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7)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
- 文档编号:14607288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
- 页数:12
- 大小:69.50KB
部编版(2017)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
《部编版(2017)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2017)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阐释事理的说明问,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了说明文,但是对这类事理性的接触较少。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的基础上,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释的事理;
五、教学课时安排
第五课一课时
第六课两课时
第七课一课时
第八课一课时
六、写作:
《说明的顺序》
(一)学习目标
1、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2、写作中要视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
3、通常情况下,一篇说明文往往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二)内容:
以“我周围的环境”为话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
(三)形式:
写作修改并在班内展览。
七、综合性学习:
倡导低碳生活
(一)活动过程
1、确定宣传主题
2、搜集资料,撰写宣传文稿
3、制作宣传材料,开展宣传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15)
5.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2.积累和学习一些物候学的知识,了解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3.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激发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引导学生搜集筛选信息,开展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一、知识链接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探究》、《物候学》等。
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叫做事物说明文;
或阐明事理,叫做事理说明文。
(1)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应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
二、基础梳理
1.给加点字注音。
萌发(mé
ng)翩然(piān)簌簌(sù
)孕育(yù
n)
谚语(yà
n)区域(yù
)酝酿(nià
ng)温和(hé
)
载途(zà
i)候鸟(hò
u)草长莺飞(zhǎng)(yīng)
销声匿迹(nì
2.组词辨形。
衰(shuāi)(衰败) 榆(yú
)(榆树)
衷(zhōng)(衰肠) 偷(tōu)(偷渡)
哀(āi)(悲哀) 愉(yú
)(愉快)
裹(guǒ)(包裹) 渝(yú
)(坚贞不渝)
3.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词语。
次第:
一个挨一个地。
销声匿迹:
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销:
消失;
匿:
隐藏。
载途:
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
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衰草连天:
远望衰败的草和天空相接。
三、整体感知:
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4.什么叫物候?
什么叫物候学?
物候:
自然周期性的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物候学:
研究物候现象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5.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单,容易学习,可以广泛运用在农业上。
6.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因素、经度因素、高下差异、古今差异等。
7.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时间。
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
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便利山区农业发展。
四、问题探究
8.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文章,但它的开头却没有直接说明什么是物候,而是描述了一些自然现象。
作者这样开头有何用意?
课文开头第一自然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图。
优美的语言像是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
这样开头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并且在描写中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9.作者用“大自然的语言”做文章标题有什么好处?
本文用“大自然的语言”来做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但生动形象、贴切风趣,而且比“简介物候学”一类的题目更新颖,更富有吸引力。
10.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呢?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陆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1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互换?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不能互换。
这四个因素是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个排列顺序。
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易于让读者接受。
五、品味语句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沉睡”“苏醒”是拟人手法,开篇使用拟人手法,显得亲切动人。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传语”“暗示”“唱歌”都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得活灵活现,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最后一句又生动形象的点明文章的主旨:
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3)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用“许多”一词说明数量多,并且有范围,不是一概而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凡是”总括某个范围的一切,用在此处表示无例外。
在此,“凡是”起修饰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16)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
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阿西莫夫(1920—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
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达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遗骸(há
i) 蟾蜍(chá
nchú
) 褶皱(zhě)
劫难(jié
) 追溯(sù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致密:
细致精密。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
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列数据)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举例子)
(3)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打比方)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请简要说明理由。
不是。
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2.课文中说“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这个说法是怎样得出来的?
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
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3.“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有”。
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
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4.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发现问题:
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出四部分——所以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
“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强有力的证据。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5.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
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恐龙的灭绝)生物学;
(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
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行文严谨。
6.怎样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
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
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说有什么关系,一般读者很难提出这样的问题。
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却有内在的关联。
课文就是从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2017 年级 下册 语文 第二 单元 导学案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