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双线融合的《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改革与实践》成果总结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551348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667.60KB
互联网+背景下双线融合的《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改革与实践》成果总结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互联网+背景下双线融合的《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改革与实践》成果总结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背景下双线融合的《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改革与实践》成果总结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园林植物保护》作为高职园林技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构建教学与社会服务新型关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课程团队自2010年开始,紧跟产业调整和职业教育发展,依托《园林植物保护》省级精品资源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园林植物保护》课程项目教学方法研究与应用”“慕课背景下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等2项省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在课程建设理念、教学内容、优质资源、教学模式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展开了改革研究,于2013年1月形成了《<
园林植物保护>
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2013年3月在2011级园林技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中开始应用。
经过5年实践推广,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在课程团队培育、优质资源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批省级、国家级标志性成果,在全国产生了重大示范效应和广泛影响力,先后2次获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获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二、成果主要内容
(一)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形成了“双线融合”课程改革理念
坚持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相结合,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和德国学习领域课程理论,提出了具有农林类专业特点的课程教学与社会服务的“双线融合”课程改革理念。
基于双线融合理念,明确了紧跟园林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建立教学内容动态调整机制,建设开放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建设新模式,满足学习者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需求的建设目标。
双线融合,即课程教学与社会服务融合,两大功能互相渗透、相长相融,实现良性互动。
一是教学内容动态融合,将教师科研和技术服务项目融入教学,教学内容动态更新;
二是课程资源融合,运用“互联网+”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满足教学与服务需求的立体化、网络化学习环境;
三是教学与社会服务过程互通互融,实施“线上线下、循环递进”的混合式模式教学和“线上咨询诊断、线下精准服务”的课程服务模式。
(二)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重构具有地域特点的教学内容
1.根据山东地域特点,科学选取教学内容。
园林植物病虫害种类繁多,受自然条件和园林生产水平影响大,不同地区病虫害种类、危害状况不同。
教学内容以北方地区常见的140种病虫害识别防治为重点,贴近生产实际,突出山东地域特色。
教学内容划分为园林植物虫害识别与防治、园林植物病害诊断与防治、园林植物杂草识别与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四个模块、10个学习情境、37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设置4-6种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知识技能点(表1)。
2.科研与服务项目及时融入教学,动态更新教学内容。
将教师的41个科研项目、12个服务项目和56个企业养护管理真实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和技能专题培训包,将病虫害新种类、防治新技术及时融入教学。
紧跟“互联网+智能植保”发展,及时增加无人机防治、智能诊断、信息化远程监控等智能植保预测预报和防治新技术、新器械知识。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集聚学习者学习过程数据,根据知识需求度和学习效果,动态调整教学内容。
3.基于园林养护过程,合理序化教学内容。
病虫害生命周期长、发生世代多,且受季节和植物物候期影响,以山东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发生的典型病虫害防治为主线序化教学内容,根据校园养护管理和校外社会服务安排学习任务。
学生通过反复训练识别、调查和预测预报、综合防治及农药使用等基本技能,实现从单项技能到综合运用能力的循环递进(表2)。
(三)建设开放共享的优质资源,满足了教学与服务多样化需求
1.基于工作过程,开发了结构化课程资源库。
按照“颗粒化资源、系统化设计、结构化课程”建构逻辑,针对学习者多样化需求,基于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解构”,设计了结构化“知识技能树”,形成结构化的课程内容体系。
以病虫害为基本单元,整理开发了1200多个ppt、微课、动画、文本等颗粒化资源,拍摄了病虫害数码照片20000余张,完成220种病虫害的全套资源建设,真实展现不同病虫害生命周期,形成了结构化课程教学资源库,在“爱课程”“智慧职教”平台在线开放,学习者根据需求,自主选择相应模块和知识技能点学习。
建立了由“行业动态、病虫知识、养护宝典”12个信息模块构成的微信公众号,开发了由园林植物病虫害网络诊断图谱、远程诊断专家系统等3个模块组成的在线诊断系统,搭建多元化立体化学习环境。
2.引入生产案例,编写了新形态一体化教材。
将科研成果与社会服务成果转换为教学案例,引入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领域的最新科学成果和成熟的先进技术,开发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绿地养护技术》2本“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和相配套的数字资源;
与潍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编写了包括36科127种农林杂草、24种外来检疫性杂草的《中国北方常见杂草及外来杂草鉴定识别图谱》,供从业人员学习参考;
与中国农业出版社合作开发《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数字化资源,供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使用。
(四)线上线下结合,课程教学与社会服务互通互融
1.实施“线上线下、循环递进”混合式教学模式
依托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学生线上学习、校内实践、社会服务一体,实现教学过程与校园养护管理、社会服务过程融合。
按照季节特点和病虫害生命周期,以园林养护管理“养护月历”编制为主线,按照“基础知识学习-现场调查识别-月度综合防治-季度校外实践”四步学习法组织教学,每个季度完成一次循环。
学生分组实施,通过每个月度和4个季度的调查和预测预报、综合防治实践和防治月历编制,实现了从单项技能到综合运用能力循环递进。
基础知识学习。
主要学习当月发生病虫害的形态特征、病原物和危害症状等基础知识,此步分散在各个阶段,线上自学完成。
现场调查识别。
每月第1-3周,各小组完成线上知识学习,并通过课上教师讲授关键知识点、解答学生线上自学疑惑后,进入校园及周边绿地借助网络平台准确识别病虫害种类,形成病虫害调查统计表。
月度防治实践。
每月第4周,学生根据养护管理安排和调查的病虫害发生种类,分组制定防治方案,经讨论和教师指导后进行病虫害防治实施,并编制病虫害发生与防治“工作月历”,上传课程网络平台。
教师组织学生对各组防治月历集体讨论,对防治效果进行现场评价。
季度校外实践。
每季度最后2-3天,小组按照任务分工进入社区、城市公园等校外实训基地,在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指导下开展0.5天病虫害调查,利用0.5天编制防治方案,1-2天开展病虫害防治,一周后进行防治效果调查评价,实现综合技能提升和社会服务双赢。
2.构建“线上咨询诊断、线下精准服务”的课程服务模式
线上咨询诊断。
利用课程多元化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咨询决策和诊断防治等线上服务。
及时更新国家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满足学习者线上学习需求;
利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病虫害发生的新动态、防治新技术,为病虫害防治提供咨询决策参考;
将园林植物病虫害诊断系统与QQ群、微信群等新媒体相结合,打破时空限制,为学习者及时提供诊断防治服务。
线下精准服务。
组建师生服务团队,对接生态城市、城镇社区和美丽乡村建设需求,开展科技研发、现场指导、技术培训等多样化精准服务。
与潍坊市城市公共绿地、居民社区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学生按照教学组织安排进入基地实践,学习过程就是服务过程;
组建学生志愿者服务团队、“三下乡”科技服务团队,走进社区,走进新农村,开展技术服务;
发挥省级名师工作室、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作用,校企联合开展科技研发和技术攻关,做好病虫害种类调查,解决病虫害防治中技术难题;
及时将科研成果、生产技术难题开发转化为技能培训包,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培训;
“空中课堂”和“田间课堂”相结合,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致富快车”“乡村讲坛”栏目录播共15期节目并向全国播出,组建科技服务团队,通过科技下乡、专题培训等形式,走进农村、走进田间,打造田间课堂。
三、成果实施主要成效
(一)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典型的工作任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服务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连续3年对教师评价满意度达95分以上。
麦可思数据公司对园林技术专业毕业半年学生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课程重要度评价达92%以上,超过全国平均值(81%)。
课程改革思路应用到园林技术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获山东省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项、铜奖3项,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二)物化了一批高水平的教改成果
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入选山东省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备选库)子课程;
主编了2本“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与潍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开发了1本培训教材;
主持了中国农业出版社《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数字化教材建设;
编写了《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彩色图谱;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改革与建设”“园林植物保护课程项目教学方法研究与应用”获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园林植物病虫害诊断系统开发与应用”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三)打造了名师领衔的优秀课程团队
成果提升了教师团队课程改革能力,建成了名师引领、专兼结合、在职教领域和园林行业中有影响力的优秀课程团队。
建成了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山东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
课程团队入选国家教学团队、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课程教师1人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获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1人获“富民兴潍”劳动奖章。
承担国家、省市教科研课题及校企合作横向研究项目44项,获省市级科研奖励10项,选育了7个抗病虫能力强的林木新品种,获1项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
(四)取得一系列社会服务成果
成果实施以来,解决了校园绿化养护问题,每年为学院节省资金200余万元,同时为潍坊市12个社区、7个城市公共绿地提供了定期技术服务。
与企业合作,开展了近20项横向课题研究,解决了企业技术难题40余个;
开发了31个技能培训包和27项专题培训,每年面向山东、河南、天津等省内外园林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和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技术技能培训60余场,近五年培训人数达43000人次;
团队成员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致富快车”栏目录制15期植物病虫害防治节目;
每年为社区开展家庭养花、绿地养护等技术指导40余场次;
先后组织10支大学生科技团队开展送科技下乡,3次获省级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四、成果特色与创新
(一)形成了“双线融合”课程改革理念
形成了课程教学与社会服务“双线融合”的课程改革理念,该理念以学习者为中心,针对“互联网+”教育发展以及学习者终生学习需求提出,丰富了建构主义理论和德国学习领域课程理论内涵。
在理念指导下,优化了课程目标,从教学内容、课程资源、课程教学和社会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践,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育人与服务的融合,为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改革与实践 互联网 背景 双线 融合 园林植物 保护 课程 改革 实践 成果 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