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康定县大荒坡金矿资源考察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
- 文档编号:14467543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
- 页数:19
- 大小:95KB
四川省康定县大荒坡金矿资源考察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
《四川省康定县大荒坡金矿资源考察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康定县大荒坡金矿资源考察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康定县大荒坡金矿位于康定县城北东50°
方向,隶属康定县金汤区捧塔乡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02°
17′30″~102°
19′00″,北纬30°
24′30″~30°
26′00″,由矿区至金汤区约20km,有简易公路与瓦(斯沟)~丹(巴)公路相接,沿瓦丹公路南下经姑咱至瓦斯沟口约40km与318国道公路交汇。
矿区距康定县87km,距成都市428km,交通较为方便。
2、矿权登记情况
敲帮至大荒坡岩金矿探矿权探矿权人为康定鑫宝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勘查许可证号:
5100000630530,矿区面积6.66km2,有效期2008年12月01日至2010年12月01日。
康定鑫宝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在获得四川省康定县敲帮至大荒坡岩金矿探矿权后,先后委托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02地质队和108地质队对该区进行野外地质勘查工作,并于2009年9月由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8地质队提交了《四川省康定县敲帮至大荒坡岩金矿地质详查报告》。
在此基础上,康定鑫宝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10年4月获得该矿的采矿权,采矿许可证号:
C5100002010044110064668,开采登记范围面积:
2.6636Km2,采矿标高在3530~2640米之间。
登记开采范围由拐点1~4、5~8圈闭。
3、以往地质工作
康定县敲帮至大荒坡岩金矿于1958年由甘孜地质队发现,随即进行了踏勘检查,求得黄铁矿6500吨,提交了矿点检查简报。
1984年402队对该矿区进行了含金性检查,发现了含金黄铁矿化石英脉2条,一般长5~30m,宽0.3~1m,含金品位3.80~7.50×
10-6,编制了矿点检查报告,为后来的普查评价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1996年攀西地质大队,采用氰化堆浸提金的工艺在大荒坡进行了小规模开发,因矿石品位低,效果不佳。
2004~2006年,402地质队受鑫宝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委托进行了初步普查,确定了矿床有进一步工作的价值或远景。
2006年9月至2009年6月委托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8地质队,在原普查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矿区地质详查评价工作,并于2009年9月提交了《四川省康定县敲帮至大荒坡岩金矿地质详查报告》,求获(332+333)金矿石资源量约10.36万吨,金金属量358.14kg,矿石平均品位3.46×
10-6。
2010年12月,鑫宝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以融资为目的委托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02地质队编制了《四川省康定县敲帮至大荒坡岩金矿矿山保有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及相关图件,提交(332)+(333)级保有储资源储量矿石量2446667.65吨,金金属量16663.76kg。
4、矿山现状
在探矿权内有两个采矿权区块,一个位于东北角,一个位于西南角,目前开展探矿工作的地方均处在西南角采矿权范围内,有五个主要平硐,自上而下标高分别为2881米、2843米、2763米、2720米、2651米,其中2881米及以上为以前民采区,其余四个平硐为公司进入后新开拓的平硐,除2881米及以上外,其余四个坑道均有掘进作业,主要为探矿工程,少部分为采场布置切割工程。
矿山正在建设500t/d化学浸取选矿厂,计划矿源供应为自产300t/d,外围收购200t/d。
建化学浸取选矿厂的原因在于,目前揭露矿石氧化程度均较高,用浮选几乎难以选出。
矿山尾矿库库容很小,也可以说就是一个尾矿池,选址就在选厂下方的河沟旁。
二、矿区地质及矿体特征
按《四川省康定县敲帮至大荒坡岩金矿矿山保有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相关内容摘录如下:
敲帮至大荒坡金矿是康定杂岩北侧,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东缘古生界隆起地层中含金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
1、地层
区内除第四系广泛分布外,主要有志留系、泥盆系地层,南西角有少量震旦系、奥陶系地层出露。
由于矿区处于多组构造交汇部位挤压强烈,普遍受不同期次不同方向断层的错移、错失,加之部分地层缺失,分布十分零碎,貌似多个断块集聚拼接而成。
由老至新为:
震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第四系。
(1)震旦系(Zba)
分布于矿区西南角,呈北西向的带状延伸,南东被棒搭断层切失,北西出图,南部被扬林断层扭错,而与泥盆系地层呈断层接触。
根据岩性特征划分为上、下两个岩性层。
下部岩性层(Zba1):
分布于测区南东边缘,为浅灰~灰白色,中厚层状-块状微-隐晶变质白云岩夹薄层状大理岩化灰岩、泥质灰岩及绢云千枚岩条带或透镜体,底部为断层与泥盆系地层接触,厚187m。
上部岩性层(Zba2):
分布于Zba1内侧为薄-中厚层状微晶灰岩夹黑色含炭泥质千枚岩、绢云石英岩,沿走向往北西,含碳泥质千枚岩逐渐减少,并多呈长透镜状、条带状产出,厚146m,是Ⅰ号矿体的赋矿层位。
(2)奥陶系(O)
分布于矿区西南角内侧,呈北西走向延伸,西延出图,向东在矿区南中部被棒搭断层错失。
由于出露面积小,岩性单一,化石稀少,建立统、组、段依据不足,仅根据岩性组合变化特征划分为上、下两个岩性层。
下部岩性层(O1):
为灰白色薄—中厚层状石英岩夹粉红色绢云石英岩、石英绢云母片岩,沿走向西部以厚层状石英岩为主,向东片岩成分增加。
上部岩性层(O2):
为浅红厚层状绢云石英岩、石英绢云片岩和含钙镁质的石英绢云片岩,局部见浅绿色中—厚层状细粒石英岩,厚100m,与下伏震旦系呈不整合接触。
(3)志留系(S)
大面积分布于矿区中部,占矿区总面积60%。
由于北北西向棒搭断层切错,分为东西两部分,二者岩性类似,产状各异。
东部出露于磨子沟背斜轴部及近轴部;
西部沿棒搭断层西盘呈单斜产出。
根据岩性特征,依据区域资料,套定为志留系下统(S1)和志留系中上统(S2-3),划分为三个岩性层,该层是Ⅱ、Ⅲ、Ⅳ号矿的赋存层位。
志留系下统(S1):
下部为黄白色薄层状石英细、粉砂岩,间夹灰黑色条带状炭质千枚岩,西侧以灰黑色含碳质千枚岩为主夹少量变质石英砂岩。
中部为淡黄色、灰色绢云千枚岩,砂质、钙质千枚岩夹含钙变质石英粉砂岩,薄层状变质泥质灰岩。
上部为灰色绢云母钙质板岩与浅灰色薄~中厚层状结晶灰岩为主夹变质石英粉砂岩、石英绢云千枚岩,向上过渡为中上志留统,厚160-280m。
志留系中上统(S2-3):
以一套变质碳酸盐岩组合为特征,下分三个岩性层:
下部岩性层(S2-31)主要为浅灰色中厚层结晶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
中部岩性层(S2-32)以浅灰白色中厚层白云岩为主,夹结晶灰岩,泥、砂质千枚岩。
上部岩性层(S2-33)为泥质灰岩夹钙质千枚岩。
(4)泥盆系(D1)
分布于矿区北西及南东角的磨子沟背斜两翼。
上部为灰白色、灰色,中~厚层状灰岩,下部灰白色厚层状泥质灰岩。
因浮土掩盖,基岩露头不良,岩层厚度>200m。
北西与下覆志留系地层呈整合接触,北东为构造接触。
(5)第四系(Q)
主要为残坡积物(Q4edl):
零星分布于陡崖脚下及缓坡地带,系风化及重力堆积作用而形成,由腐植土层及碎石土层组成。
2、构造
矿区内总体为一北东~南西向的背斜构造,即磨子沟背斜,它的南西段及南西翼分别被棒搭断层、磨子沟—敲邦断层切错,使背斜破坏,分成三段:
南西段抬升并出现老地层,中段背斜保存完好,南东段翼部的泥盆、志留系地层被断层扭错,三者似不协调。
在背斜近轴部及断层旁侧,次级小断裂或破碎带较发育,总体走向呈北西向,控制着区内含矿石英脉的分布及产出。
(1)磨子沟背斜
为一舒缓开阔的破背斜,轴部由志留系下统(S1)组成(东段有震旦、奥陶系地层出露)两翼依次出现志留系中上统及泥盆系地层,轴线被断层错移,总体呈北东30°
方向延伸,轴面近于直立,略有向北西倾斜之势,两翼基本对称。
(2)棒搭断裂
分布于矿区中西部,属区域南北向昌昌冲断裂北延部分,在矿区南侧经扬林断层扭错,走向渐转为北西335°
,两端顺延出图。
图内长1500m,向南西倾斜,倾角70~80°
,沿倾向南西盘抬升出现震旦、奥陶系地层;
南东盘下降,为自留、泥盆系正常层序地层,沿走向南西盘向北西,北东盘向南东相对错移,切割泥盆、志留系地层,切失震旦、奥陶系地层,断距50~100余米,沿断层岩石破碎,片理、千枚岩发育,常见扭曲、拖拽现象产生,属压扭性断裂。
(3)磨子沟-敲邦断层
属区域性么堂子断裂的次级断层,产于矿区东南角,呈北西走向,两端出境,断层线波状,有向西凸出呈弧形之势,北西盘为自志留系下统,南东盘大面积出露泥盆系地层,二者呈小角度相交。
总体倾向南南东,倾角45~55°
,两侧岩石强烈搓碎,揉皱、挠曲随处可见,根据产出特征及区域资料分析属张扭性断层。
(4)次级断裂
集中分布于大荒坡、磨子沟地带,其余零星分布,按其产状分为北西、北东两组。
北西组:
主要有F1、F2、F3、F4等4条,分布于矿区中部,彼此平行产出,其中F1产于震旦系上部岩性中,走向以地层基本一致,其余断层产于志留系地层,走向以地层大角度相交。
总体走向115~150°
,向北东倾斜,倾角48~67°
,以中等倾斜为主,断面波状,局部有羽状小分枝,沿断裂岩石破碎,千枚理、片理发育,并见拉伸线理和小揉皱,构成以绢云母绿泥石为主的千枚岩带。
由于构造多次活动,使早期形成的构造岩带继续受到强烈挤压扭错,产生韧-脆性剪切变形,并扩容其构造空间,伴随多期的硅化沿剪切带充填渗透交代,形成透镜状、脉状、团块状石英脉,分布于千糜岩带的中间,其中的石英脉大部分含金,千糜岩含金微弱,构成金的矿化体,故该组断裂为控矿或储矿构造,Ⅰ、Ⅱ、Ⅲ号金矿体分别产于上列相应编号的断裂带中。
北东组:
主要有F6、F7两条,与北西组大角度相交,走向为北东,向北西倾斜,倾角61~82°
,长100~150m,宽0.50~3.00m,个别达5m,多由角砾岩组成,未见蚀变及石英脉充填,断面一般平直,具有擦痕,局部呈齿状,属成矿期后的张扭性断层。
3、岩浆岩
矿区内未见岩浆岩出露,仅在棒搭断层南西的志留系地层中见有小规模中基性岩—闪长岩脉,呈透镜体及脉状产出,脉体呈北西走向,出露长50~100m,宽2~10m,未见矿化现象。
4、变质作用
根据区内变质岩的特征及分布范围,本区的主要变质作用为区域变质和动力变质两类。
矿区南侧外缘的康定群在中条晚期,受热液动力变质作用,使康定群火山岩中-深层度变质,变质程度较高,为绿片岩-角闪岩相。
继后深部热液和重熔岩浆的贯入交代而普遍混合岩化形成部分混合岩。
金汤棒搭地区,古生界地层受印支旋回变质作用影响形成一套浅变质岩系,生成了各种浅变质岩石——板岩、千枚岩,归属区域性一级绢云母、绿泥石型变质带;
动力变质主要沿断裂呈带状分布,岩石在应力作用下,产生机械破碎,形成各种构造岩。
有利于矿液充填交代。
5、矿体特征
区内共圈定4个金矿体,其编号为Ⅰ、Ⅱ、Ⅲ、Ⅳ号金矿体,分别受相应的F1、F2、F3、F4断裂控制。
对与断裂成生有关的各类构造岩、蚀变岩及其充填物统称为矿化体;
对各矿化体经系统取样,金品位及厚度达工业指标要求者称金矿体。
区内已圈出的金矿体、金矿化体的产出特征、物质组分基本一致,上述矿体集中分布于矿区大荒坡及磨子沟地段,二者相距达3km,地处山南、山北。
自成开拓系统,故分大荒坡矿段(Ⅰ、Ⅳ矿体)和(磨子沟矿段Ⅱ、Ⅲ号矿体)。
分述如下:
(1)Ⅰ号矿体
为区内主要金矿体,受F1断裂控制,分布于矿区西南的大荒坡矿段中部。
赋存在震旦系上部地层中,顺走向展布,总体走向115°
,向北东倾斜,倾角54°
。
出露海拔2758~2974m,控制长度464m。
深部由6个穿脉、一个沿脉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康定县 荒坡 金矿 资源 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