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肉牛牦牛产业技术发展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
- 文档编号:14451502
- 上传时间:2022-10-22
- 格式:DOC
- 页数:9
- 大小:45.50KB
2015年度肉牛牦牛产业技术发展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
《2015年度肉牛牦牛产业技术发展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度肉牛牦牛产业技术发展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国、巴西、欧盟(27国)、中国、阿根廷、俄罗斯、印度、墨西哥、巴基斯坦和日本。
3、国际牛肉贸易量
2015年全球牛肉总贸易量为1716.0万吨,其中,出口960.1万吨,进口755.9万吨。
与2014年相比,牛肉总贸易量减少了73.0万吨,出口量减少了38.9万吨,进口量减少了34.1万吨。
二、国内牛肉生产与贸易概况
1、国内牛肉生产力水平与产量
2015年全国肉牛屠宰量约为2100万头,胴体总产量约为545万吨,牛肉产量约为460万吨。
杂交牛胴体重平均为305.7kg/头,中大体型本地黄牛胴体重平均263.0kg/头,南方本地小黄牛胴体重平均174.2kg,全国平均胴体重246.5kg/头。
2015年牦牛屠宰量约300万头,牦牛胴体重平均为123.0kg/头,胴体产量约为40万吨,牛肉产量接近30万吨(根据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测算)。
2、国内牛肉贸易量
2015年牛肉进出口总贸易量(不含牛下水等产品)约47.9万吨,比2014年增加了17.5万吨,牛肉进出口总贸易额为23.65亿美元。
2015年牛肉净进口量47.4万吨,是2014年29.7万吨的1.6倍。
全国共有25个省(市)自治区进口牛肉,1月至11月份共有13个省(市)区进口牛肉量超过1000吨,它们分别是天津142593.3吨、上海83684.0吨、辽宁38952.5吨、北京33641.7吨、江苏31278.8吨、山东25186.9吨、广东23710.0吨、福建16309.0吨、浙江5435.2吨、黑龙江3221.2吨、安徽1635.7吨、河北1599.8吨、重庆1015.5吨。
2015年共有6个省(市)区出口牛肉,其中,1月至11月份统计,有3个省(市)区的牛肉出口量超过100吨,它们是湖南3368吨、辽宁702.8吨和吉林199.7吨。
三、国际肉牛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1、遗传育种与繁殖领域
肉牛产业发达国家始终保持着肉牛育种的领先位置,且市场化肉牛育种体系始终支撑着产业需求。
2015年该领域取得明显进步的是肉牛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部分国家联合育种是一个发展趋势。
如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动物遗传育种部(AGBU)负责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的肉牛多品种遗传评估。
根据中国肉牛市场需求,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美多个国家对中国肉牛种业市场的推销力度进一步加大,北美和欧洲多国仍在极力推动向我国开放活牛出口市场。
胚胎生物技术作为优秀种公母牛扩繁手段仍在广泛应用,胚胎和冷冻精液等遗传物质交换仍然是全球肉牛良种基因传播和利用的主要手段。
2、饲料营养领域
不断完善构建饲料原料营养价值快速评定模型和大数据库,加强了对饲料组合效应的评定,优化建立了肉牛能量分配模型等预测模型。
肉牛产业发达国家更加重视肉牛饲养成本的控制和低成本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
瘤胃健康和环境减排仍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通过改变日粮配制和粗饲料的加工质量降低育肥期肉牛瘤胃酸中毒风险,研究不同日粮结构和瘤胃调控剂对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发酵模式的影响,重视微量营养素对母牛围产期和犊牛的营养,并研究通过氢营养途径和非氢营养途径减少甲烷排放的调控技术。
采用计算机智能化管理改进饲养管理制度,保护动物福利与减少肉牛的应激反应,充分发掘肉牛的遗传生长潜力。
通过上述技术集成,形成了围产期母牛、犊牛、青年牛和育肥牛等分阶段精细饲养管理技术,进一步提高肉牛生产水平,改善牛肉品质。
3、疾病控制领域
牛呼吸疾病综合征仍是肉牛最主要疫病,美国已上市了多价疫苗(针对4-5种病毒和1-2种细菌)用于该病预防,某些基因的多态性影响牛体对该病的易感性。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统计的重大疫情主要包括:
疯牛病、O型口蹄疫、南非1型(SAT1型)口蹄疫、南非2型(SAT2型)口蹄疫、蓝舌病4型、蓝舌病1型、炭疽、狂犬病和牛结节性皮肤病等。
兽医流行病学在牛病防控经济学评估、病原体传播轨迹追溯、疫病传播模型等方面的应用增多。
新型诊断技术研发仍以快速、高通量为特征。
同时,利用组学技术挖掘出一些新型免疫标识和诊断靶标,发现了溶血曼氏杆菌、嗜睡杆菌、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等病原体免疫原性蛋白。
以猩猩腺病毒为活载体构建了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重组疫苗。
4、加工与品质控制领域
将荧光光谱、近红外反射光谱应用于预测分级、脂肪酸组成以及黑切牛肉判别,利用双能量X线吸收法预测肉牛胴体瘦肉产量、脂肪含量以及分割肉产量。
牛肉品质控制中,通过脉冲电场处理,排酸温湿度控制、包装材料选择等方式改善热牛肉嫩度仍然是牛肉嫩度改善方面的研究重点。
低压电刺激有助于宰后肌肉成熟期间热休克蛋白浓度的提高。
通过乳酸、辛酸等抑制微生物繁殖,延长货架期。
使用抗菌剂干预无骨切块牛肉用以评估货架期及对感官特征的影响。
针叶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被认为是用来延缓牛肉馅饼颜色和脂质氧化的有效方法。
肉制品加工过程中脂肪酶和磷脂酶对于牛肉风味的形成受到了诸多学者关注。
5、设施与环境控制领域
在牛舍环境控制方面,国外主要研究了不同环境因素及饲养条件下对肉牛生产的影响,并对肉牛生产过程中有害物质和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评估。
在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方面,好氧堆肥和厌氧发酵依旧是处理与利用牛粪的主要技术手段。
一些现代化技术手段被用来评价堆肥的腐熟效果。
在厌氧发酵方面,美国有学者探究了温度、流速、PH值、不同底物浓度等因素对厌氧发酵生产沼气的影响,以及不同厌氧反应形式对底物结构转变的影响。
突尼斯的专家学者对厌氧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动态变化做了相关研究。
6、产业经济领域
2015年度国际牛肉供给方面的产业经济研究主要集中于肉牛饲养与牛肉生产方面的实证研究。
例如,评估饲料和肉牛改良方案对企业经济贡献的全面方法、传统和新型生产系统的经济分析、使用仿真建模和系统分析探索创新肉牛生产的现代化模式。
国际牛肉消费和进出口方面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关税调整对肉牛产业的影响、切割和热处理对牛肉消费观念的影响等。
还有一些研究侧重于肉牛产业发展的企业战略,基于系统生命周期评估肉牛生产部门环境与经济的影响也逐渐成为各国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四、国内肉牛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2015年顺利完成了我国肉牛业主导品种及主要杂交群体分布及存栏量调查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该调查首次摸清了我国肉牛主导品种和主要杂交群体的数量和遗传背景,是建国以来我国首次进行的系统深入并与生产紧密结合的调研工作,为主产区肉牛生产、牛群改良提供了翔实科学的数据资料,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实施方案》得到进一步推进,筛选出了11家肉牛核心育种场。
国家肉牛遗传评估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并已投入使用,完成了肉牛育种数据传输网络建设,扩大充实了肉牛育种数据库。
肉牛全基因组选择的参考群体屠宰测定数量进一步扩大。
国内持续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大批进口母牛及胚胎。
国内联合育种趋势明显,首次成立了由全国15家种公牛站组成的肉牛后裔测定联盟,联盟已经注册并开始工作,制定了2016年肉牛后裔测定计划和方案,这将有力促进我国肉牛种公牛选择的准确度并逐步与国际接轨。
加强了对区域性非粮饲料资源营养价值和风险危害因子的评定,注重基础大数据的挖掘积累。
重视地方牛种、外血杂交牛、淘汰乳用牛育肥的营养需要差异,发掘地方牛种的生长潜力和生产优质牛肉潜力,研发形成了肉牛差异化育肥的产业化技术。
注重低成本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和粗饲料间的营养组合增效研发工作,注重母牛的营养和高附加值犊牛的培育和研发。
研发母牛适度限饲技术和低成本饲养技术,推动肉牛专用商品饲料的推广和全混合日粮(TMR)饲喂制度的建立,促进肉牛饲养标准化建设。
重视肉牛养殖与环境保护,通过优化日粮配制和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以降低氮、磷以及甲烷等排放。
在牧区重点对牦牛放牧和舍饲采食行为学差异进行了研究,重视营养调控对牦牛消化道发育和肉质改善的研究,以及对牦牛僵牛后期补偿生长影响的研究,促进了放牧牦牛冷、暖季有效补饲技术和半农半牧区牦牛舍饲错峰出栏生产模式的推广。
农业部统计的牛重大疫情有口蹄疫(A型)和布鲁氏菌病。
牛呼吸疾病综合症(BRDC)仍是肉牛流行最严重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牛支原体肺炎,其次为关节炎。
放牧牛梨形虫病常发。
随着母牛规模化养殖的增多,犊牛腹泻病危害将加大。
牛血清中发现人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俗称蜱咬病)抗体。
发布了3个疾病(动物炭疽、片形吸虫病和动物衣原体病)诊断技术行业标准,修订了2个疫苗(Ⅱ号炭疽芽孢疫苗和布氏菌病活疫苗A19株)国家标准。
在新技术和产品研发上,与牛病相关的防控产品有26个在本年度获新兽药注册证书。
治疗牛呼吸道疾病纯中药制剂“菌毒清”申报了新兽药证书,并已通过国家兽药评审委员会评审和新药复核。
完成了牛结核IFN-g检测试剂盒《新兽药注册资料申报补充资料》的上报,牛支原体弱毒疫苗申报了新兽药注册临床试验。
同时,牛种布鲁氏菌分子标记疫苗株等多种牛用疫苗和牛病检测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研究提出商业化本地黄牛胴体分割技术规程。
对不同类型牛肉分级分割差异化评价分析,实现了牛肉的精细分割增值技术,肉牛牦牛胴体品质特征与脂肪沉积预测模型与判定技术,涮烤牛肉热剔骨生产加工技术研究。
研究了肌内结缔组织中成熟交联和蛋白多糖与结缔组织的内在关系。
阐明了组织蛋白酶在牛肉宰后成熟嫩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研制出天然嫩化剂,开发了嫩化牛肉制品,通过酸、碱、高压等一系列物理、化学方法改善牛肉嫩度的研究仍在进行。
新型剔骨吊挂排酸技术替代传统胴体吊挂排酸可在保持传统工艺诸多优点的同时降低能耗并提升肉品质。
添加琥珀酸盐可降低牛肉贮藏过程中脂质氧化程度、维持线粒体正常的呼吸作用,保护牛肉色泽稳定性。
研发嫩化调理牦牛排及货架期预测。
异地育肥牦牛胴体与分割肉质量测定与菜肴开发,研发形成了酱卤、肉糜牦牛肉菜肴生产技术。
开发了一种含氧气量较低的气调包装技术,保证了肉色并延长了冷却牛肉货架期。
发现两段式冷却方式能够有效改善牛肉色泽。
在牛舍环境控制方面,主要针对极端天气条件下不同地区的肉牛舍内环境控制与调节开展了研究。
现有研究发现南方地区夏季高温高湿气候对肉牛的生理指标和牛肉品质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合理的降温系统如上置冷风管通风模式、喷雾通风系统在牛舍中的应用能有效缓解肉牛的热应激,提高肉牛生产性能和投入产出比。
环境自动控制系统在肉牛舍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保证牛舍保温性能的同时能有效降低舍内湿度和污染物浓度。
在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方面,对粪便清除与利用的相关工艺及设施设备等均有所研究。
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也被引入到该领域,例如,利用光谱学技术分析堆肥过程中有机物质的特性,元素分析和高效液相联合检测有机物质的动态变化规律等。
2015年国内肉牛产业经济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牛肉生产与产业发展、牛肉市场、进出口贸易、扶持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在牛肉生产与产业发展方面,主要针对全国、不同省(市)区以及不同市(县)的资源禀赋,研究分析了肉牛产业发展模式、适宜的养殖规模与养殖技术;
牛肉市场方面的研究主要对牛肉价格变化的原因、趋势判断以及牛肉供求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不同地区消费者牛肉购买意愿和行为研究也在逐渐深入;
牛肉贸易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分析了自由贸易区建设对进口牛肉量以及国内肉牛产业的影响;
在扶持政策方面,从全国和地区的角度分析相关政策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该领域研究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年度 肉牛 牦牛 产业 技术发展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