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与中医养生汇编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4597315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6.07KB
治未病与中医养生汇编Word格式.docx
《治未病与中医养生汇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治未病与中医养生汇编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
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
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
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②既病防变。
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
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
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内经》中出现“治未病”一词的还有2篇。
《素问·
刺热篇》说: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类似于唐代孙思邈所说的“欲病”,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治疗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
《灵枢经·
逆顺》篇中谓:
“上工刺其未生者也;
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两篇均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渊源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
“养生”最早见于《庄子·
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
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
“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马王堆出土的《养生图》中已经出现了吐纳、导引等养生方法。
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讲了很多养生理论。
讲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
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
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
“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黄帝内经》有一段话: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
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
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
有形的运动而无神的调和,不算完整。
发表(演说等)
汉代华佗的五禽戏,根据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创造,演变为后来太极拳一类的健身方法。
魏晋南北朝时,养生家与医学家结合。
许多人既是医生又将道家思想贯穿于医学之中。
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主张调神养形、“小炷留灯”。
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盏灯,生命的源泉是油。
灯里的油是有限的,如果把灯点得很亮,油很快用完了。
如果“小炷留灯”,则能燃烧很长时间。
这是一种低代谢的思想。
我们经常说要拼命、拼搏,事实上会影响你生命内一些积极的、良好的因素。
因此,应改变原有的观念,让生命之火“小炷留灯”,燃烧得更长。
firmn.公司
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药物分类里,提出耐老、增年、轻身、益寿等概念,有些中药对延年益寿有着独特的功效。
州重要港口)
养生
△imitatevt.模仿;
仿造
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
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
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
minorityn.少数;
少数民族
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
“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
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
“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
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
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
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
《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简言之,要做到“淡”字。
第二就是饮食养生。
关键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南宋陆游的养生方法是喝粥。
他有一首诗写道: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
中国人盐的摄入量超标,脑溢血、高血压等疾病与此相关。
上述观点也与目前营养学界提倡的“健康膳食金字塔”相一致。
recommendvt.推荐;
建议
第三是运动养生。
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比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
这个功,在办公室也可以做。
第四是房事养生。
《洞玄子》、《素女经》等也是研究“房中术”的书籍,讲究阴阳和谐,并强调欲不可早,不可过度,又不可无的思想。
chorusn.合唱;
合唱队
第五是气功养生。
《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
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
“吐故纳新”指做气功,“熊经鸟申”讲人就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
这两种方法就是导引,这样做的人就是养形人。
养形要达到什么效果?
要像彭祖那样“寿高八百”。
气功养生在日本很流行,有人写了一本书《只需五分钟》。
在这五分钟里,常吐气、常呼吸。
当头昏脑胀时,不妨这样做做,五分钟后会耳目清明,心情为之一爽。
第六是药物养生。
如柏子仁,就是柏树的果子,也是一种养生长寿食物。
植物里寿命最长的就是柏树和松树,我们常说“千年柏树”。
柏子仁有养性、安神、润肠、通便、养颜的功效。
beddingn.寝具;
铺盖
实践
要健康长寿,关键是把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
下面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不妨一试。
religionn.宗教;
宗教信仰
1.坚持几个“少”:
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
有一首诗中写道“一眠万事了,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物,身在即为宝”。
2.坚持几个“常”:
发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运,齿常叩,腹常旋,耳常弹,肛常提。
3.践行“八字”诀,终生不懈:
童心、蚁食、龟欲、猴行。
童心,要童心未泯。
蚁食,要少吃。
现在许多人的问题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运动,食物堆积在身体里。
龟欲,要心境淡泊。
猴行,要多运动,锻炼身体。
4.“三通”:
我们现代人一直在不断地补,现在公路上交通堵塞,我们体内也交通堵塞。
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都是堵塞的结果。
所以要把“补”改正为“通”。
血脉要通、气要通和、心气要通、胃肠要通,要达到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
cigaretten.香烟;
纸烟
5.坚持勤动脑:
不要以为养花、养草、养鱼,就是养生了,一点精神寄托都没有,衰老得反而快。
马寅初70岁的时候开始学俄语,歌德80岁的时候写《浮士德》,陆游《渭南集》里很多气壮山河的诗词都是60岁以后写的。
不要以为60岁就到晚年了。
大众养生要走出理念误区
最近,随着一些所谓养生名家蒙人、误人、坑人的丑行被曝光,人们开始思考这一怪现象的根源。
很多人认为其根源在于医改滞后,大众就医难未得到解决。
也有人认为,根源在于卫生行政部门监管缺位。
这些观点都很有道理,确实道出了问题的一些症结所在。
但笔者认为除上述原因外,还有一重要根源就是大众对养生的错误认识。
误区一
把养生作为替代一切医疗行为的万应灵丹
众多养生书籍的热销就是这一错误理念的体现。
人生了病以后,是不是仅靠自己揉揉某个穴位,调节一下饮食就能完全解决问题?
比如一个人生了阑尾炎或肠梗阻,医生告知必须手术治疗,他却说我自己解决,人们肯定会认为这样做不对。
可是我们的大众却偏偏犯了常识错误,以致不少人生了病,真的按照这类书的指导去自我按摩、自我食疗导致延误治疗,甚至因中毒而被抢救。
为什么人们会轻信所谓的养生专家,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把养生保健与医疗混为一谈。
其实养生和医疗在中医自古以来就分为两门学科。
尽管养生、医疗都与人体健康有关,但养生却不能取代医疗,养生家也不能等同于医家。
医家可以兼通养生,而单纯养生家却不能取代医生。
正确的按摩、食疗可以健身防病,但按摩、食疗绝对不能取代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其他疗法。
正确的养生,尚且不能代替医疗,谬误的养生就更不能代替医疗。
把养生当作解决一切医疗健康问题的万应灵丹,这本身就是认识上的错位。
误区二
对养生刻意追求,并寄望功毕一役
大众有句谚语:
一口吃不成胖子。
养生与此同理,也不可能有什么灵丹妙术,让你短时间内达到养生的目的。
而我们很多人却犯了认识上的错误,专门热衷于所谓灵丹妙术。
今天听说吃某种食物或药物对身体有益,马上就购来食用;
明天听说某种妙术对身体有益,马上就跟着实施,成了典型的追风族。
还有的人十分在意生活中的对与错,常常刻意去追求怎么才能健康长寿;
也有的人忙时玩命,闲时就翻出养生书,按图索骥去养生。
殊不知,正确的养生在于时时处处均应遵循养生之道,长年顾护身体才会成功,并非毕功于一时一役。
人们常把养生之道比喻成一根燃烧的蜡烛,必须时时防风顾护,既不让大风吹灭又不让风助燃,以期能最长时间地燃烧。
此外人的精神要放松,不要总是绷紧一根弦,怕得病,怕短寿,须知养生不是刻意追求所能达到的。
据传清代有一个百岁老人,当皇帝问他是怎么达到高寿时却全然答不出。
这便是不追求养生,养生却在其中。
上述这些养生道理不仅可以印证于古代的养生成功者,也同样可以验证于现在的一些长寿老人。
很多长寿老人之所以长寿,就是生活有规律,动静得宜,并没有常年去吃什么补品或特殊食品,且心态极为平静,对生老病死常能泰然处之,并没有刻意去追求延年益寿。
误区三
重术轻道,舍本逐末,急功近利
中华养生之所以称为养生之道,不称养生之术,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治未病 中医 养生 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