
同学们,想知道这些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吗?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究。
用续写小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声音的产生,既增加了学科之间的整合,增加了科学的美,更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加深了对声音产生的认识;
播放蝉、蟋蟀、响尾蛇发声的录像,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充分体现“科学课的结束又是新的探究起点”这一教学理念。
六、总结全课,评价促进。
1.这节课,我们对声音的产生进行了探究,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关于科学探究方面有什么收获吗?
2.关于声音,还有很多知识值得我们去研究,如:
声音的高低,声音的大小,声音的传播,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呢?
请拿出“学习评价表”,四人小组评一评。
(学生完成评价表后交给老师放进成长记录档案袋中)
课堂的即时性评价,体现了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纵向发展的理念,并以此增进学生学习科学的自信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元认知。
附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物体不振动不能发出声音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声音的产生 粤教版 小学 科学 声音 产生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