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师说 韩愈 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655371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7.76KB
高中语文 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师说 韩愈 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高中语文 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师说 韩愈 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师说 韩愈 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6岁担任监察御史,当年关中大旱,韩愈上书请求宽民徭役、除民租赋,触怒当权者,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14年后,担任刑部侍郎时,上表反对皇帝迎佛骨入宫,被贬为潮州刺史。
在潮州虽仅九个月,但他大兴教育,把先进文化带进海滨,对潮州文化教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潮州地区有“海滨邹鲁”之称。
注:
海滨邹鲁
“邹鲁”一直被尊崇,在中国各地,有很多类似“滨海邹鲁”、“江南邹鲁”称呼,“邹鲁”之词亦不绝于史书典籍。
《庄子·
天下篇》载:
“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
司马迁也曾对齐地与邹鲁的风气作过比较,说:
“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史记·
货殖列传》)。
邹鲁“俗好儒,备于礼”是很有名的。
王献唐先生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说:
“儒之一词,即原于邾娄之娄”,而最早的鲁文化也是由“邾娄文化”里发展出来的。
“鲁为娄转,因娄得名”。
北周文学家庾信在《哀江南赋》中,有“于时朝野欢娱,池台钟鼓,里为华盖,门成邹鲁”之名言。
唐代开元盛世时的“大手笔”张说,在其《奉和唐玄宗〈经鲁祭孔而叹之〉》一诗中,有“孔圣家邹鲁,儒风蔼典坟”之佳句。
唐代另一大诗人孟浩然,在其《书怀贻京同好》中,有“维先至邹鲁,家世重儒风”之妙笔。
值得一提的是,全部儒家中人,宋明以降被政府确认为“圣人”的只有五人,即圣孔子、复圣颜渊、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而这五位圣人全出自邹鲁地区。
可见,邹鲁地区在培养儒学方面是非同寻常的。
“海滨邹鲁”一词,是典故中之典故。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在朝廷任秘书郎、开封府推官的陈尧佐,因上书忤逆皇帝旨意,被贬谪为潮州通判(地位略次州、府长官,但掌握连署州、府公事和监察官吏实权)。
年仅37岁的陈尧佐在潮虽不满二年,却关心民瘼,重视教化,“修孔庙、韩祠,率州民之秀者就于学”(《潮州府志》)。
还组织百姓,捕杀鳄鱼,为民除害,深受潮汕人民赞誉。
陈尧佐治潮爱潮,被召回京后逐步由谏议大夫迁升为宰相。
在京师时他仍眷恋关心潮州,写诗勉励和祝贺潮州上京赴试的士子。
潮州有一王姓举人上京考试,榜上有名,陈尧佐极其高兴,写了《送王生及第归潮阳》的诗赠他:
“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乡。
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
”诗中的“潮阳”指潮州一带。
全诗大意是:
不要小看潮州这“国角”的蛮荒之地,来自此地方的举子金榜题名衣锦回乡;
潮州这处地方从此将贤人辈出载入史册;
潮州虽地处海滨,但与孔子的故乡(鲁国)和孟子的故乡(邹国)一样,是文明昌盛的地区。
陈尧佐还有另一首诗也出现“邹鲁”一词:
“潮阳山水东南奇,鱼盐城郭民熙熙。
当时为撰玄圣碑。
而今风俗邹鲁为。
”(《送潮阳李孜主簿》),所以后来“海滨邹鲁”泛指潮汕地区。
韩愈反抗流俗的这种勇气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他以文章为武器批判落后事物的做法,贯穿着他的一生。
同学们学过的《马说》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它大约写于贞元十一至十六年间,比《师说》早几年,那时韩愈才30岁上下。
更值得一提的是,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宫中要迎佛骨,韩愈上表反对,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
唐宪宗是信佛的,览表大怒,要杀死韩愈,多亏宰相说“愈虽狂,发于忠恳,宜宽容以开言路”,乃贬潮州——这年韩愈是51岁。
他有诗记载这件事: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
”这种胸怀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
韩愈在《师说》中所批判的“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是在门第观念影响下产生的。
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
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寒门”。
这对择师也有很大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
韩愈针对这种错误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是有进步意义的。
三、品味赏析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表示极短暂的停顿,下同):
人/非·
生而·
知之者
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
夫·
庸知/其年·
之先后·
生于吾乎
然后解释词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如改用现代语表述有几种方式?
(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教师的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
)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中的“孰”,可否改为“岂”?
(用“孰”表示无例外,虽为圣人,亦不能无惑。
用“岂”表示反问,意即凡人皆有惑。
用“孰”可以照应下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这句话,不改为好。
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课本以为“其”是指代之辞,但译为“那些”则不确切。
按:
句中的“为”,用法同“于”,其为惑”即“彼之于惑”。
全句大意是,他们(指“惑而不从师”的人)对于那些疑难,终生也不能解决。
④“生乎吾前”句与“生乎吾后”句也是一种对举的行文方式。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是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2.学生练习背诵并划分本段层次。
划分层次的步骤是:
先分析文理,再归纳各层的大意,最后点明本段主旨,画示意表以助记诵。
分析文理时提出下列问题:
①第1、2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先指出现象,后做解释)。
重点是哪一句?
(后一句,因为提出教师的任务,这是立论的出发点)。
②第3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跟上文有什么联系?
(承“解惑”而来,说的是不从师则惑不得解。
)第4句呢?
(承“传道”而来,说要以“道”为师。
)把第4、5句合在一起看,行文上有什么特点?
(以年龄大小为烘托;
先对举,后反问;
先分说,后以“师道”一语概括之。
)最后一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跟上文有什么关系?
(承“师道”一语,指出择师标准。
归纳各层大意:
①指出教师的任务(前两句);
②说明解惑和“师道”的必要性(中间三句);
③指出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在分析上述内容同时,画出文理示意图如下:
传道受业解惑(教师的任务)
↓↓
闻道在先不从师则
即从而师之无以解惑
↓(释“传道”“解惑”)
“师道”
↓
“道”在即师在(择师标准)
由此可见,本段主旨是阐明择师的标准。
3.熟练地背诵这一段,然后讨论:
(1)教师既有三项任务,但本段仅阐述了其中两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
(2)所阐述的两项中,哪一项是主要的?
有什么理由?
(3)对“师道”这个口号,你有什么看法?
[提示]回答上述问题,最好能从文章全局着眼。
进行的步骤:
先分组讨论(前后桌四人一组),推代表发言,然后由教师总结并适当补充。
答案要点是:
①“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皆知。
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
②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
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例证略)。
③“师道”的口号的提出是有积极意义的,“道”是知识的统帅。
“师道”才能学到根本上,这一点在今天仍有借鉴的价值。
4.分析第1段
思考:
中心论点是什么?
分几个层面来论述的?
第一层: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
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
“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
这句不仅起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
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
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
“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
“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
全句译为: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句中的“道”,是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
“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
“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
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
正面提出择师标准:
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
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
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
四、诵读第2段。
1.准备诵读第2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本段可分几层?
②本段主要的论述方法是什么?
③本段语言犀利,锋芒毕露,要认真体会。
④本段在虚词的运用上颇有特色,要注意品味作者行文的语气,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
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提出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
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
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第1段。
2.就虚词和语气表达的关系回答问题:
①删去句中加括号的虚词后,语气是否有变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慨叹意不足)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同上)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问变为陈述,平淡无奇)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失去可悲之意)
②“嗟乎”和“呜呼”都是叹词,都有领起一层新意的作用,有时区分不很严格,但在本段中却是有明显区别的。
试将它们位置互换一下,作点比较,说说二者究竟有什么区别。
(“嗟乎”表示慨叹,而“呜呼”表示悲叹,在本段中不能互换位置。
③有人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后,可加上“也”字以示极其肯定之意,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不能加。
加“也”有收束全段的意思,下面“其可怪也欤”一句就成为多余的了,而作者的主要意思恰恰在这句话上。
二、诵读第2段
1.读读讲讲背背。
方式:
分段进行,各段字数大体相等;
读(包括教师领读,学生自读)而后讲,讲而后背。
“嗟乎”!
……其皆出于此乎?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一是过渡作用,上文说“古”,由此开始说“今”;
二是提示本段内容,将要分析“师道”不传的原因。
)“师道”的内涵是什么?
(此语承接上文“无贵无贱……师之所存也”这句话,这就是它的内涵。
②从行文方式看,下面包括三组“对举”——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对举,对举的内容彼此相关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师说 韩愈 教学设计 统编 必修 上册 第六 单元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