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的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4497210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1.39KB
文化遗产的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文化遗产的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遗产的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
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
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a.口头传统和表述;
b.表演艺术;
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如:
祭孔大典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二十四节气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
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
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
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
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
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1)传统文化的特点:
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
性
(2)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非遗申报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艺术价值,一个是处于濒危的状
况,还有一个是有完整的保护计划。
而每两年才审批一次,每次一
国只允许申报一个。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缂丝、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
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江永女书、南京云锦、西安古乐、南
音、青浦田歌、松江顾绣、南汇锣鼓书、侗族大歌、山西“耍孩儿
纳西古乐、唐三彩、紫砂壶、木版年画、川江号子、古琴、皮影戏、
剪纸艺术、傩戏和傩戏面具、杨柳青年画、木卡姆、梁祝、少林功
夫、昆曲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举例:
木板年画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
年画中,门神的历史最为悠久,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守门将军”
的门神雏形。
唐代以来佛经版画的兴起、雕版技术的成熟和宋代市
民文化的发展都大大促进了木版年画的繁荣;
北宋时期出现了专门
售卖年画的“画市”,当时称为“画纸儿”;
宋金时期,已经出现了“四
美图”这样精美绝伦的木刻版画,它是现存最早的木版画。
清道光年
间,在李光庭著的《乡言解颐》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年画”一词。
从此,“年画”就拥有了固定含义:
即指木版彩色套印的、一年一换
的年俗装饰品。
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间年画达
到了鼎盛阶段,不仅内容包罗万象,形式多种多样,还出现了几十
个产地,其中著名的有:
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陕西
凤翔、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苏州桃花坞、福建漳州、广东佛山、
湖南滩头等。
清末民初年间,年画的使用地区覆盖了除西藏以外的
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在内。
在民间,年画就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
就不算过年。
年画不仅是节日的装饰品,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
术价值,使它成为反映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年画取材于世俗社会生活,各种题材画样多达两千多种,涉及历史
故事、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世俗生活、风景名胜、吉祥图案、戏
曲小说、仕女娃娃、时事新闻、讽喻劝诫、花鸟虫鱼、博古器物等。
丰富多彩的中国民间年画,把百姓的生活装点得绚丽多姿、美不胜
收。
年画的内容题材包罗万象,各色人物、世间百态汇聚其中。
有
明君贤臣,爱国名士;
有天地诸神、人间圣贤;
有仕农工商,三教
九流;
有历史故事、文学名作;
有民俗风情、戏曲时事。
有宣传因
果报应、贤母教子、孝子事亲的;
有歌颂英雄救难、爱国爱家的。
无论岁时节令、红白喜事、祭神拜师、还是观灯摇扇、求吉纳祥、
娱乐性情,时时都能看到它的踪影。
年画无所不在:
院门、房门、
影壁、院墙、屋壁、灶前、水缸、粮囤、炕围、碗柜、衣箱、灯屏、
桌围,甚至牛棚马厩、车辕仓门,只要是人们生活的处所,都能够
看到年画的存在。
年画的风格,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面貌。
总的说来,
有迎合宫廷趣味和市民趣味的杨柳青年画;
有粗犷朴实、充满乡土
气息的山东潍坊和河北武强年画;
有细腻工整、色彩丰富的苏州年
画;
有古朴稚拙、历史悠久的河南朱仙镇年画;
还有写意味厚、色
彩浓艳的四川绵竹年画;
有地域色彩浓郁、神佛类题材丰富多样的
福建漳州和广东佛山年画。
这些年画不仅丰富了中国年画的地域特
色和风格种类,而且使传统年画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传统习俗的改变,曾经被称为“民间社会百科
全书”的木版年画在现代社会受到了巨大冲击,木版套印的传统手工
制作工艺被机器胶印生产所取代;
现代化的发展,使民居的建筑格
局也发生了极大改变,也使传统年画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面临濒危
局面,原来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年画成为了今天的文化遗产。
这次年画专题展览,我们选择了中国各地富有代表性的传统老版年
画,它们各具特色,精彩纷呈。
通过这个专题展,人们将了解作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木版年画的概貌、年画作品深刻的文化
内涵、各地年画的艺术风格,从而对传统年画这一珍贵遗产有更深
刻的
了解和认识。
剪纸
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流布地域广泛,是我国最著名的民间艺术品类
之一,距今至少已有1500年。
我国的民间剪纸大致可分为北方风
格和南方风格两大类。
总的说来,北方剪纸多粗犷、豪放,南方剪
纸多细腻、娟秀。
北方的剪纸广泛地应用于当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如窗花、炕围花、
枕花、喜花、寿花、门神和灶神剪纸;
甚至还有具祈雨招魂辟邪等
用途的剪纸。
这里的剪纸多以红纸剪成,体现着喜庆、热烈的民俗
气氛。
其中著名的有:
由广大妇女自发地创作和传承的黄河流域民
间原生态剪纸,主要分布在陕西和陕北地区,以及甘肃各地;
还有
以山西中阳为代表的吕梁山地区民间剪纸。
这些剪纸都保留了浓郁
的乡土气息,并与当地黄土高原的传统民俗文化血脉相连,以当地
民俗信仰、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神话传说为主要表现内容。
其中
以鱼、蛙、蛇、兔为主题的传统装饰纹样,具有黄土高原远古文化
的深厚意蕴,成为研究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南方的剪纸则更多地用于生活、祭祀和劳动生产中,具有更加浓郁
的生活气息和原生态文化特点。
其中著名的有:
以文人风格著称的
江苏扬州剪纸;
以浙江乐清为代表的细纹刻纸和浦江戏曲剪纸;
富
丽鲜艳的广东佛山剪纸;
既规整又灵动的泉州装饰性剪纸;
以及地
域风格浓郁的湖北民间雕花剪纸。
灿烂的中国染织文化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和丝绸的国家。
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培育出了灿烂的纺织技艺,染、织、绣、缂丝等
传统工艺,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对生活的期盼表现得如诗如画。
锦绣中华,这一富有诗意的称谓,与中国悠久灿烂的染织文化有着
密切的关系。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中,包括了二十六项传统染织技艺,她们是我们中华民族
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的民族艺术形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染织厅展出了传统手工印染、三大名锦、
四大名绣和民族民间织、染、绣以及民族服饰等艺术精品,展现出
中国传统染织技艺的整体风貌。
正确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一,不是所有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都可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
“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
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
所”。
它强调两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一方面是“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
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的条件不断使这种代代相
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
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另一方面是“在
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
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被限定在一个正面的健康的剔除了糟粕的
框架之中,我们不能将所有的文化传统冠以此名统而论之。
当然,
精华和糟粕的辨析在中国是一个老问题,每个时代的价值判断标准
亦不同。
然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贯穿下来的定义及范
畴是非常明确的,可谓“有法可依”。
在此前提下,遗产所包含的内
容,不能违背当今文明时代的主体价值观,更不能与现代社会准则
相抵触。
由于传统文化尤其是社会风俗当中含有一些与现代社会准
则不符的内容,比如一些地方的文化中残留着对妇女不敬的传统,
这是绝对不可纳入遗产范畴的。
试想,一项包含着让新娘跳火盆的
婚俗庆典怎样能够与21世纪才出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相契合?
跳火盆的目的是去掉女人所谓的“邪气”,即典型的歧视妇女,显然
与《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是矛盾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来就是由国际法为价值判断自上而下开展的事务,
而非由民间点燃火种的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
因此,依照法定概念
和法定原则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才是正确的途径。
其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扎根、生长、发展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
境,才是其作为遗产的整体价值所在。
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包括若干方面:
口头传说和表述
(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表演艺术;
社会风俗、
礼仪、节庆;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但是,所有的形式都是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的,构成
文化综合体。
并且,这样的文化综合体不可拆解。
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价值不
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亦不限于古琴曲目或弹奏技术,最为重
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贯穿
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
其中最显著的,我们可以称之为“知音文
化”。
“知音文化”的内核,其人文影响力与渗透力既深层又久远,辐
射至极其宽广的范畴。
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以
古琴为支点,不仅深邃感人,而且历久长新。
可以说,知音意识和
知音获得感是中国人认知生命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求得
认同可达到的最高境界。
作为雅士阶层的一种不可分割的人生内容,
琴境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都是相通的。
遵循“大音希声
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静淡远,融汇
于乐曲中,追求声稀意深的境界。
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的符号
(比如古琴乐器本身)独立存在,之所以称为“非物质”,即意味着
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才更具价值。
正如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原文化项目专员木卡拉在其《非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遗产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