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
- 文档编号:14559466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
- 页数:3
- 大小:158KB
关于构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
《关于构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构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各级政府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因此,实证研究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二、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农民自创的互助共济性的医疗保险制度,
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其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既有过基本得到普及的辉煌,也有过大面积解体的挫折。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军民组织的医药合作社是合作医疗保险的雏形。
1956年,全国建立起一批集体所有的农村基层卫生保健医疗站,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当时,在我国农村建立了一支数量庞大的赤脚医生队伍,他们以最低的花费
为农民提供最基础的医疗保障服务,构成了低水平、广覆盖的初级医疗保障机制,基本解决了农村居民看病的问题,大幅度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
到80年代,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经济被削弱甚至解体,合作医疗失去其主要的经济来源。
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医疗服务供给逐渐市场化,自费医疗制度仍然占主导地位,农村医疗服务费用不断上涨,“因病致贫”、“有病难就医”在农村已不是偶然现象,农民对看病就医心存隐忧。
近年来农民医疗费用的攀升超过了农民实际平均收入的增长幅度。
许多农民已无力承担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形成“小病拖,大病抗”的普遍局面。
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矛盾突出,必须改革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否则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如计划生育、传染病、流行病的管理控制等问题,都将面临严重的挑战。
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三、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目前,农村经济工作部门在合作医疗保险问题上与国家宏观政
策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得县、乡各级干部在农村合作医疗问题上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从而极大地动摇了农民对政府政策的信任。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所需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户、县乡政府、村集体和农村企业。
但是不少基层县、乡政府的财政紧张,对合作医疗的投入严重不足。
据资料统计,1991~2000年10年间,中央政府每年投入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经费是500万元,各级地方政府的合作医疗保险经费也是500万元,而这1000万元摊到8亿农民头上,
平均每个农民每年约1角钱。
即便在最近5年,我国对每个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投资的最高数量也不足20元/年,远远低于城市居民的
相应数据。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启动资金缺乏,使得农民参保比率不高,导致保险基金规模较小,所以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率仍然很低。
现阶段我国政府不仅要加大对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资金投入,
还应当从政策上扶持合作医疗保险,并加强立法和管理监督。
近年来,由于国家还没有把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纳入强制实施的法律范畴,合作医疗的法律地位不能得到确认,因而在部门认识上有时难以取得共识。
政策与法律支持不过硬使得农村合作医疗难以摆脱在低水平、低层次上运行。
尤其表现在我国农村形成了对医疗保险“多龙治水”的分散管理格局,如,卫生部门、乡村集体、人民保险公司等众多的管理机构。
由于这些部门所处地位和利益关系不同,在医疗保险的管理和决策上经常发生矛盾,加上缺乏监督,管理十分混乱。
另外,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服务体系自身存在问题。
一方面农村
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设置重叠,人浮于事,服务效率低下。
虽然有些机构的设置费用由财政提供,但其却未向农民提供免费或低价的服务;
相反,它们都按市场价格向农民收取医疗费。
不但导致农民的正常医疗需求不能满足,而且造成农村医疗机构工作负荷不足的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自愿参与性导致了其严重的逆选择。
农民由于自身思想文化的局限,往往只关注眼前利益,所以,那些年龄结构较小、身体健康、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都不愿意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积极参与者都是一些年龄结构较大、健康状况较差、经济收入较低的家庭。
这就造成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的资金到帐率低,面对高风险的参保人群,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很难支持。
由于存在着上述问题,现阶段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全国许多
农村地区失去了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尚未找到与农村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相适应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形式和组织方式。
因此,如何重建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及农村实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还有待调整思路,并在实践中探索。
四、我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议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必须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遵
循“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逐步推进、政府支持”的原则。
必须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保障范围由小到大,项目由低到高,投保时间、投保年龄、投保额彻底放开。
根据当地的发展水平来灵活选择医疗保险模式,循序渐进,以适应当地农民心理上、物质上的承受能力。
解决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筹集问题的办法,除了加大国家财政资金的投入外,还可以根据我国农村实际尽可能的提高统筹层次,实行多层次的统筹模式。
这样在大范围内统筹可以形成较为巨大的基金储备,同时可以均衡小局域内的不均衡,实现互助互济;
增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抵御风险的能力。
从世界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来看,最终实现农村医疗基金的全
社会统筹是必然的。
现阶段我国政府应把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明确农村合作医疗的职能管理部门,理顺关系,进一步明晰管理机构的职责,应将其归口社保部门管理,卫生部门在合作医疗站点建设上给予业务技术指导和支持。
同时政府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时,要加大监督力度,做到专款专用。
具体可以按照量入为出、分段核算的办法管理基金,做到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实行帐目公开、民主监督,防止任何形式的挪用和贪污浪费,。
要规范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运作,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健康发展。
3
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探析
回苏德胜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已结束连续多年的亏损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自2003年8月展开以来,整体进展顺利,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全国农信社资本充足率从-
8.45%提高到5.89%,总体抗风险能力有了质的变化。
截至2005年6月末,全国农信社含改制的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净额达1037.18亿元,资本充足率达5.89%。
不良贷款率从36.93%下降到
17.54%,资产质量明显改善。
2005年6月末,全国农信社不良贷款余额3851亿元,不良贷款率17.53%,全国农信社各项存款达30694亿元,继中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之后突破3万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10769亿元,增幅为54%;
各项贷款21968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8028亿元,增幅为58%。
已组建48家银行类机构
和172家统一法人社,产权制度改革稳步
推进。
(二)农信社改革历史包袱已初步化解为化解农村信用社积累的历史包袱,
保障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国务院发文提出了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央行资金扶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财政部、税务总局、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制定相关制度办法,认真测算,妥善组织,确保了各项扶持政策及时有效落实。
目前,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各项业务平稳发展,经营状况明显好转,支农服务进一步改善。
截至2005年6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所有者权益余额1301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1575亿元。
3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资本净额471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1689亿元;
资本充足率为2.49%,比2002年末提高10.94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按照四级
口径统计,余额3851亿元,比年初下降
663亿元,不良贷款占比17.54%,比年初下降5.56个百分点。
2004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实现利润104.62亿元(其中,先期试点
8省市盈余69.4亿元),为近十年来全国农村信用社首次全面轧差盈余,今年前6个月,农村信用社又实现利润93.36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80.69亿元。
(三)新的管理体制框架基本形成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明确对
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职责分工指导意见》文件中明确的省级政府、省级联社、银监会、人民银行等在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职责分工,银监会制定了《农村信用社省
(自治区、直辖市)联合社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范文件,对省级联社职责作了进一步明确,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也结合本地实际,对当地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细化安排。
总体看,“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农
村信用社监督管体制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四)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各试点省份按照“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充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环境、不同经营状况下的农信社找到了符合自身特点的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
至今,共组建银行类机构48家,其中农村商业银行9家,农村合作银行39家,另有
13家银行类机构批准筹建;
组建以县
(市)为统一法人机构172家,另有273家已批准筹建。
目前由农信社变身组建的银行类机构已达43家,其中农村商业银行9家,农村合作银行34家,另有13家银行类机构批准筹备;
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机构
(五)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不良贷款率
下降
根据2002年末的监管数据,全国农信社资不抵债额达3300多亿元,资本充足率为-8.45%,资本净额-1217.2亿元,连金融机构存在的起码条件都不具备。
截至
2005年6月末,全国农信社资本净额达
1037.18亿元,资本充足率达5.89%。
2005年6月末,全国农信社不良贷款余额3851亿元,比2002年末减少1296亿元;
不良贷款率17.5%,比2002年末的37%下降19.5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实现了大幅“双下降”,资产质量明显改善。
(六)资产规模不断壮大
2005年6月末,全国农信社各项存款达30694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10769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构建 我国 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 保险制度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