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革命a4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4595654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6.27KB
管理革命a4文档格式.docx
《管理革命a4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革命a4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次管理革命--战后第一次大的企业管理变革应从70年代日本开始的,其核心思想是全面质量管理。
本来,全面质量管理是美国人提出的,但是,这一模式并没有在美国得以普及。
换句话说,美国之"
花"
在日本"
结了果"
。
这是由于美国企业建立在分工与大规模生产上,其着眼点是固定的组织结构和标准运行程序。
全面质量管理通过全员参与,给工人一定的权力,实行生产过程的全面的动态质量控制,达到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目的,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产品的性能价格比。
因此,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质是通过质量问题把外部市场需求和内部效率成本问题在效益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可以看出,全面质量管理是对单纯重视技术与设备的否定,企业必须重视产品质量,而重视产品质量的关键是重视人。
第二次管理革命--在80年代初期,曾经有一些美国企业试图模仿日本的企业,结果并不成功。
后来他们发现,信息化与全球化企业的内外部关系应在发生重要的变化,企业必须迅速、准确地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做出反应,同时必须在内部建立合作、协调的机制以提高效率。
这样,着眼点又回到美国人所擅长的结构和程序问题上来。
第二次管理革命的特点是"
企业重新构建"
,即通过兼并、联合、裁员、精简组织等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因而从根本上调整了企业的产品结构。
因此,回外企业管理革命从20年代"
科学管理"
时期、70年代的"
全面质量管理"
进化到90年代的"
时期。
总之,如果说战后第一次管理革命是在产品结构不变情况下调整生产组织的话,那么,第二次管理革命则是通过调整企业组织进而调整产品结构,显然,第二次革命要比第一次革命深刻的多。
第二节日本企业的胜利
我们准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释为什么全面质量管理在日本企业得以成功。
应该说,在全面质量管理的背后,是企业体制在起作用,因此.日本产品质量的优势反映了企业组织制度的优势。
产品质量的胜利实际上是企业组织制度的胜利。
美国企业的短期行为--美国企业20年代-30年代出现了股东分散化,美国法学家伯利(A.Berle)和米恩斯(G.Meams)在《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一书中公布了对200家美国大公司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
许多大企业的股东达到十几万人或几十万人,说明现代公司的发展已经出现了"
所有与经营的分离"
或者"
经营者控制"
显然,这种情况是对家族企业"
出资者控制"
的否定,而且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
但是,上述局面并没有延续很长的时间,很快地出现了股份向机构投资者的集中。
1950年,养老基金,互助基金,银行信托、投资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持有上市公司普通股比重上升到15%,1955年为23.7%,1965年为28。
9%,1975年为37.9%,1980年为35.8%,目前为40%左右。
由于这些机构要向机构参加者致富支付收益,因此就要在公司经营不佳时召开股东大会或者懂事会,要求修改公司经营策略,甚至改变人事安排。
尽管1940年公布的《投资公司法》规定机构投资必须足够分散,但是,它们仍然是可以行驶"
脚投票"
的权力,比如当有人高价收购公司时,他们就会出售股份,这依然体现了"
,也形成了经营者利润取向的短期行为。
日本企业的长期行为--虽获日本财阀控制的企业在20年代~30年代逐步转化成了股票上市的股份公司,但是,家族控制的格局基本上没有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财阀企业被解体了,尽管在1949年个人股东持股比例达到了69.1%,而那不过是暂短的一瞬间,1958年,个人持股比例下降到50%,到了1990年则下降到了23.1%,法人持股比重达到了72.1%(其中金融机构占41.6%,一般事业法人占25.2%,投资与年金信托占4.6%,证券占20%),这样,日本大企业的大股本就从家族变成了大企业。
显然,日本的法人持股与美国的机构持股情况有着根本的不同,美国的机构投资者较为重视近期直接收益,行为更接近于个人投资者。
而日本的法人持股特别是互相持股。
使得企业更为重视市场占有率。
企业更加稳定,企业间合作密切,形成企业系列和企业集团、经营者在名义上彼此代表自己的企业所有着对方的企业,而实际上是自己所有着自己,企业呈现出长期行为。
换句话说,美国的企业从"
出发,经过"
又回到了"
;
而日本的企业则是从"
出发,经过瞬间的基于股东分散化的"
,最后定位在基于法人相互持股的"
,最有趣的是,这时的"
并没有侵犯"
,或者说是一种"
戴着出资者主权假面具"
的经营者主权。
日本的股份公司将传统意义的股份公司进行了"
变性"
手术,将股份公司这一企业怪物异化成地地道道的"
经营者天堂"
全面质量管理好比一朵花,它之所以能够在日本,主要是因为它根植于日本特殊的企业体制土壤上。
美国的企业是单兵教练,日本的企业是成帮结伙;
美国企业的经营者看股东的脸色行事,无法专心搞产品质量,日本企业的经营者就是企业的主人,一心一意占领市场,日本企业获胜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第三节美国企业的复苏
1980年,日本股票市场占世界股市总额的17%,1988年上升到44%,美国同期的比例从50%下降到29%。
但是,1990年以来,美国股市资本上升了75%,而同期日本股市市场资本下跌了50%。
因此与战后第一交企业管理革命的本质是日本企业的胜利相对应,第二次企业管理的本质则是美国企业的复苏。
其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观念更新--例如康柏电脑公司靠大力提高生产率,降低销价,于199年跃居世界电脑业的首位,该公司总裁法伊佛说:
"
我们要继续增长,就必须以现代化的技术不断取得进展和改进。
如果你原地不动,就意味着落后。
对企业家来说,当今是生产率的时代。
施事乐公司总裁阿艾尔你说:
在(美国)各公司内部,每个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注重效率和竞争。
设备投资--美国企业设备投资所占回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1991年的占6.5%上升到现在的8%。
如果把软件投资计算在内,这一比例还要更高。
随着股市吸引了大量的资本,
企业的设备投资还将继续增加。
人力投资--美国企业家认识到,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必须注意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所以在人力培训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据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人力资源研究部主任卡恩韦尔估计,1984年以来企业对职工的正式培训增长了45%。
1993年美国大学学历以上的职工占劳动力总数的25%。
上过1-3年大学的占20%多,受过大学教育的接近占一半,而日本只有
10%多一点。
普及电脑--美国在过去的5车里;
电脑设备的价格年均下降13%;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的纪计,在美国100名雇员中有63台个人多年,日本的这一比例为17%。
美国在80年代花了1万亿美元进行信息化装备,1994年,美国商界人士使用计算机田占40%以上,而日本只有10%。
美国政府规定,10人以下的小公司也必须实现财务电子化。
因此。
美国
公司计算联网率在1995年达90%而这一比率在日本还很低,只有不到百分之十。
技术进步--计算机技术与其他领域的技术相结合,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例如兰格软件公司成地将打石油气井的选择提精度提高了1倍多,从而使1984年电子计算机辅助勘探体系投入运用以来,石油公司找油的成本从每桶6美元下降到2.5美元。
以前石油勘探商对油气构造的了解主要是把声波输入地层深处,再把数据转换成二维图像,而最需要的是三维图像。
兰格公司仅用18个月就完成了新产品创新,做到了石油公司想做而作不到的事情。
再如国民施奈德公司是美国最大的货车运输公司,目前公司的货车上都安装了天线和计算机,总部通过卫星可以随时了解每辆货车所在的确切地点,调度员可以选择最佳方案,从而满足了客户的要求。
产业结构--美国服务业的产值和职工总数早已超过制造业,每年为美国创造几百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由于管理先进,仍年代以来生产率每年递增1.6%,发达的服务业为进入信息时代准备了条件,而日本的服务业要落后得多。
资产结构--1993年共同基金已占美国所有证券的50%,资产社会化促使企业的产权制度发生变化,为适应信息社会的民主化管理准备了条符,而日本企业还处于垄断资本阶段。
全球化--美国公司正向所谓的"
无国籍化"
方向演变,一方面推行本地化战略,实行文化开放;
另一方面,就象福特、IBM、DEC那样进行调整结构和实施横向管理,在全球化方面,日本公司要付出得多。
结构调整--本地化与横向化的目的是在公司内部消除国界壁垒和部门分割,按照新原则重新组织公司,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特点。
结构变革是降低产品开发与管理称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企业间协作达到了新的水平,例如以休斯敦为基地,环绕世界的石油勘探业核心是由近百家上市公司组成的,这些公司年营业额超过370亿美元。
信息技术的进步促使一些新的网络式结构的出现,如沃尔一马特、K-马特、西尔斯等大销售商与供货商之间的公司网络使得市场、服务、制造紧密地联为一体,打破了行业界限,大大地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
日本企业的反思--虽然日本公司前大的原因在于高积累、高稳定性和高度经营自主权,但是以法人持股为主的结构也是有缺陷的,特别是对分散的个人股东保护不够和容易形成"
泡沫经济"
为此,日本的企业不得不发生许多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行为目标从注重市场占有率转向重视短期收益。
为了应付收益恶化,日本企业普遍实行了"
紧急避难"
式的经费削减,包括削减人工、折旧、金融、销售、管理等费用,纷纷注重短期效益,表现出了新的经营姿态。
根据加野护他《日美企业经营变化比较》(1993年3月),企业战略目标发生了转移,市场占有率从1981年的第一位降到1993年的第四位,而收益率从第二位上升到第一位(参见表14.1)。
项目
1981年
1993年
投资收益
2
1
组织体制改善
5
生产流程合理化
4
3
生产占有率
提高企业形象
7
新产品比率
6
股东利益
9
自有资产比率
8
劳动条件的改善
*经营方式从坚持本国传统转向国际惯例。
80年代后期,日本企业大规模海外扩张,但后来海外经营活动进展缓慢,落后于美国和欧洲的跨国公司。
例如1988年日本仅有5%的加工制造实在海外进行的,而美国,前联邦德国相应的数字分别为21%和17%。
日本企业在海外简单地贯彻本国的管理作风困难重重,这些公司必须转变故友的经营模式,另外,本国流通领域"
城堡化"
经营在国际市场上显示了一定程序的垄断性,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谴责。
*持股结构从紧密交叉转向松散。
虽然日本企业相互持股使得企业间建立了稳定的关系,提高了经营者的地位,削弱了资本市场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 革命 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