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古代文学论述题答案整理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4660979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X
- 页数:46
- 大小:85.77KB
考研古代文学论述题答案整理文档格式.docx
《考研古代文学论述题答案整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古代文学论述题答案整理文档格式.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
(3)《左》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但倒叙和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
(如“宣公三年”先记载了郑穆公兰之死,然后再回顾他的出生和命名。
)
(4)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5)叙事注重完整的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战争描写。
《左传》写战争不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述,而是深入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及后果。
(如城濮之战)
(6)对于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
(总结城濮之战时:
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
(7)叙事充满戏剧性和故事性。
(晋景公之死情节曲折怪诞,用三个梦境构成了互相关联的情节。
(8)描写人物,其言行事迹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进行集中描写,很多人物形象是通过数年行迹的积攒来表现的。
与此同时,其人物写的个性鲜明,展现了人物个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变化。
(如晋文公由一个贵公子四处流亡变为一代霸主)
(9)叙事中人物行动和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使用外貌和心理等描写。
记言文字——《左传》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
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这些辞令由于行人身份和对象的不同而风格各异。
有的委婉谦卑,有的词锋犀利。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如晋楚邲之战晋师溃败时的狼狈之状:
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三、其他先秦记事散文
《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反映了儒家尊礼重民等观念。
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以朝聘,讽谏,辩诘,应对之辞。
由于是国别史的特点,在记述某一国的事件时,多写某个人的言行。
如《吴语》主写夫差,《越语上》主写勾践等,有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但仅仅是材料的汇集,而不是独立的人物传记。
《国语》与《左传》相比,其应对辞令有的与《左传》相同,有的不及《左传》精彩,有的难分高下;
其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不及《左传》普遍完整,很多都是一笔带过,将重点放在大段的议论性文字上。
总之,由于《国语》以记言为主,虽然叙事和刻画人物有一定特色,但文学成就上比《左传》稍逊一筹。
《战国策》作者大多是战国的纵横家,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主要记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辩论时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
《战国策》突出表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
在政治上主张崇尚谋略,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在人生观上则是追求功名富贵利禄。
集中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
人物塑造上各阶层人物鲜明生动,尤其是“士”的形象更是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如苏秦,张仪)但人物情节多为虚构(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行文追求奇热惊人(秦庭献图行刺秦王)。
继承《国语》集中编排同一人故事的方法,出现了一个人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文章。
在语言艺上,《战国策》说辞的主要特色为“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邹忌讽齐王纳谏:
从生活趣事比喻到咯,贴切深刻很有说服力。
);
运用大量的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画蛇添足,狐假虎威);
行文铺张华丽,大量运用对偶排比;
同时善于铺张渲染(荆轲易水送别)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1)先秦叙事散文在叙述历史事件中表现出的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重教化作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左传》《国语》中“君子曰”等对事件进行评述,也被之后的唐宋传奇,《聊斋志异》等书借鉴。
(2)先秦叙事散文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结构的叙事结构。
我国古代小说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特别重视对故事的起因,过程,结果的完整描写,并且以倒叙,插叙,补叙等方式追叙事件的起因,这些都是《左传》等散文就已经形成的叙事传统。
(3)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经初具规模。
通过描写人物个性化语言,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这正是《左传》《国语》《战国策》子恶人的共同特点。
(4)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受先秦叙事散文的启示。
古代小说大量采用历史题材,也和我过叙事文学的最初成果不无关系。
四、比兴与中国诗歌传统在艺术手法上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
《诗经》中仅作为诗歌起头协调音韵、唤起情绪的兴,在后代诗歌中仍有表现。
。
而大量存在的兼有比义的兴,更为后代诗人所广泛继承,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烦人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后代的民歌和模仿民歌的文人作品中,以兴起句的很多。
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以及魏晋时期许多文人的创作中,都不乏其例,这明显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
《诗经》于比兴时有寄托,屈原在《楚辞》中,极大地发展了《诗经》比兴寄托的手法。
同时,《诗经》中不一定有寄托的比兴,在《诗经》被经典化之后,往往被加以穿凿附会,作为政治说教的工具。
因此,有时“比兴”和“风雅”一样,被用来作为提倡诗歌现实性、思想性的标的。
而许多诗人,也紧承屈原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写了许多寓有兴寄的作品。
比兴的运用,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五、《诗经》的句式和章法
六、《楚辞》
1.《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是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
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说:
“离,犹遭也;
骚,忧也。
明己遭忧作辞也。
”
结构——《离骚》大致前后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
”作者自述身世,谈到其“美政”思想。
但因“党人”陷害和君王多变使自己蒙冤受屈,展示了自己坚贞的情操。
后半段写的幻漫诡奇,展示了屈原在彷徨中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突出了对宗国的挚爱之情。
内容——《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原为之效力而不得的悲愤心情。
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正待遇的哀怨。
全是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
主旨为爱国和忠君思想。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曰黄昏以为期兮,呛中道而改路。
《离骚》中屈原提到了他的“美政”思想。
(1)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情操。
(夫唯圣贤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
(2)国君应该选贤任能,罢黜奸佞。
(3)应明修法度。
2.屈原的其他作品。
《九歌》:
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
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以描写爱情为主,也表达了对神明的赞颂和祭者的虔敬之情,还描述了阵亡将士的勇烈悲壮。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
《九歌》具有明显的表演性,歌、乐、舞合一,是后代戏曲艺术的萌芽。
在描写人物心理方面细腻伸入,善于利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
《九歌》语言自然清丽,优美而富有韵味,节奏舒缓深沉。
《九章》是屈原所做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
包括《惜诵》、《涉江》、《哀》、《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主要是叙述身世和遭遇,对楚国即将覆亡的哀叹,较之《离骚》更有纪实性。
艺术上是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所表现的情感较为直接奔放,浪漫色彩叫逊于《离骚》。
《天问》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的一系列难以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共172个问题。
大致次序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
《天问》以一个“曰”字领起,全诗几乎由问句组成,简短而一问到底的句式,节奏明快而强烈,能有效的宣泄积蓄已久的激情。
全诗以四言句为主,四句为一组,整齐而不呆板,参差错落,奇崛生动。
3.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最大的是其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中坚持真理,敢于反抗和蔼通知的精神。
可以说哪里有士子之不遇,那里就有屈原的英魂,屈原精神成了安顿历代文人士子痛苦心灵的家园。
(陆游的“听儿诵《离骚》,可以散我愁。
”)
屈原的爱国情怀尤其是他为了理想而顽强不屈面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
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4.楚辞对中国文学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1)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
无论是句式还是结构上都较《诗经》更加自由富于变化。
句式上楚辞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
语言上善于渲染形容,重视外在形式上的美感,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楚辞突出的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其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想象的奇幻等,其飘渺迷离的美学特征被之后李白李贺等诗人学习和继承。
楚辞的象征手法的运用(香草美人)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
(曹植的《洛神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花妖的渲染。
七、《庄子》的艺术境界及其包含的生命哲学
《庄子》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
其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创作方法——三言。
《庄子》一书,其超长的想象力,构成可奇特的形象世界。
他的想象,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诡异奇幻,变化万千。
(北冥之鱼……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庄子》的主要特征是“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不仅形象的表达了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反映了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充满了批判精神。
《庄子》的说理方式是以寓言代替其哲学观点,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
《庄子》的语言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节奏鲜明,音调和谐。
善于运用极端之词,奇绝之语。
八、先秦其他说理散文
先秦说理散文
先秦说理散文是在语录体的发展变化中逐步成熟。
《论语》的对话中说理和《老子》的重感情和形象性都是先秦说理散文发展的基础。
《孟子》显示了由语录体想专论体过渡的迹象。
《墨子》中形成了说理文体制。
《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性。
《孟子》主要记载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的共同创作。
其主张施行王道和仁政,蔑视权贵,救民于水火之中。
《孟子》的散文特点是长于论辩。
巧妙的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运用类比法,欲擒故纵,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梁惠王下);
孟子的论辩文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如缘木求鱼);
孟子的论辩文多用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有很强的戏剧性(齐人有一妻一妾)
《孟子》的散文的风格特征是气势浩然。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
“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古代文学 论述题 答案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