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北大附中高三二轮复习教案中国共产党斗争史年Word文档格式.doc
- 文档编号:14624465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515.50KB
历史北大附中高三二轮复习教案中国共产党斗争史年Word文档格式.doc
《历史北大附中高三二轮复习教案中国共产党斗争史年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北大附中高三二轮复习教案中国共产党斗争史年Word文档格式.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过程】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1919—1923
(一)五四运动
1.背景:
(1)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革命运动,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加之军阀之间不断混战,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2)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
(3)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给中国人民指明解放道路。
2.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斗争情况:
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至6月4日,以北京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力,采用游行示威和罢课的形式,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结果遭到镇压和逮捕。
第二阶段:
1919年6月5日至6月28日,以上海为中心,工人阶级为主力采用罢工、罢课、罢市的方式,运动波及全国。
迫使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免除曹、章、陆三人职务,拒绝在巴黎和会和约上签字。
4.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
(2)在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3)在五四运动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向俄国学习,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2.五四运动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强大潮流。
主要表现在:
(1)发表文章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
《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出版中文版《共产党宣言》。
(2)与反马克思主义者进行论战。
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与胡适展开“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3)有计划的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
创办适合工人的通俗理论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等。
办补习学校和识字班,组织“五一”纪念活动。
(4)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包括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1.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
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壮大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五四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
(2)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强大潮流,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3)干部组织基础: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8个)
(4)外部条件:
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
2.中共一大:
1921.7.23,上海-嘉兴南湖
主要内容;
(1)通过党的纲领
(2)规定党的中心工作(3)成立中央局
意义:
(1)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中共二大:
1922.7,上海
内容;
(1)分析当时中国国情
(2)制定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3)决定加入共产国际。
中共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二、开展国民革命运动:
1924-1927年,这一时期称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也称为国民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北伐战争时期。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①20世纪初“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国共两党在这一阶段主要的斗争目标。
②国共两党在过去斗争的教训中都认识到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建立统一战线。
③共产国际努力促成国共合作,指示中共召开三大,作出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和方针。
2.实现:
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广州)
内容:
①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民族独立,提倡普遍平等的民权、国内各民族平等的主张和实行“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制定劳工法”的政策。
由于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因此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②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是一种党内合作的形式)。
意义: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始。
(二)国民革命运动在全国的发展
1.五卅运动掀起全国反帝爱国斗争的高潮;
2.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举办和农民运动的开展(毛泽东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3.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组编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根据地。
(三)北伐战争的进行
1.时间:
1926.7——1927.7;
2.目的:
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3.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
4.成果:
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主力;
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1国民政府迁往武汉);
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湘鄂赣农民运动蓬勃发展。
(四)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1.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大革命局部失败;
2.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后失败。
3.失败原因:
①客观方面:
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镇压中国革命;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②主观方面:
中共缺乏斗争经验;
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和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4.大革命教训:
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力量和革命领导权。
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1927-1937年,这一时期称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也称为工农武装割据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十年内战时期。
(一)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开始
1.发动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南昌起义,后转战湘南和海陆丰。
意义:
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召开“八七会议”:
批判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
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3.发动秋收起义:
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1.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①实践斗争:
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领导经济建设。
②理论研究:
撰写《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要素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③意义:
从实践和理论上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问题,创造性的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①到1930年夏,在全国十多个省建立了大小十多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到十万人。
②在毛泽东游击战的战略战术指导下,连续粉碎了敌人三次大规模“围剿”。
③1931年冬在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任主席。
(三)红军的长征:
1934.10-1935.10-1936..10
1.长征的原因:
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以王明、博古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掌握了党中央领导权,反对和排斥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领导权;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李德和博古犯了冒险主义错误,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遭受严重损失。
2.遵义会议的召开:
1935.1
内容:
①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②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会后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军事领导小组)
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最高领导地位,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胜利: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完成长征。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会师,长征最后胜利结束。
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了长征精神,推动了革命的不断发展;
③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南方转移到了北方,开创了抗日救国斗争新局面。
四、进行抗日战争:
1937-1945,这一时期称为抗日战争时期,也称八年抗战。
(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背景
①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成为最富有侵略性的帝国主义国家;
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使日本政局法西斯化。
为转嫁危机,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占有了东北三省,并控制了华北地区;
③中国内战不断,为日本侵略提供了有利条件。
2.侵略情况:
①1937年7月7日制造了卢沟桥事变,进占北平、天津;
同年8月13日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12月攻陷南京。
此后先后攻占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②在占领区制造南京大屠杀,成立“七三一部队”,用活人做细菌实验,研究细菌战,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合作的条件: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抗日救亡成为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国共两党的共同目标;
中共从民族大义出发,放弃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2.情况:
国共两党达成协议、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改为陕甘宁边区,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
3、意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三)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抗战
1.抗战前期: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
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官兵(姚子青、谢晋元为代表)英勇奋战,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在徐州会战中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但由于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丧师失地。
2.抗战后期: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坚持抗战,1942年还派远征军赴缅甸同日军作战,救出了被围英军并确保了滇缅公路,1945年在英美军队的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四)中共的抗日斗争
1.与国民党达成两党协议,促成国共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
聂荣臻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八路军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陕甘宁边区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
3.取得平型关战役(林彪)、百团大战(彭德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北大附中 二轮 复习 教案 中国共产党 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