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金融业发展规划四川.docx
- 文档编号:14460857
- 上传时间:2023-04-23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7.17KB
内江市金融业发展规划四川.docx
《内江市金融业发展规划四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江市金融业发展规划四川.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江市金融业发展规划四川
内江市“十二五”金融产业发展规划
序 言
“十二五”时期是内江“加快建设川南城市群中心城市,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新高地”的关键时期,也是内江市金融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内江市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抢抓加快推进内江在成渝经济区快速崛起、全面振兴老工业城市的契机,以金融业的发展促进全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使金融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
为明确未来五年内江市金融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实现金融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年-2015年。
第一部分 金融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机遇
一、发展现状
(一)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
全市共有国有商业银行市级分行4家,政策性银行市级分行1家,邮储银行市级分行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市级分行2家,市级村镇银行1家,县级农村信用联社5家,小额贷款公司1家,证券(期货)交易机构6家,保险公司22家。
2010年以来,内江兴隆村镇银行经监管部门批准成立市级法人金融机构,在辖内各县先后成立分支机构;浦发银行内江分行、宜宾商业银行内江分行先后于2010年10月、12月开业;成都银行在内江设立分支机构计划已获省银监局批复同意。
此外,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公司数量分别达到6家、4家,全市金融业初步形成了层次分明、门类齐全的金融组织体系。
(二)金融业务总量不断壮大。
一是银行存贷规模实现跨越。
截至2010年末,全市银行业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99.86亿元,是2005年的2.35倍;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6.9亿元,是2005年的1.82倍,存贷款总量水平均在全省居中。
二是资本市场融资取得积极突破。
辖内川威集团控股的中国钒钛磁铁矿业有限公司于2009年10月在香港上市,通过股票市场融资17.5亿元;有24家企业纳入内江市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
三是保险市场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全市保险业实现保费总收入25.1亿元,是2005年的3.86倍。
四是证券市场融资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升。
2010年,证券公司股票基金交易额762亿元,是2005年的14.4倍。
(三)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大小额现代支付、经理国库等业务实现全面电子化,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ABS、TBS、TIPS[1]等系统上线运行,为资金的安全高速划转提供了有力保障。
金融统计信息逐步实现标准化,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不断完善。
辖内各金融机构加大了软硬件环境的建设力度,金融信息安全基础不断完善,从体制和技术上保障了资金的安全。
随着网上电子银行、24小时ATM网点的大量推广应用,支付结算方式得到极大改善。
(四)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近年来,按照“政府主导、人行推动、各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全市稳步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一是地方党政对金融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加强。
市、县(区)两级均成立了金融协调办公室,建立了联系会议制度,加强对本地区金融热点、难点问题的研讨和分析,切实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长效机制。
二是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内江市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实施意见》、《内江市关于加强信贷市场培育和发展的意见》、《内江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内江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金融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优化。
三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评级工作稳步推进,诚信企业、信用社区、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等细胞工程建设走向深入,金融知识宣传力度加大,社会公众的现代金融诚信意识增强。
四是金融生态示范县创建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辖内威远县荣获全省“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称号。
二、主要问题
(一)金融产业有待进一步做强。
一是银行业的规模偏小。
截至2010年末,内江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贷款余额分别较2005年末增加344.23亿元,120.66亿元,分别增长134.66%,82.51%,增幅分别低于全省平均71.24、101.19个百分点;内江的存、贷款余额在全省的占比分别由2005年的2.58%、2.17%下降到2010年的1.98%、1.4%。
二是金融业对GDP的贡献率偏低。
2010年,内江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0.43亿元,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1%,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
三是金融发展的质量不高。
截至2010年末,全市不良贷款率10.32%,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二)金融组织结构不尽合理。
金融业最基本的功能是优化资本配置和提供金融中介服务,实现这两大功能需要能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
目前,内江市金融机构存在缺位,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较少,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金融服务中介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全市服务于不同对象、适应各层次金融需求主体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组织仍不够健全;农村金融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0年底,全市114个乡镇中有3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1738个村中有1616个金融服务空白村。
(三)金融市场活力有待提高。
金融机构缺位导致的市场竞争不足依然存在,各金融机构在经营理念和市场意识方面仍有一定差距,经营方式较为粗放,精细化程度不足。
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仍显薄弱,专业人才较为缺乏,系统性研发不够,适应融入成渝经济区的产业链融资服务和产品供给较少。
全市融资结构、信贷结构不合理,存贷差拉大的趋势明显,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供应和中小企业的有效融资依然不容乐观。
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信贷,在股票市场上融资仍是短板,尚没有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或企业债券等方式到资本市场融资。
(四)金融发展外部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
一是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不高。
近年来内江市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但发展质量不高,2010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仅为2.95%,金融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仍需巩固和提高。
二是成渝经济发展对中间地带的带动能力有待提高。
根据2010年6月对内江各县(区)以及重庆永川、荣昌、大足、双桥等地182户企业的调查问卷,有59.9%的企业认为成渝经济合作面窄、层次低,主要表现为政府引导不够、行业协会缺乏;46.15%的企业认为成渝之间金融协作程度较低,缺乏金融信息互联共享及协作发展。
三是辖区金融生态环境尚未达到自我调节、自我优化的良性发展态势,仍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发展机遇
(一)难得的政策利好为金融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为内江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开放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成渝经济区规划“双核五带”战略布局中,内江扮演了联接“双核”的重要角色,以内江为中心的一条发展带是成渝经济区中非常重要的经济产业带;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内江是未来五年四川省重点建设的8个城镇人口过百万特大城市之一;国家发改委正在抓紧编制的《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中,内江为全国老工业城市调整改造城市。
这一系列政策利好为内江产业升级、城市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内江跨越式发展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充分发挥金融在引导生产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重要功能,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二)丰富的资源优势为金融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目前,成渝经济区内产业、资本、技术与人才向成渝两地高度集中,制约了整个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从长远来看,成渝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将一些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向中间地带转移。
内江资源丰富,发展成本低廉,具有独特优势,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一是农副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
常年在岗熟练的产业工人多达20万人以上,劳动力成本较沿海地区低60%-70%,比成渝地区低15%-40%,境内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及社会力量培训机构17所。
二是能源保障充足。
内江是川南电力基地和四川两大电力输出网之一,城市自来水管网普及率达99.36%,石英砂、石灰石、煤炭、天然气等资源储藏丰富,特别是已初步探明储藏量达3亿吨以上的大型资威煤田,可提供强大的工业资源。
三是土地资源充裕,土地成本相对较低,能充分保障各类建设项目用地。
全市现有七大工业园区,规划面积50多平方公里,目前已形成承载能力近30平方公里。
(三)逐步壮大的产业集群为金融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作为老工业基地,内江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已初步形成冶金建材、电力能源、食品加工、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等五大产业集群。
正在打造中国循环流化床电站节能环保示范基地、中国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中国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中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成渝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和成渝经济区绿色食品基地等“六大”基地。
近年来,内江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建设成渝经济区工业强市,提出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按照“谋划千亿产业、打造百亿园区、培育百亿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工作思路,要求“人才配置向工业集中、工作力量向开放集中、产业布局向园区集中、知识产权向骨干企业集中、优势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土地资源向规模化集中”,连续出台了加快工业发展、产业推进、招商引资、中小企业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各项奖励措施等几十项政策,使全市工业产业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四)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环境为金融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内江区位优势独特,东连重庆、西接成都,南邻自贡、宜宾、泸州,北通遂宁、资阳,位于成渝高速的中点,是四川省重要交通枢纽和西南各省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目前,内江正强力推进成渝城际铁路、成自泸赤高速公路威远段、内遂高速公路内江段、内威快速通道、资威快速通道等建设,加快内江融入成渝经济区半小时经济圈步伐。
同时,内江正积极加快内江综合物流园区、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和再生资源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冶金建材、汽配交易、医药、食品加工、烟草和成品油等物流服务站布局,构筑与优势产业相配套的生产型物流体系。
内江更是川南城市中的重要通信枢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有限公司与内江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承诺5年内投入12亿元,将内江打造成为我省通信第二枢纽。
第二部分 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川南城市群中心城市,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新高地”的总体要求,着力构建区域“开放金融、创新金融、和谐金融、市场金融、生态金融”,切实推动辖区传统金融向现代金融的转变,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内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
“十二五”期间金融业发展必须与内江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强化金融服务功能,加大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形成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赢格局。
(二)坚持以改革促发展。
抓住“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把改革作为发展的动力,进一步深化金融业改革,特别是提升内江市法人金融机构竞争力。
加快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建设,统筹发展多种所有制的金融机构,积极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
(三)坚持以开放促发展。
抓住建设“成渝经济区”、成都市打造“西部金融中心”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内江市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成都、重庆,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延伸到我市开展业务,树立金融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加快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联动,实现金融资源在更大的区域内优化配置。
(四)坚持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并举。
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注重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同时,注重提高金融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金融运行质量,健全有效的监管机制,确保全市金融稳定。
(五)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对金融改革发展稳定的保障与促进作用,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金融业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培育各类金融要素市场,加快形成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发挥市场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保证金融运行的相对独立性。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面建成与成渝经济区新高地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业。
基本形成主体多元、竞争有序、经营规范、充满活力的金融服务体系;农村金融、中小企业融资切实得到改善,直接融资取得实质性突破,金融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显著增强;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积聚金融资源的能力明显提升。
全市社会融资总量不断做大,主要金融指标年均递增13%以上,金融业增加值在全市地方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
——银行业:
存款余额年均递增15%以上,贷款余额年均递增18%以上,2015年末分别达到1300亿元和650亿元。
——保险业:
保费收入年均递增20%以上,2015年达到90亿元,保险深度达到5%,保险密度2100元/人。
——资本市场:
证券交易额年均递增13%以上,2015年达到1403亿元。
新增上市公司2-3家,实现首发融资20亿元,债券融资30-50亿元。
——金融生态: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实效,企业、个人征信体系、信用评级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运行有序、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环境。
金融综合监管体制高效运行,金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断健全,有效防控重大金融风险事件、重大金融违法违规案件发生。
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下降到3%以内,力争达到2%以下。
威远县继续保持“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称号,其余各县(区)成功创建“金融生态环境达标县”。
第三部分 发展重点
一、大力引进和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
(一)积极推动现有驻内金融机构完善机构网点布局。
引导和大力支持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金融机构延伸服务网络,增设服务网点,完善服务体系。
力争到2015年:
(1)驻内各国有商业银行加大在县域增设机构网点的力度,其中农业银行机构网点覆盖全部经济相对发达的乡镇。
(2)保险公司在乡、镇普设保险服务网点,方便农民就近投保,提供便捷服务。
(二)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发展。
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工作,加快筹建内江市农村商业银行,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
进一步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内江兴隆村镇银行加快发展,进一步健全总分行制组织架构;争取建立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大力发展准金融机构,扩大小额贷款公司在内江的试点范围,力争到2015年,全市至少新设立1家贷款公司或3-5家小额贷款公司、4-5家资金互助社。
(三)大力引进各类银行、证券期货和保险机构。
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开展金融招商活动,积极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到内江新设机构。
力争到2015年,全市新设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分支行5-8家,证券(期货)营业部1家,各类保险分公司和支公司5家。
(四)组织发起并设立其他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创造条件、积极稳妥地引进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典当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大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形成与传统金融机构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新格局。
力争到2015年,在内江引进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各1-2家,全市基金规模达到50-100亿元。
(五)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增强担保公司实力。
积极探索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政策性担保公司和商业性担保公司,建立多层次的担保组织体系,完善融资担保保费补贴和风险补偿等机制。
力争到2015年,新设立注册资本上亿元的政策性担保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5-10家。
(六)进一步完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
着力培育一批专业化服务水平较高的会计、法律、资信评级、资产评估、证券咨询、保险代理、投资咨询等中介机构,鼓励引进林权、专利权、知识产权等新型中介评估机构,加强行业监管和行业自律,规范中介机构收费标准,增强中介服务的市场公信力,提高金融市场运行效率。
二、推动金融创新发展,提高资金的就地转化能力
(一)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就地转化能力。
积极支持各国有银行内江市分行提升系统内部等级,拓宽自身经营管理权限,扩大授权授信,在内江优先开展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以项目为基础,以政策激励为引导,推动市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当地。
力争到2015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达到50%以上,新增存款的存贷比达到60%以上。
(二)大力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确定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业务经营指导思想,创新融资担保模式,扩大动产和不动产有效担保物范围,开发符合区域金融需求特点的产品和服务。
积极推进银团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贷款、并购贷款、巨灾保险、科技保险、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保险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大力发展电子银行和网络银行业务,提高金融综合服务水平。
围绕国家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内江“五大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探索产业供应链生产模式下的供应链金融,促进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实现信贷与产业的有效联动。
(三)建立完善“政银企保”合作新模式。
进一步完善政府综合经济部门和金融主管部门、监管机构之间的定期沟通协调机制,促进项目业主与金融机构加强信息沟通、政策协调和资金衔接。
积极搭建政银企保有效对接的投融资平台,优化平台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投融资能力,形成项目资金聚集。
深入推动商业银行、证券机构、保险公司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形成融资支持合力。
积极支持异地金融机构与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开展股权和业务合作,扩大市场竞争主体,增强市场活力。
(四)深入开展信贷市场培育和发展工作。
针对中小企业不同特点,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力争到2015年,完成对全市中小企业的一轮培训。
注重建立银企之间一对一合作机制,构建以市场化配置资源为基础的融资环境。
建立完善网上融资服务平台,打造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外汇管理政策等金融政策服务平台,探索集银行信贷产品宣传、信用评级、项目推介、拟贷款企业项目申报遴选于一体的银企项目网上对接新模式。
建立完善财政风险分担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探索建立企业应急互助基金,由财政投入一部分资金进行引导,吸纳会员企业资金参加,着力解决企业需临时还款、资金周转不足的问题。
(五)加强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
积极探索符合辖区实际的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的金融服务方式,探索扩大农村有效担保品范围;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县域金融运行模式,开展县域金融服务深化工作;探索政策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改进完善农村金融服务。
(六)加强货币政策工具应用。
充分利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贯彻落实货币信贷政策,优化信贷投向,切实加强对“三农”、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稳步推动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金融机构根据自身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自主调节利率水平,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鼓励银行间市场业务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及时调剂资金余缺,增强资金管理灵活性,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一)大力推动企业股权融资。
加强对企业股票融资的培训、策划和辅导,培育壮大后备上市企业储备。
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市场和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力争到2015年,全市新增上市公司2-3家,首发融资达到20亿元以上。
(二)积极发展企业债务融资。
建立企业债务融资培育机制,促进企业提升信用等级,支持非金融企业发行企业类债券,扩大债券发行规模;引导具备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承销资格的商业银行,加强对拟发行债券企业的发行辅导和推荐上报,推动更多的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直接融资。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作用,通过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行集合债券、集合票据。
力争到2015年,全市各类债务融资达到30-50亿元。
四、改善外汇管理,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
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简化对外债权债务管理,进一步便利跨境贸易融资;配合人民币跨境结算改革,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进一步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统计监测与分析预警,强化非现场核查和事后监管,依法打击“热钱”等违规资金流入,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五、加快保险业发展,完善保险市场体系
(一)大力培育保险业主体。
鼓励保险机构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合理布设经营服务网点。
鼓励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后援中心,引进健康险、农业险等专业保险公司,规范发展保险中介机构,稳步增加保险公司的数量和类型。
(二)积极拓宽保险业务领域。
鼓励保险公司根据产品结构调整优化渠道结构,推动销售渠道多元化发展与合理配置。
持续推动保险业务调整,积极开拓财产保险市场,大力发展非车险业务,深度发掘人寿保险领域,更加注重发展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业务。
加快发展“三农保险”,逐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区域和试点品种。
六、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持续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一)深入推进信用主体培育和建设工作。
建立健全有效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营造重信用、讲诚信的社会信用环境,切实提高各类信用主体的覆盖面。
进一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农村信用体系、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评级工作,推进诚信企业、信用社区、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农村信用青年示范户等信用细胞工程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市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户达50%以上。
(二)大力开展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创建活动。
推动各县(区)政府出台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区)创建意见,明确创建任务和目标。
力争到2015年,创建1-2个“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各县(区)成功创建为“金融生态环境达标县”。
(三)进一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企业和个人征信两大系统建设,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
加强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中小企业和农民的信用意识,以信用信息服务为切入点,建立电子化的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档案,切实按照“信用建档、信用评价、信用培植、信用宣传、信用激励”的工作要求,不断提高对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水平,满足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培育新型的中小企业、农村经济主体和金融机构的关系,促进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加快信用评级市场建设和培育,全面推进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企业信用评级报告在政府采购、招投标、评优评先、干部提拔任用等方面的有效运用。
(四)加强金融司法环境建设。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金融机构和执法部门合作,巩固和完善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组织开展金融执法环境整治活动,提高金融案件诉讼效率和执行率,大力支持金融机构化解不良贷款,依法维护金融债权。
七、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推进金融信息化建设
(一)建设功能齐全、安全高效的城乡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
拓展支付结算服务深度和广度,提高金融机构支付结算效率。
推广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和大额实时支付系统、支票影像、电子商业汇票、境外人民币结算的运用,改进票据业务处理流程,提高区域票据交换的效率。
(二)加快建设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
扩展财税库银横向联网覆盖区域,力争到2015年,企业网上签约率达到90%以上,全市五个县(区)全部实现网上申报纳税、拨款。
(三)推动现代支付工具的创新发展。
大力推动电子支付工作,增加金融自助交易机具设备的投放,力争到2015年,实现支付系统在所有银行机构网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江市 金融业 发展规划 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