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597782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X
- 页数:75
- 大小:68.18KB
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节区域空间分布和基本特征24
第二节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26
第三节国家重点开发区域28
第四节省重点开发区域34
第五节重点开发城镇39
第五章农产品主产区39
第一节区域空间分布和基本特征40
第二节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41
第三节管制原则43
第四节国家农产品主产区43
第六章重点生态功能区46
第一节区域空间分布和基本特征46
第二节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47
第三节管制原则49
第四节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50
第五节省重点生态功能区50
第七章禁止开发区域51
第一节区域空间分布与基本特征52
第二节区域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54
第三节管制原则56
第八章能源与资源57
第一节开发布局和利用原则57
第二节能源开发布局58
第三节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布局59
第四节水资源开发利用61
第九章区域政策63
第一节财政政策63
第二节投资政策64
第三节产业政策65
第四节土地政策65
第五节农业政策66
第六节人口政策67
第七节环境政策68
第八节应对气候变化政策70
第十章绩效评价70
第一节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71
第二节强化考核结果运用72
第十一章规划实施72
第一节省政府相关部门职责72
第二节市县人民政府职责74
第三节做好规划的监测、评估和宣传工作75
附件:
1.省重点开发城镇名录77
2.省禁止开发区域名录78
3.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成果图88
4.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114
序言
安徽历史悠久,地处华东腹地,跨江近海,承东启西,地腴物阜,气候宜人,交通便捷。
勤劳的安徽人民在这片热土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改革开放以来,各项建设突飞猛进,江淮大地熠熠生辉。
为了促进安徽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幸福,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编制《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重大举措,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空间均衡发展,推动皖江、皖北、皖南和皖西四大板块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本规划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全省国土空间划分为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三类主体功能区,并根据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本规划是指导安徽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纲领性文件和远景蓝图,是全省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规划任务更长远,在实施过程中将根据形势变化和监测评估结果,对规划内容作适时调整与修订。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自然状况
安徽地处长江下游,距东海约300公里,位于东经114°
52′—119°
39′、北纬29°
23′—34°
39′之间,国土面积14.0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
全省辖16个设区市,包括62个县(市)、43个市辖区。
——地形地貌。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南北迥异,复杂多样,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五大自然区域。
淮北平原地势坦荡辽阔,江淮丘陵岗丘逶迤曲折,沿江平原河湖交错、平畴沃野,皖西、皖南山区层峦叠嶂。
全省最高峰黄山莲花峰1864.8米。
拥有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气候条件。
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气候带,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主要特征是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植被状况。
全省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阔叶林、灌丛、竹林、草丛、水生植物等自然植被和农作物等人工植被。
森林覆盖率为27.53%,森林主要分布于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
——自然资源。
现有耕地面积589.49万公顷,生物资源10000多种,水资源总量约为716亿立方米,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28种,其中能源矿产6种、金属矿产20种、非金属矿产100种、水气矿产2种,主要矿种资源储量列全国前10位的有18种,列全国前5位的有11种。
第二节国土综合评价
选取可利用土地资源、可利用水资源、环境容量、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重要性、自然灾害危险性、人口集聚度、交通优势度和经济发展水平9项指标,对全省国土空间进行综合评价,从工业化城镇化开发角度看,具有以下特点:
——可利用土地资源丰富,但人均较少。
全省坡度小于3°
的平原和低岗丘陵占国土面积74.8%,大部分地区地势平缓,其中既适宜作为农业用地又适宜用作建设用地开发的土地905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4.5%,目前已开发的建设用地191.25万公顷,开发强度为13.65%。
全省尚有可利用土地资源215.44万公顷,总量丰富,但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量仅为0.0315公顷。
从分布看,全省可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的县(市、区)有29个,较丰富的县(市、区)21个,中等的县(市、区)11个,较缺乏和缺乏的县(市、区)44个。
——可利用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
降水充沛,地下水资源丰富,过境水资源量大。
降水多集中于夏季,空间分布南多北少。
多年平均本地水资源总量716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3位,其中地下水资源量191亿立方米。
多年平均本地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327亿立方米,过境水资源量达8951亿立方米。
人均可利用水资源潜力丰富的县(市、区)有37个,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皖南山区及皖西大别山区;
较丰富和中等的县(市、区)有10个,较缺乏的县(市、区)有35个,主要分布于江淮丘陵区和淮北平原地区;
缺乏的县(市、区)有23个,主要分布于江淮丘陵地区和部分设区市市区。
——环境容量面临压力,但仍有一定空间。
多数县(市、区)为环境容量无超载和轻度超载地区,超载县(市、区)只有32个。
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环境容量无超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超载较轻,江淮之间主要为轻度超载和中度超载,淮河流域局部地区和设区市市区超载相对严重。
全省环境容量超载以水环境容量(COD、NH3-N)超载为主,只有25个县(市、区)处于水环境容量无超载状态。
大气环境(SO2)容量超载相对较轻,62个县(市、区)处于无超载状态,占全省59%。
——生态系统基本稳定,但保护压力较大。
生态系统不脆弱地区有84个县(市、区),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北和江淮地区;
略脆弱地区有21个县(市、区),主要分布于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沿江地区。
生态系统脆弱性以土壤侵蚀脆弱性为主。
由于拥有较大面积的森林和湿地,拥有众多不同类型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全省多数地区生态功能重要性显著。
——自然灾害危险性较高,水旱灾害频繁。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干旱灾害和地震灾害等。
24个县(市、区)自然灾害危险性较低,占全省23%;
64个县(市、区)自然灾害危险性较高,占全省61%;
17个县(市、区)自然灾害危险性高,占全省16%。
自然灾害危险性高的县(市、区)集中分布于皖南、皖西山区以及沿淮、沿江地区。
全省局部地区有地震灾害危险性,皖南、皖西山区地质灾害危险性高。
沿淮、沿江和大别山地区洪涝、干旱灾害频繁,水旱灾害危险性高。
第三节国土空间开发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安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主要是:
——物质积累不够丰富。
全省物质积累指数介于0.08至0.72之间,总体水平较低。
其中,14个县(市、区)物质积累指数大于0.45,23个县(市、区)物质积累指数介于0.27—0.45,68个县(市、区)物质积累指数介于0.08—0.27。
高水平地区主要包括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市辖区,低水平地区主要包括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的一些贫困县(区),其余地区物质积累为中下水平。
物质积累水平不高是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发展不够均衡。
全省经济发展大体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中部凸起的空间格局。
皖江地区经济实力较强,以皖江为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宣城和滁州为“两翼”的经济发展重心初步形成,皖北、皖西发展相对滞后。
与经济格局相反,人口分布北多南少,经济发展滞后的皖北地区是全省人口比重最大的地区。
城乡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公共服务及生活水平差距较大。
——开发利用效率不高。
2010年,每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为62.64万元/公顷,比全国的106.48万元/公顷低41.17%。
城镇建设呈外延式扩张,农村居民点点多面广,导致建设用地规模偏大,局部地区超出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空间利用效率较低。
——人口集聚水平较低。
2010年,城镇化率43.2%,低于全国6.48个百分点。
大城市数量少,特别是缺少带动性强的区域性特大城市,中小城镇发展相对不足,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人口流动强度0.9%,远远低于沿海发达地区。
第四节面临趋势
从现在到2020年,是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的重要阶段,是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新的发展态势对国土空间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空间需求面临挑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希望有更大的住房、更宽的马路、更大的广场、更宽敞的购物场所、更多的旅游景点,以及更多更好的教育、文化、医疗、体育等设施,对生活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大。
——工业化、城市化速度加快,建设空间需求面临挑战。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以及居住用地将持续增加,国土空间资源的稀缺程度不断加剧。
——生态环境需要改善,生态空间需求面临挑战。
一些地区在国土开发过程中,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造成局部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
为了改善环境条件、加强水源涵养、保障生态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扩大森林、草地、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
——农产品供给安全存在隐患,农业空间需求面临挑战。
安徽是农业大省,承担着国家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安全的保障功能。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国土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加,保障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安全需要的农业空间面临较大压力。
第二章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创新开发模式,调整开发内容,规范开发秩序,提高开发效率,构建空间有序、生产高效、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江淮新家园。
第一节开发原则
——适宜性开发。
根据国土空间开发综合评价,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确定可承载的人口和经济规模。
重点开发区域着力进行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限制开发区域主要提供农业产品和生态产品,禁止开发区域要依法禁止进行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并保护和扩大绿色生态空间。
——保护性开发。
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重点开发区域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允许的条件下进行开发,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树立提供生态产品也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把生态产品供给和保障作为国土空间开发的重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 主体 功能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