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4653874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44.56KB
届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
《届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A.提倡政治参与意识
B.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5.C.主张规范伦理道德
D.讲究胸怀宽容博大
6.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后,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
这反映了汉代
7.A.倡导愚孝思想
B.强化宗法伦理
C.确立儒学正统
D.重视文化教育
8.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
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
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
此举
9.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
10.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11.《史记·
平准书》:
“(汉兴)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
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材料反映了
12.A.汉高祖开始实行盐铁官营
B.汉代因势调整商业政策
13.C.汉高祖废除秦朝经济政策
D.抑商导致汉代物价飞涨
14.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
据粗略统计,《汉书》诸帝纪中保存西汉诏书约180篇,共征引经文35次,《后汉书》诸帝纪保存东汉诏书约120篇,征引经文约50次。
这说明汉代
15.A.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的结合
16.
B.君主的政治举措皆发自经典本义
17.C.君主施政拘泥于儒学的基本原则
18.D.儒学对专制皇权形成了制衡机制
19.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
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由此可知汉代
20.A.手工业的发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B.汉代丧葬出现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C.手工业发展与封建礼制相适应D.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
正史名称
人数
《南史》
13
《北史》
12
新旧《唐书》
38
《宋史》
50
21.下表是正史中的孝义传、孝友传所记载的“义门”(累世同居的大家族)代表人物粗略统计表。
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A.经济发展助推伦理规范
B.宗法制度的范围扩大
38.C.政治统一促进思想统一
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39.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
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
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40.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
41.C.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42.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
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
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43.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44.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45.隋唐时期,皇帝常常携宫廷到洛阳“就食”。
682年关中地区饥荒,唐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由于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
这种现象
46.A.导致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B.反映出土地兼并的严重
47.C.推动政治中心逐渐东移
D.推动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48.在唐朝,尽管市场上的货物种类已经很多,已是货财220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长安城内的交易场所却仅限于东、西二市,这反映了唐朝时期的长安
A.商品的种类并不丰富
B.是对外贸易的中心
C.商业管理仍较为严格
D.商品交易时间受限
49.《唐律疏议》对官吏贪污贿赂作了严密规定,从而与官吏铨选、考课、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行之有效的廉政机制,在当时很多官员看来“廉慎”思想不仅是一种律例规范,还是一种内在自省和心性追求。
这反映了
50.A.唐政府注重廉政的制度建设
B.儒家思想影响了唐代的廉政建设
51.C.唐律以提高官员素质为宗旨
D.廉政是促成唐代繁荣的主要原因
52.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祐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知,即兼理、兼管之意)”。
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
53.A.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
B.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
54.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55.南宋的戴表元说:
“名卿士大夫,十有八九,出于场屋科举。
”有人曾统计过文天祥为状元的宝祐四年(1256)那榜进士,来自平民家庭与出于官员家庭的人数比约为7比3。
据此可知,南宋科举制
56.A.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致力于维护下层民众权益
57.C.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D.有利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58.宋代一些商人往往通过购藏图书、构筑馆阁、延师课子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士阶层靠拢。
另一些士人阶层逐渐抛却“安贫乐素”“口不言利”的传统信条,纷纷加入商人的行列。
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59.A.四民界限渐趋模糊
B.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60.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士商阶层相互渗透
61.据记载,宋神宗时,(汴京)工商业者与居民杂处,商店可以随处开设,市民面街而居……京城内各种手工作坊、商店、货摊林立,车马拥挤,行人不能驻足。
每一交易,动辄千万。
这表明北宋汴京
62.A.商业税收是政府主要财政来源
63.B.商业交易额为古都市商业之最
64.C.市场上汇集了世界各国的商品
65.D.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代坊市制度的界限
66.元朝历代皇帝经常征召社会上大批有名的汉儒进入政治上层,其中还包括最被歧视的南人儒士,但他们大多进入中央的翰林院、集贤院等无实权的机构。
这表明元朝
67.A.政治管理实现封建化
B.表面上积极缓和民族矛盾
68.C.用高官厚禄笼络汉人
D.以汉儒学者牵制蒙古官员
69.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
“无论是作为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抑或作为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浓厚。
”该同学研究的政治制度
70.A.拥有大权,不受中央节制
B.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71.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使得专制主义空前强化
72.
73.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
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
贾思勰曾告诫:
“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74.A.生产技术的成熟
B.粮食产量的稳定
75.C.精耕细作的重要
D.生产效率的低下
76.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认为工商皆本。
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A.与历代商业政策的调整基本一致
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
C.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
D.反映出“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
77.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史称,“官中条令,为(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
”这反映了宋代
78.A.税制发生重大调整
B.土地私有不断深化
79.C.自耕小农发展壮大
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
80.宋朝统治者规定“不以文字罪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不仅有助于士人们施展才智、自由争鸣,且有助于士大夫们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
由此可知,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得益于
81.A.政治运作的文明与理性
B.统治者对科举制的完善
82.C.文人士大夫的精心钻研
D.理学抛弃儒学禁锢思想
83.宋神宗元丰年间推行新政,以尚书令的副职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长官,右仆射兼中书长官,“则三省互相兼矣”。
这有助于
84.A.裁汰官吏冗员
B.促进科学决策
85.C.推动政务统一
D.规范行政流程
86.从南宋开始盛行的以职业划分户种的做法,全面实行于元代,到明代依然被保留下来,明代文献中的军户,灶户(制盐)、乐户,果户、菜户、渔户,捕户等,随处可见。
这一长时段的现象可以佐证南宋以来
A.社会变迁具有内在延续性
B.政府对专业民户人身控制加强
C.分户经营稳固了小农经济
D.社会生产的专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三 上学 第七 月考 历史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