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与生理学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4547374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4.76KB
病理学与生理学文档格式.docx
《病理学与生理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与生理学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㈡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1、神经机制。
2、体液机制。
3、细胞机制。
4、分子机制。
疾病的经过
1、潜伏期:
就是指从病因作用于机体到疾病最初症状出现前的一段时间。
2、前驱期:
就是指从最初症状出现开始到明显症状出现前的一段时间。
3、症状明显期:
就是指出现该病特征性临床表现的一段时间。
4、康复:
分为完全康复与不完全康复两种。
完全康复就是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形态,功能,代谢恢复正常。
不完全康复就是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
主要症状可消失,形态尚没完成恢复,有时可留有后遗症。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一节细胞、组织的适应
适应在形态学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一)萎缩:
就是指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实质细胞体积缩小外,往往伴有细致细胞数量减少。
1.原因及类型:
分为
(1)生理性萎缩
(2)病理性萎缩:
①营养不良性萎缩②压迫性萎缩③失用性萎缩④去神经性萎缩⑤内分泌性萎缩
2.影响及结局:
(1)萎缩就是一种可逆性的变化
(2)病因消除后,萎缩的器官、组织、细胞可恢复原状(3)萎缩的器官、细胞、、组织功能下降
(二)肥大:
就是指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细胞数目增多,代谢加强,功能增强。
1、原因及类型:
(1)生理性肥大
(2)病理性肥大:
①代偿性肥大②内分泌性肥大
2、病理变化及后果:
①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内DNA含量与细胞器增多,功能增强。
②肥大超过代偿限度时便可发生失代偿,如高血压左心室肥大晚期,引起心功能不全。
(三)增生:
就是指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加,还长伴有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1)生理性增生
(2)病理性增生①内分泌增生②再生性增生③代偿性增生
(1)细胞数量增多,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功能增强
(2)过度增生引起组织器官硬化(3)细胞过度增生,可演变为肿瘤性增生。
第二节细胞、组织的损伤
损伤:
就是指细胞、组织遭到不能耐受的有害因子刺激后,引起细胞及其间质的异常形态、代谢、功能、变化。
(一)变性:
就是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元有物质显著增多。
1、细胞水肿:
就是指细胞内水,钠增加所致的细胞肿胀与功能下降,又称水变性。
有以下四种:
气球样变,浑浊肿胀(浊肿)。
颗粒变性。
空泡变性。
(1)原因及发生机制:
当细胞受到感染,中毒,高热,缺氧等因素的影响时,细胞内环境受到干扰,ATP产生减少(细胞器水肿),细胞膜钠泵功能障碍,使通透性增高,导致细胞内钠,水增多形成细胞水肿。
(2)病理变化:
肉眼观,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内出现许多细小的淡红色颗粒。
(3)影响及结局:
细胞代谢减慢,功能降低,如心肌细胞水肿可使心肌的收缩力减弱。
若病因持续发展,可形成脂肪变性甚至坏死。
2、脂肪变性:
就是指中性脂肪(甘油三酯)蓄积与非脂肪细胞质中。
多见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
(1)肝脂肪变性:
最为常见,因肝细胞就是脂肪代谢的场所。
肝脂肪变性的机制:
①脂蛋白合成障碍②肝脂肪合成过多③脂肪酸氧化障碍
(2)心脂肪变性:
多发生在左心室心内膜下。
虎斑心:
乳头肌处出现大致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正常的暗红色心机相间排列,状似虎皮纹。
3.玻璃样变性:
就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中出现均质红染得玻璃样物质,又称透明变性。
(1)结缔组织的玻璃样变性
(2)细动脉壁玻璃样变性(3)细胞内玻璃样变性
4、粘液样变性:
就是指细胞间质内粘液多糖与蛋白质聚积,多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班快。
5、病理性色素沉着:
就是指内、外源性色素沉积于细胞质与细胞间质中。
(1)含铁血黄素
(2)胆红素(3)黑色素
6、病理性钙化;
就是指在骨与牙齿以外的组织内固体的沉积钙盐。
(二)细胞死亡:
就是指细胞受到严重损伤累及细胞核,呈现代谢停止、形态破坏与功能丧失等不可逆性变化。
分为①坏死与②细胞凋亡。
1.坏死;
就是指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1)坏死的基本病理变化:
细胞核的变化就是细胞坏死的重要标志①核固缩②核碎裂③核溶解;
(2)细胞质的变化(3)间质的变化
2坏死的类型:
(1)凝固性坏死:
就是指组织、细胞坏死后,细胞内的蛋白质与细胞器凝集,形成灰白色或黄白色干燥的凝固体。
(2)液化性坏死(3)纤维化样坏死(4)坏疽:
分为①干性坏疽,②湿性坏疽,③气性坏疽。
三种坏疽的区别
区别项目
干性坏疽
湿性坏疽
气性坏疽
发病条件
动脉阻塞、静脉回流畅通、腐败菌感染较轻
动脉、静脉同时阻塞,腐败菌感染较重
深部肌肉损伤合并厌氧菌感染
好发部位
四肢末端
与外界相通的内脏
战伤、深部肌肉
病变特点
干、黑、硬、皱,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
湿软、肿胀、黑色或污秽绿色,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明显肿胀、污秽、暗棕色,按压有捻发感,切面蜂窝状
病变发展速度
缓慢
较快
迅速
臭味
轻
严重
对机体的影响
中毒轻、进展慢
中毒重,进展快
中毒重,迅速蔓延扩散
3、坏死的结局:
(1)溶解吸收
(2)分离排出(3)机化(4)包裹与钙化
4、坏死对机体的影响:
重要器官的坏死,坏死范围大,常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如心肌梗死,脑坏死。
细胞凋亡:
就是指集体内散在的单个细胞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启动其自身内部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发生的细胞主动性、按一定程序发生,故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
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的区别
细胞凋亡
细胞坏死
原因
生理性(多数情况)病理性均可
仅见于病理性损伤因素,中毒、缺氧等
发生机制
由凋亡相关基因调控、主动进行
与基因调控无关、被动进行
细胞变化
核染色质边缘化,核凝集、断裂、浓缩;
细胞器结构保存;
细胞膜完整,凋亡小体形成
核浓缩、碎裂、溶解;
细胞器结构破坏;
细胞膜破裂;
无凋亡小体形成
炎症反应
缺乏,凋亡小体被吞噬
存在
修复、再生
没有
有
第三节组织损伤的修复
修复:
就是指局部组织损伤后,机体对缺损的组织,细胞在形态与功能上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组织修复就是由细胞再生完成。
再生:
就是指细胞损伤后,由周围的同种细胞进行修复的过程。
分为生理性再生与病理性再生。
生理性再生就是指机体有些细胞不断衰老死亡,由新生的同种细胞增生补充。
以维持原组织的形态与功能。
病理性再生就是指组织,细胞缺损后的再生。
完全再生就是指死亡的细胞由同类细胞增生,补充,再生的组织完全恢复原组织的形态与功能。
纤维性修复就是指缺损不能通过原组织的再生修复,而由肉芽组织增生,填补,后形成瘢痕,也称瘢痕修复。
不稳定细胞:
即再生能力强的细胞,这类细胞在生理状态下不断地分裂增生取代衰老的细胞。
稳点细胞:
即有潜在较强再生能力的细胞,这类细胞在生理情况下处于静止期,一般较稳定,但受到损伤等因素刺激后,则进入增值期,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
永久性细胞:
即再生能力非常微弱或基本上无再生能力的细胞。
损伤后常由纤维组织增生来修复。
纤维性修复:
就是指组织,细胞损失过后,机体通过纤维组织增生对缺损进行修补的过程。
肉芽组织:
就是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炎细胞组成的结缔组织。
功能:
①抗感染,保护创面:
肉芽组织内的巨噬细胞与中性粒细胞能吞噬细菌及组织碎片,将坏死组织溶解,液化,吸收,以利愈合。
②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血栓,血凝块及其她异物。
③填补窗口缺损,链接断端组织。
创伤愈合:
就是指机体遭受外力作用后,损伤的组织出现断离与缺损,通过组织再生与肉芽组织增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创伤愈合的类型:
1、一期愈合:
见于损伤范围小,创缘整齐,无感染,异物,对合严密的伤口。
2、二期愈合:
见于组织缺损大,创缘不整齐,无法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
愈合时间长,形成的瘢痕大。
痂下愈合:
多见于浅表皮肤擦伤
第三章局部出血循环障碍
第一节充血与淤血
充血(动脉性充血)
充血就是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就是一主动过程,表现为局部组织或器官小动脉与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加。
常见的充血类型
各种原因通过神经体液作用,使血管舒张神经兴奋性增高或血管收缩神经兴奋性降低,引起细动脉扩张,血流加快,使微循环动脉血灌注量增多。
常见的充血可分为:
1)
生理性充血(动脉性充血):
为适应器官与组织生理需要与代谢增强需要而发生的充血,如进食后的胃肠道黏膜充血,运动时的骨骼肌充血与妊娠时的子宫充血等。
2)
病理性充血:
指各种病理状态下的充血。
炎症性充血就是较为常见的病理性充血,特别就是在炎症反应的早期,由于致炎因子的作用引起的神经轴突反射使血管舒张神经兴奋,以及血管活性胺类介质作用,使细动脉扩张充血,局部组织变红与肿胀。
3)
减压后充血:
局部器官或组织长期受压,当压力突然解除时,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引起的充血。
如绷带包扎肢体或腹水压迫腹腔内器官,组织内的血管张力降低,若突然解开绷带或一次性大量抽取腹水,局部压力迅速解除,受压组织内的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导致局部充血。
充血的病变及后果
动脉性充血的器官与组织,由于微循环内血液灌注量增多,使体积轻度增大。
充血若发生于体表时,由于局部微循环内氧合血红蛋白增多,局部组织颜色鲜红,因代谢增强使局部温度增高,镜下见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动脉性充血就是短暂的血管反应,原因消除后,局部血量恢复正常,通常对机体无不良后果。
但在有高血压或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基础上,由于情绪激动等原因可造成脑血管(如大脑中动脉)充血、破裂,后果严重。
二、淤血
淤血:
就是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使局部组织或器官静脉与毛细血管内血液含量多于正常,又称静脉性充血。
被动性充血:
淤血就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1.原因①静脉管腔阻塞,如静脉内血栓形成或栓子引起的栓塞,静脉炎引起的静脉壁增厚等,可导致静脉回流受阻。
②静脉受压,如肿瘤、妊娠子宫。
③心力衰竭,如左心衰竭,导致肺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肺淤血;
右心衰竭,导致体循环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肝、脾、肠等器官与组织淤血。
2.病理变化组织与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质地变硬,颜色暗红,常有血性液体逸出。
淤血组织内小静脉、细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大量红细胞,有时还伴有组织水肿及淤血性出血。
3.影响与结局
(1)组织水肿与出血
(2)组织的损伤(3)器官淤血性硬化
4.常见重要器官淤血肺淤血与肝淤血
(1)肺淤血:
左心衰竭
心力衰竭细胞:
常见左心衰竭时
(2)肝淤血:
右心衰竭
第二节出血
出血:
就是血液(主要指红细胞)由心脏或血管内逸出的过程。
外出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理学 生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