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4525314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124.58KB
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此外,也有学者从辩证统一的角度对素质的特点作了划分,如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相对稳定性与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内在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辩证统一,等等。
关于素质的结构,学者们有不同的意见,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
二分法,认为人的素质包括生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三层次说,认为人的素质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
五成分说,按照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划分,将人的素质相应地划分为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或者将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
这些分类虽然繁简不同,它们在本质上基本一致。
不管怎样分,心理素质都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素质居于社会文化素质和生理素质之间,起中介作用。
应该注意到,对素质结构的探讨,不能纯粹从抽象的逻辑出发,应坚持实用性、可行性与逻辑准确性的结合。
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应与素质和素质教育的研究联系起来。
如果不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放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上,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就没有必要。
这种研究实际上反映了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结合,是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中所提出问题的回应。
至于大学生的素质,我们认为主要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和专业素质。
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依据
大脑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后天的环境、学习和训练对脑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
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需要以学生脑的生长、发育与开发为中介;
而且脑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
人脑经过长期进化,其结构极其复杂和精细。
遗传因素虽然决定着大脑发育的总方向和主要轮廓框架,但是大脑神经系统的精细结构和功能特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
换句话说,人脑之所以发育成为人脑而不是动物的脑,这是遗传决定的;
但是,究竟发展成什么样的人脑,是优秀的大脑还是平庸的大脑?
这与后天的环境因素、营养条件、教育方式、学习训练乃至社会文化背景都有关系。
婴儿出生时,脑内绝大多数神经细胞已基本形成,但还没有发育完善。
神经细胞的突起和突触连接以及微小神经环路的建立在后天发育过程中有非常大的变化,甚至在人的一生中都会进行修饰。
也就是说,人脑在一生中都有可塑性,脑的微细结构和功能特性都在变化。
但是,在出生后至7、8岁这一段时间特别敏感,其可塑性最大。
就素质教育而言,丰富的感官刺激,学校的各类教育和训练、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等的影响,通过儿童生理素质,特别是大脑这一物质基础,发展成为人的各种心理品质。
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应重视运用大脑发育的规律,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发展。
人的毕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特别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以及心理品质发展的先后顺序和发展速度是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基础。
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再到衰老直至死亡,其心理品质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属于成年初期(或称青年晚期,从18—35岁)。
在这一阶段,其思维方式由青少年时期的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
特别是在23—40岁之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
大学生的元认知也有进一步的发展。
虽然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已基本形成,但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其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确立,进而促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关系的思想,对于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结构的建构具有指导意义。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在“最近发展区”,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不二法门。
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智力发展的思想,可以合理地扩展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
心理学研究不同层次或水平的区分对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具有参考价值。
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大致可以区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在社会关系的体系中研究人的发展,这些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与社会科学交叉。
第二个层次,研究个性的结构,如需要与动机、能力与态度的动力过程、行为的结构和动力过程、调节机制等。
第三个层次,研究从感知觉到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
第四个层次,研究心理过程的生理机制。
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主要与上述第二个层次的研究有关。
三、心理素质的涵义、特征
1.心理素质的涵义
关于心理素质的涵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许燕认为,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这一定义基本说明了心理素质的本质,但是没有说明心理素质与人的单个的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各种实践的关系。
刘华山认为,心理素质是个性心理品质在人的生活实际中的综合表现。
这一定义抓住了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及特征,但这个定义中所说的生活实际比较笼统,其针对性不够。
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
这一定义清楚地说明了心理素质形成及其特性,该定义中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这种观点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学生心理发展有其年龄阶段特征,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重点应有所不同,社会适应性行为与创造性行为并非对所有年龄的学生都同等重要。
综合上述几种看法,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2.心理素质的特征
刘华山对心理素质的特征概括得比较全面和准确。
经过简化其观点,可以认为心理素质具有如下四方面的特征:
相对稳定性与可发展性。
心理素质是个人的心理特质,不是人的个别心理或行为表现,更不是一个人一时一地的心理与行为表现。
但是,心理素质又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具有自我延伸的功能。
综合性。
对心理素质,不应从简单的心理过程或心理特性的角度来加以研究,不能将心理素质简单地看成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及其特性,对心理素质的研究应从个性层面上着手。
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
可评价性。
心理素质对人的活动成效有影响,因而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其品质具有优劣高低之分。
人的某些个性心理品质,如内向与外向,一般不对人的行为成效产生影响,因此不应将它纳人心理素质之列。
基础性。
心理素质不是大学生在特定领域中获得的某一专门知识和技能,应是那些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等活动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心理品质的综合。
3.心理素质与几个相关概念的关系
心理素质与能力、人格特质、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心理素质与上述几个概念也存在着差别。
简单地说,心理素质是多种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能力和人格特质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但是心理素质并不是能力和人格特质的简单拼凑,而是那些对大学生的学习、研究和生活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
个体处于此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能发挥更大的心理效能。
心理健康状态是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至于创造力,在直觉的水平上,我们都能理解;
但是到目前为止,恐怕还找不到一个学者们公认的创造力定义。
心理学家曾提出了多个关于创造力的理论模型,其中,斯腾伯格(sternbers)提出创造力三维度模型(athree-facetmodelofcreativity),即创造力包括创造力的智能、创造力的智能风格和创造力的人格层面,代表着学者们倾向于将创造力的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统合起来理解创造力的发展趋势。
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人的创造力高低受人的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
尽管不同学科的最佳创造力的年龄不完全相同,一般而言,最佳创造力年龄在23—40岁之间。
由此可见,大学本科生应该为今后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学术研究和工作作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应该承认,创造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不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部,甚至可以说它不是大学本科生心理素质结构的最重要成分。
也许,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社会适应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中更重要的成分。
四、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的思路
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关系到心理素质测评体系的建立、培养规格和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问题。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素质的基础与载体;
心理素质是外界刺激影响人的行为的中介,又是社会文化素质与生理素质相互影响的中介。
鉴于心理素质在个体素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推行素质教育时,查明心理素质的结构就是一项基础理论工作,它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培养的起点。
1.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的要求与策略
在确定合格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时应注意:
(1)体现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心理素质不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几个孤立的方面。
(2)反映大学生在学习、研究和生活实践中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
(3)既考虑到大学生发展与成长的需要,也考虑到国家、社会和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
(4)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于未来需要,强调未来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5)以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年龄阶段特征和“最近发展区”为理论基础,重点研究大学生这一特定年龄阶段的心理素质结构。
研究策略:
(1)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以理论研究为指导,以实验研究为手段;
坚持实用性、可行性与逻辑准确性的结合。
(2)采用研究指标多元化的建模原则,通过专家(理论取向)、用人单位及高校教师(职业取向)、学生(个人取向)等多层面,确立心理素质模型的指标体系。
2.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
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可能结构,例如,王极盛认为人的心理素质是多类别、多要素、多品质系统的动态综合体,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和潜能因素。
梁宁建认为心理素质包括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征、认知方式、元认知、智力等。
这两项研究虽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有参考价值,但是这两项研究都将心理健康水平与看成是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成分,这显然是将心理素质(内在)与心理素质的表现(外在)混在一起了。
下面的几项研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许燕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师生心理素质结构包括社会适应素质、自我完善素质、职业性格素质、能力素质、人际管理素质和再生素质等六个方面的素质。
其中,每个素质又各自包括若干心理品质。
这项研究的缺点是抽样的范围较窄,所得结果虽然能反映师范生的心理素质结构,但是未必能够全面说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
张大均等人从理论上建构的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包括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因素,并通过问卷调查验证他们提出的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
这项研究所建构的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简单明晰,认知因素作为一项重要的心理素质成分如实反映了中学生的学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谈谈 素质教育 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