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592078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3.22KB
毕业论文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毕业论文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级三专学前
(2)班
******
学号:
**********
*******
完成时间:
2015年3月21日星期六
摘要·
·
关键词·
引言·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
1.概述·
2.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
二、幼儿告状的原因·
1.分析幼儿告状的原因·
2.教师引导幼儿解决问题·
三、教师对待幼儿告状行为·
1.教师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态度·
2.教师要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和目的·
3.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告状行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摘要:
中国教育部网站2012年10月15日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提出了具体方法和建议。
同时也说明这一阶段的儿童生活范围逐步扩大,儿童独立性增强,好奇心、探索欲望和参加实践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
基于此,针对幼儿告状行为不能简单地遏制,应该有针对性、有区别地对待,找出解决办法,提出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幼儿教育提供了实践化的理论支持,解决了当前幼儿教育过程中告状问题频繁,教师应对不暇的现状;
丰富了幼儿教育理论,总结了国家对幼儿教育的学习与发展要求,提出了针对幼儿行为表现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
幼儿研究;
告状行为;
指导策略
引言:
在幼儿园里,幼儿告状的现象十分突出,几乎每天有百分六十的幼儿告状,作为教师的我十分头疼。
孩子常常为了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到老师这里来告状,理由五花八门的,各种告状令老师应接不暇,疲于应付。
告状行为是我国儿童特有的一种比较典型的社会行为,但是随着对幼儿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幼儿的告状行为,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他们的告状行为一定有许多不同于成人的地方,那么通过调查我们需要了解幼儿告状的原因,以及教师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的指导方法,能在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减少这一行为。
《纲要》中指出“教师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
”而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告状行为是幼儿比较典型的一种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化的常见行为之一。
告状行为是幼儿发起的几种有十几种幼师互动中发生频率最多的一次,所占比率高达28%左右。
随着对幼儿教育的关注,人们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幼儿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告状?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师友之间以及幼儿人际的关系,并对幼儿的性格、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要求我们教师在一日生活中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关系到他们能否带着正常的心态步入社会。
理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认识真实的幼儿社会生活世界。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
1.概述
幼儿期的孩子变得爱告状,这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
幼儿期的孩子在思想认识方面对大人还很有依赖性,特别是孩子上了幼儿园,对教师非常崇拜,什么是好?
什么是坏?
老师赞许的就是好,教师指责的就是坏。
所以,孩子们很在意父母、教师对自己行为的态度,不管是赞许还是谴责,肯定还是否定,都成了孩子们判断是非曲直、善恶好坏的最高标准。
孩子的“告状”看起来事小,但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
2.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
幼儿虽然幼儿的告状行为在表现形式上多种多样,但究其动机和目的,一般可划分为以下几种:
1).检举性告状。
该告状主要是孩子在已分清各自责任的情况下,为打抱不平或维护纪律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其既不是因为自己与其他人发生了纠纷,也不是为了自己的行为寻找依据,而是代人告状或检举其他人的违纪行为。
例如,当A某与B某发生纠纷时。
就会有幼儿到老师那里告状:
“A某又欺负B某了”,或者“A某与B某又打起来了”。
告状时出于A某行为的不满和对B某的同情,其目的是求得老师对A某的批评和对A某的安慰。
2).维护规则类告状。
该类告状主要是为了求得老师公正解决纠纷和请求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这类情况在幼儿的告状行为中占有很大比例。
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之间可能出现意见不合、争夺玩具、互相冲撞,倚强凌弱等纠纷。
当这些纠纷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方和双方就会告
诉老师,以求得老师的公正裁决或给予保护。
3).寻求帮助类告状。
指幼儿发现同伴侵犯自己的利益或同伴的行为与自己的意愿发生冲突,但以自己的力量难以做成某件事情或实现某种意图时,借助教师的力量,让教师为自己想办法或帮自己解决。
如A试图把B拉到“娃娃家”去,但B就是不动。
于是他一边拉B,一边大声向老师告状:
“老师,B刚才不在娃娃家,他在读书角,我拉他他还不动!
”
4).求赏型告状。
该类告状主要通过比较来突出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肯定,并能成为其他孩子的榜样。
每个幼儿天生都具有“我要做个好孩子”的倾向,当看到同伴的不当行为时,幼儿会为了获得教师的好感,受到老师关注和认同而向老师告状,以此抬高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
5).辩解性告状。
为了逃避责任和惧怕老师批评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有的幼儿由于平时受父母的溺爱和娇惯,从小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形成了不健康的人格,如自私、任性、固执、缺乏友爱和互助合作的精神,攻击性强、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等,他们往往是引发矛盾和冲突的之间责任者,但由于恐惧老师的批评和同伴的指责,为了逃避责任,他们会先向老师告状,推卸自己的责任。
6).试探型告状。
主要是孩子对某件事情或某一行为的处理判断不清的时候,为了试探老师对该事情或行为的态度而穿上的告状行为。
又的幼儿并未与谁发生冲突,而是告某人发生了某一行为,例如,A告B警察钻到桌子底下等,幼儿惊喜这一类告状的目的是试探一下老师对某一行为的态度,然后作为自己是否进行同样行为的依据。
假若老师对该行为持肯定态度,那么,告状的幼儿会马上做出类似的行为。
7).嫉妒型告状。
该类告状主要由于嫉妒别人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在这一方面,女孩子表现的相对明显一些。
由于3-6岁的幼儿也有一点点自尊心和进取心,喜欢争强好胜。
对幼儿的各种心理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会失去应有的积极意义,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例如,有的幼儿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时候,他(她)并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缩小相互之间的差距,而是通过告状来贬低他人,抬高自己。
8).同情心驱使幼儿告状。
该类告状指幼儿在没有完成某件事情或行为时,希望获得老师的同情而产生的一种行为。
老师经常对群体中表现力较弱的同学伴有一种同情心理,对该类幼儿表现出较宽容的态度,在其他孩子观察到这种现象后,尤其是在没有完成任务或者没有达到事件的标准时,会找些理由,以获得老师的同情,换取最低的评判标准。
二、幼儿告状的原因
1、分析幼儿告状的原因:
第一、幼儿对周围人事物的评价多依赖于成人的态度。
在幼儿园,幼儿以教师的态度,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做出评价,因此会出现幼儿对一些不符合教师要求的行为,或对某一行为要求得到老师的评价和裁决而向老师告状。
如:
有的幼儿看到有幼儿欺负别人时,就会产生正义感和同情心,会批评、制止这些不良行为,并向老师检举:
“老师,某某打人了。
第二、幼儿喜欢告状有的源于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没有摆正。
现在的家长往往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幼儿合作、关心他人、相互友爱等品德的培养。
由于幼儿是家中的“小太阳”,养成了部分幼儿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等不良行为习惯,缺乏必要的集体生活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这就导致了幼儿园中幼儿出现一些行为问题。
如“老师,某某又抢玩具了。
第三、幼儿为了受到别人的关注而产生告状行为。
有些幼儿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经常会说:
“老师,XX把玩具扔到地上了,我没有扔。
”“老师,XX饭没吃完,我吃完了。
”这些孩子为了让老师注意自己,“我”没扔玩具“我”吃得好,希望受到表扬或奖励。
也有的孩子出于嫉妒,而向成人告发,但这种带有告发性质的告状是少数的,小伙伴之间的矛盾、嫉妒都只是暂时现象。
第四、一些客观或人为因素增加了幼儿间的磨擦,引起幼儿告状。
由于幼儿园的场地不够宽敞,玩具少,孩子又多,发生矛盾的次数就多,也就增加了告状的次数。
另外,幼儿好模仿动画片中打斗的场面,如《奥特曼》等,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增加,或模仿影视剧进行游戏,追逐打闹,引起告状。
2、教师引导幼儿解决问题
幼儿的频频告状,会让老师感觉心烦,如果不予理睬,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产生压抑感。
但如果我们总是一味的袒护,久而久之他们会把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告到老师那里,使之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
面对幼儿的种种告状行为,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加以教育引导:
(1)、全面细致地弄清幼儿告状的原因
一个班级里,总有调皮的孩子与乖巧的孩子,他们的个性往往已定格在老师的心目中,而许多老师都偏向乖巧的孩子,当有孩子告状时,往往没有弄清楚幼儿争吵的原因,就对调皮的孩子一顿批评。
久而久之,调皮的孩子对老师就产生了不满,认为老师不公正,而乖巧的孩子却洋洋自得,以为做错事情老师也不会批评自己。
针对这种现象,我一改以往的做法,对于孩子们的告状,先是心平气和的认真听取孩子的控告,仔细地调查孩子们争吵控告的原因,弄清争吵的原委,从而在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时能做到公平公正,让每一位孩子都能认清谁是谁非。
(2)、针对幼儿告状目的的不同,加以区别对待。
第一、对试探心理的告状,给予即时解决
午睡起床后,我正忙着帮小朋友穿衣、梳头,这时,训训跑来告诉我:
“老师,小张在盥洗室玩水。
”当时,我很随便地说了声:
“喔,老师知道了。
”继续给女孩子梳头,并没有去制止小张玩水。
等我整理完幼儿的仪表,走进盥洗室一看,训训和小张两个人都在玩水,并且玩得很开心。
我这才明白:
训训的告状只不过是来试探老师对小张玩水会采取什么态度,在我没有批评的情况下,他以为老师是同意的,于是也就放心地加入了。
如果我当时能及时地处理这件事,训训也就不会跟着玩水了。
从此以后,当碰到类似的情况时,我就按照幼儿的常规要求尽快处理,避免来告状的幼儿学样。
第二、对寻求帮助的告状,给予勇气信心
在我组织的语言活动里,小朋友们都坐在一起认真地听故事,忽然谢张怡叫了起来:
“老师,李涛拉我的衣服。
”话语中还带着一点哭腔。
这时,我看到坐在他后面的李涛一副无辜的样子,我想他并没有恶意,而谢张怡只是因为其比较胆小软弱,自己不会解决,只好求助于老师了。
于是我便鼓励谢张怡:
“张怡,不要怕,李涛是因为看到你的衣服漂亮才去拉的,老师相信你会自己解决,告诉李涛改掉这个坏习惯的方法。
”活动后,我找了李涛谈话,告诉他活动时拉别人的衣服是不对的,会影响小朋友听课,要求他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并让他主动与张怡道歉。
在我的帮助下,谢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论文 幼儿 告状 行为 指导 策略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