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部分教学反思Word文件下载.doc
- 文档编号:14503369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
- 页数:3
- 大小:32KB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部分教学反思Word文件下载.doc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部分教学反思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部分教学反思Word文件下载.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把能够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的内容都在一课时内教学稍显紧张,有一部分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我校正在尝试小课时教学的研究活动,所以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分成两课时更为妥当。
第二课时:
分橘子
1.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使他们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经过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
2.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
3.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比如:
在第一次“每盘放5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再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6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体会领悟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3盘,还余下2个,而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
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
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4.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5.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第3课时《分草莓》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很重要的除法计算课,也是除法计算中的难点,本节课是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从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设计这节课时,我从多方面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通过设计进行游戏,问题诱导,创设情境,探索试商等,围绕主题情境开展各项活动。
在教学中,一方面,我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与参与程度,使这节课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做到松弛有度,便于学生情绪的调控。
第四课《租船》
这一课是在学生能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本节课充分地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租船”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在教这一课时,我是通过创设同学们租船的情境,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让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以后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时,我先演示课件图,让学生说一说从情境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然后提出课本中的问题。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
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结合实际想一想,怎样回答问题。
学生都知道要利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计算,可是在最后的“答”这一环节就出现了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想21÷
4=5(条)……1(人),所以“至少要租5条船。
”他们没有想到多出来的1人。
还有学生对于安排的合理性掌握也不算好,他们不知道怎样的安排才是合理的。
在理解“最多”、至少“的意思时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不会写答。
所以在上课应尽量多给学生一些主动探索的空间,多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游戏和活动,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可能会发挥得更好一些,体会得更深一些。
本节课的不足是:
学生在练习时探索的空间还不够,虽然学生在解决有余数的问题时大部分孩子基本上都已经会计算,但在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时还有几个孩子写不对,在理解“最多”、至少“的意思时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不会写答。
所以老师在上课应尽量多给学生一些主动探索的空间,多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游戏和活动,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可能会发挥得更好一些,体会得更深一些。
第二单元混合运算
第一课《小熊购物》
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乘加混合运算的第一课。
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试题。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兴趣浓厚.较好地落实了本节课的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特点如下:
1、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包,为学生创设购买食品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创设情境,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现实、有趣的情境中,会产生学习愿望,增强参与兴趣,能更主动地进行探索。
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对购物确实很感兴趣,学生的主动性很好地发挥出来了。
对下面构建新知营造了很好的氛围。
2、新课标中的数学计算,不再是单纯的数与数之间的计算,而是变为了每一步计算都有具体的生活情境,每一个数字,甚至每一个运算符号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
第三课《过河》
这一内容,教材创设了“过河”的情境。
通过“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条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掌握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这个情境图,让学生先说一说图的意思和要解答什么问题。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看图能力及获取数学信息、提问题的能力。
然后独立试做。
学生会出现分步进行计算的式子。
29+25=54(人)54÷
9=6(条)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时,可能会出现29+25÷
9。
让学生互相讨论所列算式的合理性。
这样学生发生了认知冲突,由此体会到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造一个符号表示先算的部分,开放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给学生留有大量自主探索、合作合作交流的空间。
在教学《过河》一课时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过分注重情境的创设,让情境创设变得形式化了,忽略了数学知识的比重。
二、急于求成,学生没有充分理解小括号的含义就让学生应用。
三、没有很好的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作为教育资源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学习。
学生都能明白小括号的含义,但是我通过教学觉得单从一道计算题中理解起来是不难,如5×
(36-29),(83-35)÷
6,学生都知道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可是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带小括号的综合算式就不会了。
如果能利用这些错误的资源让学生动手去算一算,亲自探究自己出现的问题,自然就能更好的理解小括号了。
应用起来也就不难了。
《派车》教学反思
刘伟
在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这个单元,有这样一节课《派车》。
教材通过创设25名游客乘车去机场的生活情境,提出如何派车的问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为学生呈现了课本的主题图:
在学生全面观察主题图,了解题意的基础上,我顺势提出问题:
“如果你是那个导游,你会怎样派车?
”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进行汇报。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们竟然把所有的方法都想了出来:
多么善解人意的孩子!
他的话让我想起昨天上课中讲解“进1法”时对孩子们进行的情感教育。
但是最佳方案应该只有一个,如果肯定了孩子的说法,答案绝对是不对的。
但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讲,给导游一个座位,不仅人性而且合理,加上导游,30个人,依然是没有空位的方案为最佳方案,也完全符合教材的意图。
经过短暂地思考后,我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同学们,大家都很善良,如果我是导游,我一定会对大家表示真诚地感谢。
但是请大家放心,在旅游中,我们导游有自己专门的座位,不需要占用游客的位置。
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师大 小学 年级 数学 下册 部分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