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美学文集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4554814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9.60KB
朱光潜美学文集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
《朱光潜美学文集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光潜美学文集读书笔记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
(5)因欲返本归真,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
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艺术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
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
所以中国艺术家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调。
静穆的观赏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
于是,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即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然空灵。
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
超然空灵,才能为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
“以追光摄影之笔,写
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达出了中国艺术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
唐宋的诗词、宋元的绘画莫不如此。
中国那些最伟大的艺术品的境界,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的而有韵律的心灵。
作者用他的这种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
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
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
作者认为,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串,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
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征。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
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
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
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
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
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
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
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
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
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
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
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
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
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
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
宗白华曾在《蒙娜丽莎》原作前默坐领略了一小时,他常常兴致勃勃地参观国内的各种艺术品展览会,即使高龄仍不辞劳苦。
他更是一位欣赏家。
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
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书名叫《美学散步》,我们且到这个大花园里走走,看作者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亭台楼榭、花树池石。
第一节美学的性质
一、美学的研究对象
一个学科的性质首先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对象。
自然科学诸学科是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例如,天文学研究天文现象,医学研究人体健康,物理学研究物质的运动等等;
社会科学诸学科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例如,经济学研究经济规律,法学研究法律问题,人口学研究人121变化等等。
美学也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它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
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历史上有多种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是艺术哲学。
这种观点以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为代表。
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绝对精神复归的感性形式,是美的高级形式,因此美学应该以艺术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哲学高度上确定艺术的本质。
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
古典美学认为美具有实体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美学应当以客观的美为研究对象,探讨美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美感或审美经验的。
近代美学开始由考察美转向考察审美经验,“美学之父”鲍姆加登(1714一l762)把美学定义为感性学,康德(1724—1804)把审美定位于情感领域,属于鉴赏判断,对他们而言美学问题实际上就是美感问题。
以上三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也都有一定的片面性。
这些观点实际上都打上了历史的印记,与历史上对美的本质的认识有关。
第一种观点的合理性在于,艺术是审美的最高形式,因此研究艺术能够最典型地揭示审美的本质。
其不足之处在于,审美除了包括艺术活动以外,还包括其他活动,如对自然现象的审美、对生活现象的审美等,也就是说还包含着自然美、生活美等审美对象。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审美活动日益渗透到生活中,对生活审美的研究越来越重要,因此美学研究的领域也日益扩展。
在现代社会中,仅仅把艺术当做美学的研究对象,遗忘了广大的自然审美领域和生活审美领域,显然是不妥当的。
艺术虽然具有审美的本质,但还具有非审美的现实属性,艺术不等于审美。
因此,美学不能仅仅把艺术当做研究对象,还应当回到审美本身。
篇二: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之读书笔记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
这个集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
一.关于“诗(文学)和画的分界”
一般说来,将拉奥孔的嘴巴雕刻得张大或微开显然不会过多影响人们对创作者的能力的评判。
观众评价这件艺术品是按照内心所获得的感受,即以是否产生或产生何种程度的审美愉悦感来评价它的优劣程度,进而以此评价创作者的能力。
假设有两座拉奥孔的雕像,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微开着嘴巴的拉奥孔比张大嘴巴的拉奥孔更能激起人们的美感(理由见《美学散步》6-7页莱辛语),人们便认定前者更有艺术性,而将拉奥孔的嘴巴雕成微开状的那位创作者更富有创作才能。
在此条件下,便可以说,艺术反映人的能力。
“艺术是一种技术,古代艺术家本就是技术家”(24页)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美是艺术的特殊目的”,“艺术”的一定是“美”的,“美”的却不一定是“艺术”的。
因为“艺术”反映的是人的能力,那些未经人加工的自然状态下的事物、风景,就不是“艺术”-虽然它们也会使人产生美感。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
“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
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虽然艺术必然是人为的(有人的因素在其中的),然而前者(荀子-儒家)“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庄子-道家)“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
”我认为此处道家所强调的“自然”,应归因于对过分“人为”的纠正,即认为艺术不能囿于狭窄实用的功利框架。
至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认为这种“大美”不能被称为“艺术”。
我们看到无垠的天、广阔的地、瑰丽的晚霞、壮美的山川时,不会认为它们是“艺术品”,虽然也会由衷地感叹它们的“美”。
“艺术品”必然是人为的,是人加工过的东西。
若说某座山“鬼斧神工”,那只是将“造物主”拟人化了,反映的还是人的能力。
若将这些天、地、晚霞、山川绘成图画、拍成照片,那便成为艺术品,因为图画、照片才反映人的能力,而事物本身-未经人加工过的-并不是艺术品。
因此庄子所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说的是天与地使渺小的人产生的“崇高感”,这是自然地会在人心中产生的“美感”,我们不必牵强地认为在人类诞生前早已存在的天与地是“艺术品”,虽然它们确是“美”的。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
”(14页)这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艺术”与“自然”的区分了。
“艺术须能表现人生的有价值的内容?
必须同时表现美(7页)”,这一点可以从美就是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面来理解。
有用的不一定都是美的,苏格拉底所说的“粪筐也是美的”之所以不被认同,在于有用的东西还需引起人的愉悦感,才能被称为美的。
艺术创作可以遵循规律,也可以突破规律。
如既有对称美,又有不对称美。
但“表现人
生的有价值的内容”和“表现美”却是艺术所必须具备的,失去其一,便不能成为艺术。
宗白华在引用莱辛的话中有这样一段:
“文学追赶艺术描绘身体美的另一条路,就是这样:
它把‘美’转化做魅惑力。
魅惑力就是美在’流动’之中。
因此它对于画家不像对于诗人那么便当。
画家只能叫人猜到‘动’,事实上他的形象是不动的。
因此在它那里魅惑力就会变成了做鬼脸。
”但是在文学里魅惑力是魅惑力,它是流动的美,它来来去去,我们盼望能再度地看到它。
又因为我们一般地能够较为容易地生动地回忆‘动作’,超过单纯的形式或色彩,所以魅惑力较之‘美’在同等的比例中对我们的作用要更强烈些。
”(9-10页)在中国画里,同样地,绘画(艺术)可以将文学里的难以追逐的“美”转化做“魅惑力”。
就意而言,与画相配的诗并不一定具有“明确表达的含义”,如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所配的诗,它表现的意境既与王维的诗意相似又不尽相同,看上去是阐释了诗,实际给人的感觉又是增添或模糊了画面原先并不具有的意味。
也就是说,这首诗既是一种阐释和理解,又是一种再创作。
不同的诗人可能因对这幅画有不同的体会而写出不同的诗句,不同的画家也会对此诗有不同的体会而画出不同的画来-新创作的画又会表现出新的意境,由此诗配画,画配诗,延绵不绝。
这也可以说明诗与画并不是一回事,却是可以圆满结合,“相互交流交浸”,以至交融完满的。
二.关于“美从何处寻”
世界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一个对象化了的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个或无数个世界-没有两个人的思维是相同的,因而对于世界的印象也是不同的,于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
《美丽心灵》中的纳什就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中。
这可能是唯心主义,然而人确是凭自己的感觉去认知世界的。
许多个夜晚在《东风破》(流行歌曲周杰伦作曲)的旋律里入睡,悠扬的二胡声每每将我带入未知的又似曾相识的世界,引动无尽的夹杂着哀愁与温暖的回忆与追思。
“一个造出新节奏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情感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18页)如果一首新歌的新曲也算新节奏,那作曲家就是“高明的人”。
这种新节奏也得符合人的审美心理-至少是部分人。
没有人的心绪和思维是相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刹那”的心绪和思维也是不同的,那么就有无数的“新节奏”等着人们去创造,去发现,来满足这无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朱光潜 美学 文集 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