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房四宝》第一集《博采》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4603428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4.79KB
《中国文房四宝》第一集《博采》文档格式.docx
《《中国文房四宝》第一集《博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房四宝》第一集《博采》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面对摊晾的兔皮,从皮板的颜色与质地上,佘征军一眼就能看出未来毛笔的品质。
进入秋季,野兔新长的细毛,是制作毛笔笔头的最佳原料,秋毫。
(佘征军)“野兔性子比较急躁,它一般是很难逮到的。
它的野性比较重。
”同一只兔子,部位不同,毛的质地也不一样。
(佘征军)“像这样的毛是很好的,这种紫毫是最好的,尖是一种叫黑尖。
是黑颜色的你看。
”
秋去冬来,笔工格外忙碌。
曾经蛰伏的紫毫,在阳光下初露锋芒。
黄村,隶属安徽宣城。
宣城,古称宣州,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制笔中心。
当地人相信,蒙恬造笔的故事就发生在宣州。
一个冬天,佘征军开始又一次精心制作。
作为制笔高手,他需要做出自己满意的毛笔,在即将到来的春天祭拜笔祖蒙恬。
“我们所有的做笔的,都拜蒙恬为我们的祖师爷,因为蒙恬在两千多年以前,把这个手艺传给我们,我们现在就靠这个手艺吃饭
蒙恬,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因统率三十万秦军北击匈奴而青史留名,同时,他发明毛笔的传说流传久远。
公元前三世纪晚期,组织严密的秦军发动了统一天下的战争,作为这支队伍里的将领,蒙恬的征战岁月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战报、文书,然而老式的毛笔,却不能满足便捷书写的需要。
原始的制笔工艺,笔头通过丝线包裹在笔杆外围,然后涂漆加固,这种方法制作的毛笔,因为笔头的中空结构,容易分叉,影响到使用效果。
在作战间隙,蒙恬组织聪明的部下对毛笔进行了关键性的工艺改良,将笔头嵌入腔内,由外裹式到内嵌式的形制改变,使笔头和笔管融为一体,新的毛笔就这样诞生了。
(佘征军)“又圆又光亮的竹子做笔,紫气东来,这个竹子好啊。
”竹子,是笔杆制作最常见的材料。
在佘征军的家乡,毛竹资源丰富,漫山遍野。
笔头采用动物的毫毛,把它嵌入到竹质的笔管内,这是中国毛笔的基本样式。
世称“秦笔”或“蒙恬笔”,从两千二百多年前一直沿袭至今。
泰山刻石,陈列在大自然的书法博物馆。
世称“小篆”的碑刻,出自秦朝大臣李斯的手笔,它是泰山刻石最古老的遗存。
从流传后世的小篆书体中,可以感受到秦笔笔形稳定,端正不变的工艺特点。
在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篆之后,秦笔书写的小篆,成为汉字标准书体的起点,它以破晓之光引领中国书法曙晖初现。
在它之后,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不断涌现,在审美的天空书写着汉字传奇。
(主持)“为笔祖开光洗尘,鸣炮奏乐。
”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在一代代笔工的心中,因为贡献特殊,蒙恬成为制笔业祖师。
(佘征军)“我带了我亲自做的笔来祭奠我们的祖先。
传统是要坚守的,五千年的文化就是中国的传统,从第一笔毛笔的出现,一直到现在,五千年了,只有这东西能流传到现在,一定是它有好的东西。
我们是坚持的,有能力的话,把这东西传承下去。
追随着奔跑的动物,毛笔的采集之路,穿过平野,翻越坡地,不同的地理空间,无数飞禽走兽,都曾闯入过制笔师的视野。
飘动的毛发,不同弹性、强度的锋颖,激发着历代笔工的想象,到底有多少动物皮毛可以制成毛笔。
许剑锋来到草原,开始他的圆梦之旅。
(许剑锋)“两位大哥,你们好!
我是来找做毛笔的马鬃的,这样的马鬃你们这儿有吗?
(大哥)“有的”
(许剑锋)“有是吧。
马尾你们剪不剪?
(大哥)“马尾不剪。
”马尾,在牧民的眼中,不仅是马的平衡器,还是天下最好的琴弓材料。
而对于许剑锋来说,无论马尾、马鬃,都是有章可循的制笔原料。
毛笔诞生后,许多动物的羽和毛都被尝试作为笔头的原料,甚至连人的胡须、胎毛都可以用来做笔。
其中取自野兔、黄鼠狼、山羊的笔头原料最终形成了兔毫、狼毫、羊毫三大品种。
湖州商业中心的这家笔庄,体现湖笔价值的百年老店。
(许剑锋)“现在在练什么体?
(客人)“在练颜体。
(许剑锋)“颜体的话我推荐一款‘鼎堂遗爱'
,这一款是郭沫若先生生前用过的,这套笔是兼毫。
”
许剑锋,笔庄新一代的经营者,作为少壮派的领军人物,他决定筹划一次特殊的笔会。
搜集历史上各种笔头原料,通过湖笔工艺制作成笔,然后组织当地名家现场试笔创作。
(许剑锋)“最近我跑了好几个羊圈,都没有找到我需要的山羊毛,这边你再帮我挑选一下。
羊毫笔的品质首先取决于羊毛本身的质量,对此徐剑锋不敢掉以轻心。
(许剑锋)“你看这些毛已经开始有亮光了,有锋颖了,后面这些都可以,像它这样的长势,到立冬之后,肯定可以给我们提供优质的湖笔原料。
湖州一带山羊素有盛誉,尤其是身体健壮的育龄公羊,腋毛的尖端锋颖长而匀细,性柔软,是笔头原料的精品。
长锋羊毫锋长,柔软,蓄墨量大,使用时用锋中正,能提能按,纵笔顺利,运转圆润,回旋适意,一旦运用得当,就会产生枯润成趣,墨色多变的书写效果。
在许剑锋的笔庄,羊毫地位不可撼动。
更多原料从天南地北汇聚在案头,辽东雪原狼尾、内蒙古草原马尾、东北长白山鹿毫,历史上丰富的笔头原料,带来了多样化的毛笔选择,为书画家个性风格的展现提供了空间。
不同的原料进入了湖笔制作的手工流程,与此同时,笔会的筹备紧锣密鼓,许剑锋上上下下地忙碌着,他要通过这次非常规的动作拉近和传统的距离,检验湖笔工艺处理各种材料的能力。
湖州,一个融合了各类毛笔制作精华的笔都,兼收并蓄,让湖笔冠名天下。
请书画家挥毫试笔,是笔乡的一大特色。
(某书画家)“黄庭坚曾经写过鸡毫笔,很柔软,写的时候要很有功夫的。
”历史上的每一种毛笔,都不会突如其来,尽管它们诞生的细节难以复原,但它们的传承从未中断。
从古到今,毛笔与中国书画一路同行。
一管之笔,源于自然,来自手工,是古代中国独创的书写工具。
软笔、柔毫,中国人手中的毛笔,凝聚着生气淋漓的精神与气象,触发了无穷展现的可能和想象。
上海,中国最早生产钢笔的都市。
新的书写工具,新的潮流与时尚,在这个舞台上从不缺乏速度与激情。
然而在弄堂深巷,时常也会溢出一缕老墨的余香。
“我比较偏好用老墨,用旧墨,它最大的特点是,我真的可以做到把这个墨分五色七色八色十色,无限制地分下去。
为什么,我可以淡了再淡,淡了再淡,它同样都有内容。
在周颖的心目中,没有百年历史的不能称之为老墨,它们最迟产生于清末与民国初年。
时间的天平决定着它们不菲的价值。
绘画、教学、音乐、熏香构成了周颖的日常生活。
(周颖)“老古人说,窗明几净,笔砚精良,人生一乐,当你的心境愉悦了,你可能出来的东西,也有愉悦的元素在里面,你给观众可能带来的也是愉悦。
他是一位安于寂寞的画家,同时又是一位对书画材料颇有研究的行家。
钟情笔墨使他的生活备感充实。
古代徽州,大山环抱,丰富的松树资源,纯净的水质和精湛的工艺,是徽墨一举成名的秘笈。
笔出狡兔毫,墨出青松烟。
从汉代开始,最早的人工墨大都以松烟为主要原料,古法烧烟的流程要点在于通过封闭的烟道,收集松枝燃烧产生的烟,由此制作的佳墨一枚可与黄金等价。
战国时期的这两幅作品,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帛画,绘制在人工墨出现之前,画上的黑色墨迹极有可能来自被称为“石墨”的矿物。
公元二世纪之前,矿物质作为书写颜料曾经大量运用,伴随着人工墨的使用,中国画的颜料如朱砂,雌黄,青雘等,一直取材于大自然。
天然的原料,随类赋彩的丹青妙笔,浓郁,鲜明,典雅,创造出中国画的色彩风格。
秋天,油桐籽收获的季节,木油桐的种子藏在果实里,种子榨出的油俗称桐油,它是油烟制墨原料的一种。
利用油烟代替松烟制墨以摆脱松树供不应求的困境,属于徽州古代制墨师的首创。
黄山屯溪老街,新安江畔,周颖来到徽墨之乡寻访好墨,墨香不怕巷子深,周颖与王培坤,爱墨者与制墨师命中注定的相遇。
王培坤的制墨工坊,保留着油烟制墨的手工传统。
上好的桐油利用灯草引燃油料,再用容器罩在火焰上方,这时将容器熏黑的烟,就是制墨所需的油烟。
十六岁拜师学艺,王培坤的工艺生涯接近半个世纪,身为徽墨工艺传承人,王培坤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将生漆与油烟混合,经年尝试,终于独创秘法,研制成功了一种失传已久的漆烟墨。
“真正用土漆烧的烟叫漆烟墨,漆树从那个树里面吐出来一种乳液,再刮下来,再来做这个墨,这个墨它的黑度比较黑,乌黑。
三十年前的油烟墨,新研制的漆烟墨,没有让周颖失望。
“你想让他分线就可以分线,想让他匀过来就可以匀过来,这种效果是很难做得到的。
一份属于古墨的特殊情感,通过历久弥新的徽墨,才下笔端,却上心头。
“来,小心啊,扶着,多几个人。
一方巨砚离开它熟悉的作坊,这是一次难度极大,充满风险的迁徙。
近达七吨的体重,超过四辆中型轿车的重量,十四位制砚师六年时间雕刻的珍品,如今就要走出它的诞生之地。
“你们小心一点啊,千万小心。
”柳新祥,这位巨砚的设计师和首席雕刻家,目睹着这方由自己设计,倾注了众人心血的宏大作品,仿佛女儿出嫁,让他百感交集。
柳琴,柳新祥出嫁多年的女儿,这天,她又带着自己的女儿回到家里。
(柳琴)“都是外公做的砚,各式各样的,你喜欢哪个啊?
”(柳琴女儿)“我喜欢这个。
(柳琴)“那你摸一下,感受一下。
肇庆的制砚名家中,柳家是不折不扣的外来户。
柳新祥出身江苏,因为木雕手艺出众被调入北京,又因砚刻技术精湛作为人才引进肇庆。
(柳新祥)“这些是浅刀的,我们把宫廷砚雕的艺术全部融入到这个上面来。
宫廷砚的最大特点就是雕工很细腻。
从首都到砚都,三十二年的异乡人生浓缩成一块块沉默的砚台,成为当代端砚的一部分。
肇庆,古称端州,名列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就出自于此。
当地开采砚石的历史,形象地刻录在这方端砚上。
横渡西江羚羊峡,目标对岸的斧柯山,这是一千三百年前古人开采砚石的必经线路。
江水下方河床底部的岩层深处埋藏着最优质的砚石层。
名贵的端砚砚石,就产自这样的采石作业环境,阴冷的坑道地处西江水面一百米以下,赤身裸体的徒手作业通常在冬季枯水期进行。
(博物馆解说员)“现在像老坑、麻子坑、坑仔这一类的都已经是石材枯竭了。
(观客)“这些是过去采矿的现场。
(博物馆解说员)“这个是古代砚工开采砚石的一个场景。
”肇庆市博物馆,实物、图片、复原模型组合成一条历史与工艺的演进轨迹。
历代端砚让艰苦的采石作业归宿于不同形制和造型。
古代中国用作制砚的材料来源广泛,而以石制砚最为常见。
端砚之所以独领石砚风骚在于它有助研磨,发墨旳石质也在于它天生丽质的石品。
遍布坑洞里的开采声从唐代到清代,一直断断续续。
一代代以砚为生的石工以他们的生命和一生打通了端砚的永生之路。
巨砚沿着端砚文化村边缘运行,世代砚工在此聚居。
(柳新祥)“这个眼睛可能再大一点,鼻子再长一点,这样龙的造型就显得很完美。
早年的木雕经历,特别是修复、仿制古砚的历练,加上年复一年对岭南派技法的吸收,让柳新祥的刀法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柳门砚派。
直径2.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文房四宝 博采 中国 文房四宝 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