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经济史模块教学研究.docx
- 文档编号:14460713
- 上传时间:2023-04-2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4.94KB
高中历史经济史模块教学研究.docx
《高中历史经济史模块教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经济史模块教学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经济史模块教学研究
高中历史模块教学研究
李晓风(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特级教师)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认识,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这一模块分成了八个问题,可以呈现出八个单元来。
也就是说这八个问题类似于教材中单元级别的问题。
它其实变成了三条线索,即这些问题是由三条线索呈现出来的,第一条线索是中国经济的发展,第二条线索是西方经济的发展,第三条线索是苏联经济的发展。
我们可以把模块二中的经济从所在地域和它体现的模式变成三条纵线。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一、土地制度和农耕经济
1.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济
①从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的形成(从土地的国有制到土地的私有制)
井田制的三个特点:
国有土地;土地不可买卖,通过分封的形式分给各级贵族,具有世袭使用的特点;土地被纵横的道路沟渠分割成“井”字的形状。
从世界各个文明的地区,各个国家的历史来看,古代历史上多数国家都是实行土地国有制度,真正实行典型土地私有制的国家地区非常少,中国就是最重要的一个地区。
因此,中国的土地私有制度在土地制度上讲一度是非常先进的,在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
中世纪的欧洲普遍实行土地公有制度,不存在土地私有制;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才确定土地的私有制;中东地区阿拉伯人、奥斯曼帝国长期实行军事采邑制度。
因此,他们的土地制度都不是典型的土地私有制。
由于各版本教材对土地由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化的表述各为不同,我们就需要一个结论:
西周时期,土地是国有土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土地逐渐向私有土地转化,而转化的过程是很复杂的,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也不同,因此我们在讲课时,不必深究,得出结论就可以了。
②小农经济的历史地位。
小农经济的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而影响小农经济脆弱性的主要因素:
一是国家赋税徭役的盘剥;二是私人地主地租的剥削;三是天灾人祸。
因此小农经济很脆弱,很容易受到破坏。
在小农经济下,农民要对自己的生存负责任,因此小农经济导致农民有比较高的生产责任心和生产积极性,所以在小农经济保持得比较好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快,社会也比较稳定。
但是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一个政权的长治久安依赖于小农经济,但是这个政权的发展又在破坏小农经济,在政府有意识的层面,它会维护小农经济,但是在无意识层面,每时每刻都在破坏小农经济,所以这也是中国古代经济一个很大的矛盾,由这个主要矛盾形成中国古代经济周期性的震荡。
一个王朝初期,小农经济比较典型,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社会越来越繁荣,不断地侵蚀小农经济,也就是说社会越繁荣,小农经济的破坏越严重。
到了王朝后期,小农经济大量破坏,于是经济发展停滞,社会秩序开始混乱,于是发生农民战争,经过农民战争,小农经济得以恢复重建,然后再进入王朝前期的比较繁荣发展时期,这样形成了中国古代经济一次又一次的震荡。
③维护小农经济的政策。
我们主要是从一些土地制度和从重农抑商的方面来谈对小农经济的维护。
2.农业生产的发展进步
①作物的培育和分布。
我们的教材上讲作物的培育和分布只是涉及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时期水稻和谷子的培植,没有涉及到小麦的传入,另外,小麦是传入还是中国自己培植的,学术界意见也不一致。
之后出现了几次古代历史上作物传入的高潮:
张骞通西域以后西域作物的传入;新航路开辟以后美洲作物的传入。
因此农业作物的传入也就是水稻和谷子两大作物。
②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
青铜器作为生产工具,基本上没有太大影响,更多的是礼器,因为价格太昂贵,农民用不起。
③犁耕技术的进步。
铁犁牛耕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最基本的方式,铁犁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开始出现,发展过程是漫长的。
两汉时期犁耕技术有进步,唐朝以曲辕犁的发明为标准,中国的犁耕技术基本上完善了。
④水利和灌溉工具。
中国水利事业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大禹治水开始,有明确记载的水利事业就出现了。
春秋战国时期修了一些著名的水利工程,特别是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这个水利工程泽被几千年,影响很大。
战国到秦汉时期,关东地区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关东地区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对于关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再往后的水利工程,在教材必修二就没有叙述了。
再往后就是在选修教材中“王安石变法”有所涉及。
灌溉工具我们关注翻车,翻车和曲辕犁是中国古代农业最高水平的代表。
虽然筒车比翻车更先进,但是它的实用性不如翻车,因为筒车的使用得有一条非常合适的河流,但是翻车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用,所以说它是最重要最普遍的灌溉工具。
⑤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跟其他地方不同,比如说与西方相比,我们农业的精耕细作是一大特点,而西方国家的农业生产从中世纪直到近代早期,都是相当粗放的,很多地方由于地广人稀,自然环境好,长期实行休耕制、轮作制。
精耕细作的特点:
第一,犁耕土地:
代田法;第二,施肥;第三,水利灌溉;第四,一年多熟。
3.江南地区的开发。
魏晋南北朝时期、六朝时期江南的开发;南宋靖康之变之后的南渡。
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1.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
中国最早手工业是以官营手工业为主的,但是这一问题也应该有程度上的说明,官营手工业为主,并不是说大量的手工业品都是由官府生产的,在中国古代,产量最大的手工业品是布匹,而布匹是在家庭中生产的,因此说官营手工业占主要地位,并不是说总的数量,而是经营性生产在早期以官府为主。
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在教材中有叙述,它不是一种商品生产,有强大的政治权力做背景,所以可以有资金、上等的原料、高超的工匠。
它的产品是为上层,皇室和贵族服务的。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作为文物的古代手工业品,大多数是官营手工业作坊的生产,它生产出的东西相当精致。
民间手工业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经营性的手工业;二是家庭性的手工业。
经营性的是商品生产;家庭性的手工业以生产布料为主,它的用途有三个方面:
自家做衣料,交纳国家的赋税,剩余出售。
到了明朝以后,一些民间手工业逐渐超越官府手工业,这也是中国古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2.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如果不存在商业活动,就谈不上资本主义萌芽,所以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手工业领域中,但是必须是一种商品生产,必须是和市场相连接的。
否则就根本谈不上资本主义萌芽,根本谈不上资本,根本谈不上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3.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①金属冶炼业
金属冶炼业部门分两个阶段,在春秋战国之前属于青铜文明时期,这个时候是以青铜铸造业为代表的;春秋战国之后,中国的金属冶炼业以冶铁业为主。
②纺织业
早期的纺织业基本上是丝织品和麻织品,丝织品大部分是由官营作坊制作,而麻布产生于民间的家庭生产。
到了元朝以后,棉纺织业逐渐发展起来,又呈现出新的阶段来。
所以说纺织业主要是早期的丝麻纺织和后期的丝和棉。
③制瓷业
制瓷业兴起比较晚,从东汉兴起以后,中国的制瓷技术不断提高,不同的教材在不同的时期对于制瓷业的发展有些强调,我们就根据各自使用教材的内容来进行思考和备课就可以了。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
1.先秦和秦汉商业
①夏商西周的商业
夏商西周时期,国家对商业是持鼓励态度的,有两个原因:
商业规模小,对于其他的生产门类的冲击很小;商业是被官府控制,为官府服务。
②春秋战国的商业和重农抑商政策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规模扩大,出现了商业和农业争夺劳动力的情况,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也就形成了。
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问题:
毫无疑问,古代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正面作用不大,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中国古代早期,重农抑商政策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也可以与世界历史做一个比较,在世界历史上,真正以商品经济立国的国家非常少,主要是在西方地区,比如说古代雅典就是一个商品经济为主的国家,但是它的代价是粮食自给率仅有25%,75%的粮食需要从外边购买进来,雅典是一个小城邦,地域面积小,人口数量少,粮食需求总量也不大,因此雅典可以买粮食,周围像雅典一样发展水平的城邦不少,如果换个角度来看中国的话,中国也以商品经济立国,要从国外买粮食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周边地区比我们落后很多,农业根本不可能为庞大的中原人口提供保障。
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为了保证粮食供应,重农抑商是不可避免的。
商业人口一增加,就可能出现粮食短缺,社会动荡,王朝统治崩溃的情况。
因此,重农抑商政策在早期有其必然性,特别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每一个农民生产粮食养活不了除自己以外更多的人的时侯,重农抑商政策是一个没有选择的政策。
③秦汉商业和重农抑商政策
教材上对秦汉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讲得比较具体。
政策如何具体实行?
比如说,对商人征收重税,重要商品国家专卖,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自己生产不出来的东西就是盐和铁,盐和铁在当时有很大的利润,于是国家实行专卖。
专卖政策对于商业的发展破坏是很大的,从古人的记载来看,官营的手工业品价格高质量低。
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是不可避免的,但政府对商业的人为破坏,比如专卖、重税,则是不应该的,这是纯粹可以否定的一个方面。
2.隋唐以后商业的发展
①隋唐时期商业的发展。
隋唐商业书上讲得非常简略,比如大运河的开凿,对于商业的发展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但总体来讲,隋唐商业发展的水平还是比较低的,有明确的时空限制。
②两宋时期商业的发展
有突出变化,其中城市的商业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③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和抑商政策的延续
明清时期除了商业发展,还有抑商政策的延续。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已经极大增加了,中国的农业已经容纳不下这么多人口了,重农抑商政策确实已经没有必要了,与中国古代前期重农抑商政策有其不可避免性不一样,此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实际上是与专制统治者思想僵化、观念滞后有关系。
因此不同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应该予以不同评价。
明清时期如果在工商业方面放得更开,首先不会存在和农村争劳动力的问题,因为大量劳动力已经没地可种了,工商业可以为中国经济开辟出新的天地来,但是当时的统治者认识不到这一点。
从历史主义来看,这样是正常的。
3.对外贸易
①对外贸易的发展
我们教材上以张骞通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作为对外贸易大规模发展的起点,之前不能说没有对外贸易,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尤其是海上和陆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通,海上丝绸之路需要强调,陆上丝绸之路确实声名远播,但是默默无闻承担海上商品交往的是海上丝绸之路,所以我们从经济史角度来讲的话,得强调海上丝绸之路。
如果从政治文化角度,需要强调陆上丝绸之路。
②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明清时期逐渐形成,闭关锁国政策的弊端不言而喻。
其原因是什么?
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明清为什么会实行闭关锁国?
以往的朝代为什么不搞闭关锁国,自然经济为闭关锁国政策提供了可能性,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而为何明清时期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其实和中国的海上威胁有关,中国古代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威胁主要来自北方,西部,没有来自海洋的威胁,来自海洋的威胁是从明朝开始的,明朝时期,先是倭寇,后来随着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者也到来了。
到了明清之际,沿海的反清势力兴起。
明清时期与以往历史不同的是面临海上威胁。
面对海上威胁,专制统治者认为闭关之后对国计民生影响不大,所以采取闭关这一政策。
第二部分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一、列强的经济侵略和传统经济结构的破坏
1.两次鸦片战争
①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
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地主经济下的土地兼并。
②战前的中外贸易和鸦片走私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高额的顺差,西方国家不得不通过贩卖毒品来挽回贸易中逆差的局面。
③《南京条约》及其影响
南京条约的签订,其作用是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当时不愿意与西方进行受西方控制的商业活动。
但是在西方列强赢得了战争之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并把此强加给中国。
《南京条约》协定关税、五口通商这些条款签订之后外国商品的进入也就无法阻挡了,随着外国商品的进入,中国的传统经济自然就逐渐遭到破坏。
④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强化了“中国传统经济的破坏”这一过程。
2.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破坏
在鸦片战争以后,一般的农民家庭的男耕女织还在延续,但是许多家庭的棉花是需要购买的,农民发现这样的情况:
购买外国人制成的洋纱比购买中国的土棉要便宜。
于是许多农民不买土棉而买洋纱,这是一个冲击。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男耕女织还得延续,所以其破坏程度有限。
更大的冲击是,外国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产品,如生丝、茶叶等,这才是真正破坏男耕女织结构的方式。
农民发现继续种粮食、继续男耕女织不赚钱,而如果改种桑树、养蚕、种茶叶,种外国人所需要的农产品,钱赚得更多,如果农民不再生产粮食而生产外国市场所需的农产品的时候,就不是自给自足了。
3.《马关条约》及其影响
《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大门进一步被打开,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同时开始对中国实行资本输出,传统经济结构被破坏得更严重。
总之在晚清时期,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受各种方面原因的影响:
商品倾销、原料收购,在这些影响之下被缓慢地破坏,但是破坏过程比较漫长,一直到建国之前,中国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相当大的位置。
比较偏远的农村地区和市场的联系是非常有限的。
二、近代中国工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1.洋务运动和近代工业的兴起
①洋务运动的兴起及其实质
②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
在洋务派的努力之下,中国第一批的近代工业建立起来了,尽管它问题很多,尽管最后的结果不是很理想,但是毕竟在中国造就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2.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我们将民间的资本主义经济称为民族资本主义。
3.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发展
甲午战争之后,清朝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大量的民族工业兴办起来。
4.清末新政
政府鼓励民间兴办民族工业。
5.民国初年工业的发展
①民初工业发展的原因
这时期兴办工业的自觉性更突出。
辛亥革命的影响;民间抵制外货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国家无暇东顾的影响。
由于以上三个因素促成了民国初年民族工业比较快的发展,但是这个发展还是有问题的。
②民初工业发展的特点
轻工业发展为主,重工业发展薄弱。
工业基础差,政治上没有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控制。
真正要实现中国独立自主的工业发展还是不可能的,因此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就结束了。
6.日本侵略对中国工业的破坏
在日本侵略之前的30年代,中国工业得到了一次快速发展的机会,但是随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这次较快的发展也告结束。
三、现代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上)
1.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
建国之后的经济之所以会迅速恢复的原因:
战乱结束了,和平的环境有助于经济发展;人民政府正确的政策;帝国主义势力被从中国清除。
这些对中国经济的恢复起了很大作用,这个时候经济恢复事实上还有一些方针政策实施的原因。
2.“一五计划”时期的经济发展
①总路线和“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期间,我们的建设仍然强调以重工业为中心,与斯大林模式相比,为何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对,而我们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评价必须是正面评价,而两者之间的不同在于我们当时的经济基础、工业发展基础非常薄弱,不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就不能发展;另外,国际形势严峻,我们需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强国防。
②工业化建设的成就
③社会主义改造
3.经济冒进的不利影响
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②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
4.“文革”对经济的破坏
四、现代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下)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经济体制改革
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两条基本内容:
一条是包产到户,一条是取消人民公社制度。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92年之前,强调企业的自主权,减少行政干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对外开放
①建立经济特区
②沿海地区的开放
③浦东开发开放
④对外开放的格局
在这里主要是把握对外开放的格局,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地区,一步一步地扩大,最后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模式。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邓小平“南方谈话”
②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部分 近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我把世界经济发展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4—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工业化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是19世纪,以18世纪后期的开始的工业革命为代表,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经济在工业化之后经历了一次重大的震荡和转型——1929-1933经济危机,进入国家干预经济时期;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上半期还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主要表现为斯大林模式,虽然存在着许多值得商榷的问题,但却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有着发展前途和生命力;第四阶段是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经济,主要表现为两个特征,一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转型在二战以后继续深化、发展,二是全球性经济体系的确立。
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区分还可以从下面两条线来看:
一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组织形式和经济模式的变化,从早期的工场手工业到使用大机器生产的工厂,再到垄断组织的形成,从自由主义到国家干预经济;二是全球经济的发展,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二战之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发展、全球化的确立。
一、14—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
对西方国家而言,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离不开对殖民地的掠夺,没有对殖民地的掠夺就没有之后的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资本原始积累的概念表现在两个方面:
在西方国家内部,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造就了大批无产阶级,比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获取市场、资金、原料,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条件。
1.新航路开辟及其影响
①经济上的动因
②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价格革命对西方国家的内部经济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物价上涨的过程中,工商业者的力量发展起来,而封建势力受到了沉重打击;商业革命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市场,西方的殖民者获得了原料、资金和商品市场。
2.西欧国家的殖民活动:
与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是同时进行的。
①西班牙和葡萄牙:
控制商路,在美洲地区开采、掠夺贵重金属。
②荷兰:
商业性较强,通过东印度公司和控制商路,加之以武力掠夺。
③英国和法国:
英国是殖民国家后起之秀,但后来居上。
3.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与影响
①早期殖民活动的特点
②奴隶贸易
③早期殖民活动的影响
4.英国经济的发展:
通过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获取经济发展的诸方面条件。
二、19世纪的工业化进程
1.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化初期)
①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
获取市场、资金的主要渠道是海外殖民掠夺。
西方学者认为工业革命之前,中国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手工业发展程度要高于西欧,但是中国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究其原因是中国没有海外殖民地,工业发展很难迈向工业化。
②生产技术的革命和生产组织形式革命:
生产技术的革命是发明机器,生产组织形式革命指的是工厂制度的出现。
③世界市场的形成:
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全球所有的重要地区都被席卷进资本主义经济圈里。
1840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同时发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这说明英国有能力开拓海外市场,中国、奥斯曼帝国、日本都被囊括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范畴。
炮舰和廉价商品是世界市场的形成的两个手段,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是开拓世界市场的目的。
2.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化进展)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一是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对工业生产的影响,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二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的一枝独秀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百花齐放,美、德等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在技术的发明和革新上齐头并进。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
电力、石油、内燃机、化学、钢铁、通讯技术等。
③垄断组织的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含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力量)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以及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三部分。
①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三、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经济
1.社会主义经济的兴起
①战时共产主义:
目的是集中力量战胜敌人,更主要的目的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作为一个经济体系来说,战时共产主义是失败的。
②新经济政策
③斯大林模式:
主要表现为计划经济,对经济的行政干预,忽视市场,片面发展重工业等。
从长远来看,斯大林模式的问题是很严重的,但不能因此否定社会主义。
2.从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
①危机爆发的原因
②1929-33年经济危机
③罗斯福新政:
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模式,资本主义经济由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转向国家干预。
④新政的影响
四、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经济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经济,如何协调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①新的经济体系形成的背景:
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强大;
②金融体系和贸易体系的建立:
吸收战前经济危机的教训,协调国际经济行动,创造稳定发展的环境;
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
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特点——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的经济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兴盛和调整:
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战以后到1973年(或70年代初),资本主义兴盛时期,国家大力干预经济,保障了西方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这20年里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财富比之前300年里创造的财富总和还要多。
国家干预一方面避免了经济危机,另一方面保障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但国家干预也有无可避免的后果。
第二阶段是从1973年到80年代初,1973年经济危机总爆发,之后又陷入长期的滞胀阶段。
第三阶段是80年代之后,国家缩减了干预的规模和力度,进行适度干预,市场调节的作用更为突出。
②福利经济制度:
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之一。
国家主要采取财政金融杠杆、一定程度的经济计划、一定程度的国有化和福利制度等干预手段。
福利经济制度保障了贫困人群的生活,稳定了社会秩序,但造成了国家沉重的财政负担,也造成了一部分的不思进取。
3.苏联的经济改革与失败——自成一体。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都强调自主权,消除计划经济过于僵化的后果,但计划经济体制没有破除,改革也没能成功。
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①世界经济的区域化
②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形成原因:
交通通讯手段和信息技术手段的完备;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作用;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的确立。
影响:
推动、促进了全球经济的繁荣发展;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第三世界国家是机遇也是挑战,但机遇难以把握,挑战难以应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经济史 模块 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