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审美性质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4664029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2.94KB
农业的审美性质Word格式.docx
《农业的审美性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的审美性质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学;
农业美学
Abstract:
Agriculturalproductionaimstoseekanagreementbetweennaturalandculturalcharacteroffarmingcrops.Asadirectdialoguebetweenmenandnature,oneoftheprimarycharacteristicsofagricultureisitssenseofvitality,foragriculturalproductionisinessenceanindustryofdevelopinglife.Asthemostartisticofhumanlimbsactivities,agriculturalworkshowsthegreatestagreementbetweenfunctionalityandaestheticalityofasceneryjointlycontributedbymenandnature.Aesthetically,itisanagreementbetweennaturalandartificialbeauty.Thus,agriculturalsceneryisanartoflandinasense.
KeyWords:
agriculture;
aesthetics;
agriculturalaesthetics
自有人类以来,农业就是人类的命脉所在。
我们吃的食物,穿的衣物都来自农业。
人类一直将农业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直至今天。
不管是中国,还是世界上别的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从来都是站在物质功利的立场上的。
人们最为关心的是如何多生产粮食,多生产棉花,多生产猪羊,多生产水果……总之是如何让农业最充分地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与工业生产的需要。
人们实在很少考虑到农业还是我们的一份丰富的精神营养,农业中还有美学的存在。
20世纪末,农业进入美学家的视野。
“农业美学”成为新的美学话题。
这是工业社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后理论家们提出的重要对策。
而在实际上,在西方先进国家,农业景观的建设早已进入实践。
2001年国际环境美学第五届会议在芬兰召开,会议的主题即是“农业美学”。
这标志着农业美学作为环境美学的分支学科正式出台。
一、自然与文化的统一
人类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阶段。
人类生产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是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学会了说话、制作工具和使用火,正是这种本领使得他们高出于动物而称之为人。
但是,原始的人类,仍然只能主要靠猎食小型的动物和采集植物为生。
在这方面,原始人类与动物并没有根本性的差别。
由于人类的这种生产过于依赖大自然的资源,因此,他们不得不分成小股,过着流动的生活,当一块地方的资源被人类利用得差不多了,就转移到他处。
据有关专家研究,在热带丛林或沙漠地带,每养活一名食物采集者则需要有20至30平方英里的地盘。
经常性的流动生活,人类的社会不可能得到完善,人类的许多重要的活动如科学活动、技术活动、文化活动也得不到发展,这于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不利。
需要是创造的动力。
当人类迫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将渔猎发展为养殖、采集发展为种植时,一个崭新的时代出现了。
人类结束了纯粹靠自然界提供生活资料的历史,而将生存与发展的权力在相当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种掌握自身命运的行为,即是文明,是文化。
人类这种最早掌握自己命运的行为体现在养殖、采集活动中,这种活动,我们称之为农业,这就难怪英文的Culture原义为农业,而现代的“农业”一词agriculture,又以culture为词根。
事实上,农业是文化的摇篮。
人类的其他活动,包括科学技术活动、手工业活动乃至工业生产活动均是从这个摇篮中培育出来的。
从最早的动物养殖与植物种植过渡到农业革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中东,这一阶段从公元前9500年起到公元前7500年止;
在美洲大陆,这一阶段似乎更长,墨西哥特瓦坎山谷是美洲大陆最早的植物栽培中心之一,那里的原始农业从公元前7000年前后开始。
中国本土生的植物如黍、高粱、稻、大豆、大麻和桑树等早在公元前5000年时已作为了旱地作物得到种植。
中东、墨西哥、中国都是最早的农业发源地。
农业后来由中东传播到欧洲。
全世界除了极少数地区外,都有农业。
就种植业来说,谷物是主要的种植物,现已形成三大谷类植物区:
东亚和东南亚的稻米区;
美洲的玉米区;
欧洲、中东、北非、中亚以及中亚到印度河和黄河流域这一地带的小麦区。
[1]
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模仿自然的活动。
野生水稻是如何生长的,人类通过仔细观察,获得了这方面的知识,于是就有意在创造一种适合水稻生长的环境,让水稻在人工的环境中也能生长。
养殖业也是如此,人类在一定的水域放养某种鱼类,是一定知道野生的鱼需要什么样的食物、水环境以及别的生存必须物的,否则,不能成功。
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作物、牲畜,从本质上讲,还是自然物,它们与野生的同种植物、同种动物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农业生产中的创造发明与工业生产的发明创造是不同的。
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制作出地球上原先没有的新的东西。
但是,工业生产中的发明创造与农业生产中的发明创造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工业生产中的发明创造基本上不需依托现存的生命事物,而农产品的创造则需依托现存的生命事物,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种植物与家畜,它们都是生命物。
农民可以通过培植一种优于原始自然的人造自然环境,让这些植物与动物生长得更好,也可以采取诸如杂交这种手段,创造出地球上原本没有的事物,但都有所依托。
养殖中最为成功的产品——骡,只是地球上的自然生命马与驴的结合而已。
而马与驴,它们的生命本也是可以结合的,人类只不过是发现了这一自然的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做出了这样的创造。
工业品的创造,由于不需要以地球上原有的生命为依托,它虽然也需遵循自然的规律,但自由多了。
工业生产创造的景观完全是人工的景观,而农业生产创造的景观却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汇进自然景观,实际上,它是一种人造的自然景观。
农作物的美,其本质中具有特别明显的自然性。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将农业看成是一种纯自然的活动,因为农业毕竟是人的劳作,人为了自身的需要去培育某些植物和动物;
为了达到人的目的,人自觉地按照农作物和牲畜的需要,构制一种更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
人的这种目的性以及为实现这种目的而采取的种种手段,就使农业生产就明显地具有文化的意义。
审察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的目的性,是考察农业景观文化性的前提。
众所周知,人类的农业生产是人类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旨在获得生活必需物品,其中主要是食物的生产活动。
可以说,农业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
除此以外,农业为人类的其他各项活动提供必须的前提条件。
比如,对于工业生产来说,农业提供原料;
对于科学研究来说,它是相关的科学研究的实验基地;
而对于人类的宗教性活动来说,农业的成果,是宗教祭祀的重要物品;
而对于政治活动来说,拥有多少农业资源是权力地位的保证。
在封建社会里,所有的统治者,他的统治权力都以拥有多少可以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来保证;
而从军事活动来说,农业状况如何,往往是成败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正是因为农业的状况如何决定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命运,因此,无论哪个时代人们都高度重视农业,处于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民可以说背负着的不仅是他个人、他一家的命运,而且是社会的命运。
他的活动体现的不只是他个人的意志,而且还是全体社会的意志,体现着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
农业的文化性就以这样突出的方式,显示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准。
在这里,农具的改进也许最能体现农业生产的文化性。
也许就景观的构成来说,农具不算是农业景观中的主体,但农具先进性如何,在根本上决定农业生产的规模、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而所有这些感性的外观,极具视觉冲击力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在中世纪,人们主要使用木制的农具和耕畜生产,农田只能被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每一小块土地种植的庄稼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种庄稼,由于各家的种植水平不一样,庄稼长得不一样,这样,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大地景观就显得斑斓而有些零乱;
而在工业社会,农业生产大量使用机器,土地就有必要联缀成一大片种植同一种庄稼,这样,大地景观就呈现完全不同的面貌。
农业的文化性,也体现在种植和养殖的方式改进上,为了克服气候对农作物的决定性影响,农民通过温室制作一种适合作物生长的小气候。
这样,温室中的农作物就出现一种“二律背反”的现象。
从温室内的小气候来说,这种作物的生长是符合自然性的,它遵循着自然规律;
然而从地球这个大环境来说,它明显地违反了自然规律。
农作物的文化性与自然性在不同的层面上展示着它的合理性。
而从本质上来说,农业生产寻求的是农作物的自然性与文化性的统一,而且必须做到统一;
只有两者的统一,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丰收。
虽然,在人类别的活动中寻求自然性与文化性的统一也是需要的,但是没有哪一种活动如农业生产活动这样的突出,这样的明显,这样的重要。
二、生命与生态的统一
农业生产是人类与自然的直接的对话。
也就是说,它直接面对大自然,作为植物的农作物是自然物,作为动物的家畜也是自然物。
这与工业生产不同,工业生产是以自然物为原料重新创造的活动。
比如,纺织工业,它以农业生产的成果棉花为原料织成布,这布是自然界没有的。
而作为农业生产之一的种植棉花,这棉花是从大地生出来的,它与野生棉花属于同一类,只是它的品质更优秀罢了。
又如,肉类加工业,它以牛肉或其他肉类为原料,制成灌肠,这灌肠自然界没有。
而作为养殖类的饲养食用的牛,却是活生生的自然物,它与野牛属于同类,同样也只是在肉质上优于野牛罢了。
这一点决定了农业景观具有工业景观所没有的生命性、自然性。
去田野看长势喜人的庄稼,看在草地上自由吃草的牛群,那种清新的自然气息、生命气息,绝不是在工厂里看农产品加工能够得到的。
农业作为人类对自然直接对话的活动,是在大地这张舞台进行的,农产品几乎一无例外地都生长或生活在大地上。
农作物在田地上生长,这一点与工业生产明显不同,工业生产总是在厂房中进行,尽管厂房也建在大地,而且也可能是露天的,但工业产品跟大地没有必然的关系,将它从大地上挪开,它的性质根本没有变化;
而农业生产却必须在大地上进行,大地对于作物、家畜来说,不只是具有寄住的空间的意义,而且具有生命之本的意义,离开土地,任何作物、任何家畜都会死亡。
这一点是与人类一致的。
生命性是农业景观的重要特点。
农作物作为植物、家畜作为动物都是有生命的。
正是这一点,使得农业景观的美远胜于任何精致于工业产品的美,尽管工业产品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产物,但它本身不是生命,生命本身也许在某些方面不如生命产物,特别是高等生物——人的产物那样奇特,但是,在总体上,生命本身的美是远胜于任何没有生命的人工制品的。
农作物、家畜它们作为生命物,与大自然中的生命物一样充满着造物主奇妙的智慧及匪夷所思的想象(如果有造物主的话)。
作为生命物不仅生命的结构是精致与奇特的,而且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演绎着、新陈代谢着。
农作物的生命节律非常清晰,循环往复,从总体上体现出自然的有序性,但是,具体到每一作物、每一家畜、每一年,它又有着无穷无尽的变数。
这有序中的无序、无序中的有序,极见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 审美 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