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637267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701.80KB
高中历史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历史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
设计意图>
通过导入中国古代富商简介,使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商人的可贵品质和悲惨命运,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的不易,并引入本课主题
【展示本课主题和目录,分析课标要求,强调重点】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了解“重农抑商”的政策及影响。
板书设计:
商业,在缝隙中创新!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政策,让商人太迷茫!
【学习新课】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商人们为了利润而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同样在《史记》中,司马迁还写到“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的商业政策。
由此得出本课的主题——“政商博弈下的古代商业”。
并板书“政府pk商业”
【出示材料】
材料一:
中国之地,宜于农桑,其时男务耕耘,女勤蚕织,以为衣食之源,而用以互相交换,农有余粟,则以易布,女有余布,则以易粟,此交易之始也。
——王孝通《中国商业史》
材料二:
殷人“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尚书•酒诰》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国语.晋语》
根据材料一,分析商业产生的基础是什么。
根据材料二,归纳商周时期商业的表现。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基础,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商代出现了最早的职业商人,商周时期商业官营,为官府和贵族服务,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供养,叫“工商食官”。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应运而生。
我国古代殷商部族就以善于做生意而闻名,商族经常在农闲季节驾好牛车,周游远方进行贸易,以交换收入赡养父母。
后人就把贸易交换叫做商业,把从事贸易交换的人叫做商人。
通过2段文字材料,探究中国古代商业产生的根源和商周时期商业的表现,表明生产力发展是推动商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板书:
生产力)
材料三:
范蠡助勾践灭吴之后急流勇退,居于陶丘,自号陶朱公。
,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于贫民。
端木赐,即子贡,善货殖,富致千金,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中国儒商始祖。
司马迁将两人的事迹写入《史记》。
“陶朱事业,端木生涯”是旧时中国商人常在店铺内悬挂八个大字。
材料四:
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战国策·
齐策》
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春秋战国商业发展的表现。
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范蠡和子贡为代表的实力雄厚的大商人,并出现了以临淄为代表的大都会。
背景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并推动了私营农业和私营出工业的出现。
通过展示材料,归纳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特征和历史背景,并展示了这一时期商人的经营理念和可贵品质,概括的说,商人是推动商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商人)
材料五: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辱之。
——《史记》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秦汉时期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并总结秦汉商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推动因素: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
统一货币、度量衡;
修建驰道,开通陆上丝绸之路。
阻碍因素:
重农抑商政策。
由于对商业的推动和阻碍因素的同时存在,注定了秦汉时期的商业有所发展,但发展比较缓慢。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格局局面,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便于沟通各地之间的商品交换,驰道的修建便利了国内的交通,沟通了各地之间的联系。
而西汉时期张倩通西域之后,打通了中原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使东西方贯通起来,对外贸易得以发展。
而重农抑商政策,是在战国时期有商鞅提出,在秦国统一以后推行全国,并在汉代得到延续和加强的经济政策。
通过对秦汉商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进一步凸显“政商博弈”这一本课主题。
货币、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政策——重农抑商)
【知识梳理】
时间
发展概况
商代
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西周
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
私商出现,并成为商人的主体;
形成著名都会。
秦汉
缓慢发展
魏晋南北朝
商业萧条
材料六: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
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
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
越婢指肉滑,奚僮眉眼明;
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
经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元稹《估客乐》
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根据材料,总结唐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从《估客乐》隋唐时期商业形成一个遍布全国的统一市场;
《法曲》说明中外交流十分频繁,对外贸易兴盛。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推动唐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国家重新完成统一;
大运河的开通,便利了南北交流,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隋唐时期,商人们走南闯北,往来奔波,将大量的货物运到长安城,使长安成为中外文明的国际大都市,而且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大量西域、波斯和大食商人来到中国,引发了社会习俗的改变,使得长安城里“胡风”、“胡俗”蔚为流行。
引导学生从诗词等文学作品中提取历史信息,感悟时代风貌。
通过展示唐代商业的风貌,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使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业之路,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商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其自身价值。
根据材料,总结宋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草市、街市出现,坊市制度瓦解,纸质货币——交子出现。
交子的出现,便利了商业的发展,而街市和草市的出现,推动了民间贸易的发展,货郎的出现标志着商业的服务对象从贵族向平民转变,商业服务向社会底层拓展。
教师曾试图找寻宋代的富商大贾,但未能找到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与其寻找大富商,不如将宋代市井风俗画中的主角之一的小货郎当做代表人物,或许更能说明宋代商业发展的平民化和普遍化。
材料七:
政事之先,理财为急。
——宋神宗
不惜共利而诱大商,此与商贾共利,取少而致多之术也。
——欧阳修《通进司上书》
材料八: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着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
这场革命的根源可以在中国经济生产率的明显增长中找到。
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
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促进了农业。
——《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分析宋代商业发展的原因。
政府放宽对商业的限制;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
材料九: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有实力的区域性商人群体,如晋商等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开办了一些票号。
随着票号业务的发展,在大量兴起的、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也出现了分号。
当时,农民须用广泛流通的白银纳税,这促使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票号通过为各地商人汇兑资金,获利丰厚。
根据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
票号出现;
工商业市镇兴起;
白银广泛流通;
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时间
发展概况
隋唐
国内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长安、洛阳等大城市繁荣
宋元
出现最早的纸币,
集镇、夜市等兴盛
明清
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形成
工商业市镇兴起
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白银广泛使用
票号出现
在中国古代商业史的第二阶段,大家对哪个朝代最感兴趣呢?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
两宋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邓广铭
对于宋代的认识,绝非是理学家口中“臭汉脏唐窝囊宋”,而应当被称为“富宋”,与“强汉盛唐”并称。
其实,学术界对宋代的评价是很高的。
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白居易
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
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唐会要》
根据材料总结唐代之前城市的特点。
城市布局整齐划一;
有严格的坊市区别,商业局限在“市”内交易;
政府设置“市署”对商业有严格的管理;
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县城一下禁止设市。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
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根据材料总结宋代城市的特点。
宋代商业气氛浓郁,商业已突破坊市限制,出现了繁华的商业街,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
街市出现,草市兴起;
突破时间限制,晓市和夜市兴起;
商业发展主要服务于大众;
政府对商业的管理大大放松。
通过引导学生对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对比能力。
唐代之前的城市
宋代以后的城市
城市
格局
严格的时间限制
时间限制被突破,出现晓市、夜市
空间
县城以上允许设市,商业必须在市内进行
空间限制被突破,出现街市、草市
管理
设官员对商业进行严格管理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控
城市职能
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长安中鬼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宋)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长安城规模宏大,气度森严,即有着“长安大道横九天”的气势,也有“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的冷寂,长安城是一座皇家之城、永恒之城,却不是一座生活之城、平民之城。
而宋代的开封府却有着丰富的夜生活、这座城市处处充满了生活气息、市井风情,这是一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繁荣、富足、自由、随意,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一首《青玉案》说尽了宋代城市生活的美好。
学生齐声朗诵《青玉案·
元夕》
通过生活化、场景化的描述,意在勾勒出商业发展在城市变革这方面的体现。
教学过程中,使用诗歌和图片资料等进行分析对比,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城市格局的变化反映了商业的繁荣发展,理解商业的“自由”精神,体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农耕 时代 商业 城市 教学 设计 情分 教材 分析 课后 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