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水文专业.docx
- 文档编号:14450691
- 上传时间:2023-04-23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6.07KB
川大水文专业.docx
《川大水文专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大水文专业.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川大水文专业
1前言
1.1学校概况
四川大学是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组建而成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至今已有110多年的办学历史。
学校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市区,设望江、华西和江安校区,占地705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300余万平方米。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和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
四川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
学校设30个学科型学院以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和锦城、锦江两个独立学院。
学科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等11个门类,有37个国家重点学科,66个部省级重点学科,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8个博士点,345个硕士点,9个专业学位点,121个本科专业,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课程教学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4万余人,硕博士研究生2.1万余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1042人。
此外,学校还设有成人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培养成人和网络高等教育学生。
学校现有教职工11000余人,其中教授(级)1323人,副教授(级)2345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特聘院士24人,杰出教授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科评议组成员17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3人和讲座教授5人。
四川大学是国家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网上合作中心1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5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8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3个,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国家级临床研究基地3个,医疗技术精湛的附属医院4所。
学校在文学、史学、宗教学、数学、材料、能源、化工、轻纺、生物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方面都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学校是全国高校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全国10个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大学之一,学校科技园是国家最早批准的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之一。
2006年到校科研总经费已达到7.5亿元,每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百余项,居全国高校第9位。
2002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三大奖1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国家发明二等奖3项);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213项。
四川大学与42个国家与地区的150余所海外知名大学、教育机构和基金会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相继联合组建了“中美大学战略规划研究所”、“九寨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中德能源研究中心”、“中国西部反贫困国际合作中心”等国际高水平科研合作平台;学校是我国与美国加州大学“10+10”联盟的10所高校之一,与美国华盛顿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实现了“2+2”,“3+1”、“2+1+1”等方式的联合办学,学校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1.2办学指导思想
高兴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实施党中央的“科技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
学校围绕创建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新理念,探索建立“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教学管理运行新机制,提出了造就“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新目标,形成了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为重点,其他办学形式为补充”的办学新格局。
1.3专业介绍
1.3.1专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系孕育于1944年建立的理工学院土木水利系,1952年土木水利系设立了水文测验专修科。
1952年至1953年院校调整,由重庆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川北大学、川南工专、乡建学院和西康技专等院校的水利学科与四川大学工学院土木水利系合并,建立了成都工学院水利工程系。
在连续招收三届水文测验专科后,1956年由学校研究并报中央高等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陆地水文专业本科生,正式建立了陆地水文专业。
1961年,四川省与学校合办函授教育,水利系负责承办河川、水文两个专业函授班。
1966年6月至1972年夏,由于“文革”影响,全校被迫停课,停止招生。
1972~1976年学校每年招收一个水文班(陆地水文专业),学制3年。
1977年高考招生全面恢复,至1984年每年招收一个水文班。
1979年,陆地水文专业改为水文学及水资源利用专业。
1984年增设了水资源规划与利用本科专业。
同年,以本专业为基础的工程水文及水资源学科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二批硕士点专业;1990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查批准为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博士点;1993年获准为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动站的博士后研究学科。
1998年根据教育部调整后的本科专业目录,原水文及水资源专业更名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于2004年被四川省批准为重点学科,并设立水文水资源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2007年教育部批准为重点(培育)学科建设。
自本专业创立以来,共培养本科生2100人,硕士研究生约200余人,博士研究生约50人,博士后研究人员7人。
目前本专业拥有四川省水文学及水资源重点实验室、水文及水资源工程教研室、四川大学“523”实验室建设项目的水土资源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下设水信息研究室、水资源研究室、水环境保护研究室、水电经济研究室和生态浪漫主义与工程水保研究室;水土资源实验室由水文信息自动采集与处理、水情自动测报、防汛会商和工程测量四个教学实验室组成。
办公及实验用房面积400多平米,仪器设备总资产达600多万元。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职教师3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教授17人,副教授8人,讲师8人。
86%的教师具有硕士学历,64%具有博士学历。
本专业在校本科生323人,硕士生64人,博士生16人。
近三年来,本专业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0余项(其中完成各种科学基金、攻关项目30余项),经费达2500余万元。
近5年在各类中外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论著10部,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7项,获准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五部,2007年获准为“四川大学特色专业”。
本专业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特别是西部水资源开发及保护建设的人才培养与学科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3.2专业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川大学是一所覆盖11个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工科是一个重要门类。
水利工程在全校20多个一级工科专业中位于前列,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水利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二级学科。
作为传统专业,学校和水利水电学院都非常重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发展,在2001年学校实施的首批“523”重点实验建设项目中,拔款100余万建设了本科“水土资源实验室”,在一期、二期“211”建设中也均投入了相当资金进行了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
随着西南地区水电资源大开发,本专业作为四川省水文学及水资源重点学科,拥有四川省和国家多名水资源开发、水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在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区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彰显了四川大学的办学实力。
1.3.3专业办学特色
在新的世纪,如何运用高新科技知识和工程手段解决好与我国农业、能源、环境、水资源和减灾防灾等国民经济诸多领域息息相关的水问题,是一个战略性问题。
水利工程学科既为基础学科,又为应用性学科,其涉及领域极其广泛,是世界各国长期关注的焦点,其主要任务为兴水利除水害,是资源规划与工程措施的有机结合,是资源、工程、环境、灾害、人文、管理及高科技的交叉与融合,其正沿着微观和宏观这两个相反的路径研究水资源与工程的本原问题与复杂的综合性技术问题。
历经50余年的教育教学探索、改革和发展,在本科教育方面积累了大量有益的办学经验,并逐步形成了“面向西南,服务工程”的办学特色。
(1)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学科发展为龙头,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促进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发展。
(2)注重本学科领域基础理论和技术,加强与相关专业的交叉融汇,拓宽专业领域,体现综合性院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3)瞄准国内外水文及水资源研究前沿,依托西南水利水电基地,重视工程意识与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性与工程训练教学,体现在开发利用西南地区丰富水资源中对人才培养的特色。
(4)充分利用我院的总体优势,通过吸收和借鉴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改造和充实本科专业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适应水利水电高新科技的发展趋势。
2专业建设与水平
2.1专业目标
2.1.1专业设置
西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地区,其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44%左右,可开发水能资源占全国70%。
四川大学地处西南,开办水文及水资源工程专业既是地理区位的要求,也是我校水利水电工程学科建设的需要。
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南水利水电事业得到空前发展,亟待大量的水文与水资源人才,本专业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及在国内较高声望,奠定了我校开办水文及水资源专业的坚实基础。
2.1.2培养目标及要求
培养目标:
全面系统地掌握水文水资源水环境领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扎实的数理力学基础、专业知识及外语、计算机、人文、管理等综合能力,适应我国未来水利水电建设需要,能利用高新科技和工程手段解决我国水问题的强基础、宽口径、富创新精神与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水文水资源人才。
达到我校确立的"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信息的采集及处理、水旱灾害防治、水环境保护、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运行与管理等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工程制图、分析运算、实验、测试等方面基本训练,具有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时应获得以下同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工程力学、水力学、气象及自然地理学等方面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
(2)掌握水文预报、水文分析与计算、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水资源评价、规划与管理及水环境监测预报的技术与设计方法;
(3)具有从事工程规划、勘测、设计和管理的基本能力;
(4)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的专业综合素质;
(5)熟悉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水文学、水资源学及水环境科学的前沿和发展动态;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8)具有健全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2质量评价
2.2.l内部评价
本专业学生进校基础相对较差,有的学生入学成绩还是全校最差,毕业时学业成绩都能达到或超过全校平均水平。
(1)据统计,近三年来,本专业生毕业率为92.5%、100%及98.9%;获学士学位率为96%、97%及98%;英语四级通过率为63%、54%及63%;2002~2004级有57人通过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15人通过全国计算机三级考试。
被录取研究生人数占毕业生比例为21.1%、28.5%及26.9%;毕业生体育合格率为100%。
(2)本专业新生入学成绩无论从总分还是英语单科,均处全校录取平均线以下,但经过师生4年的共同努力,毕业时多项综合成绩均达到学校平均成绩以上。
(3)近四年本专业学生中有24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学金,有48人次获得学校一、二、三等综合奖学金,有28人次获校优秀学生干部、15人次获校优秀学生、7人获校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还有约50人次获其它奖学金。
根据近四年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委员会专家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师授课的抽查记录表明,平均优秀率为XXXX%,良好率为XXXX%(共听XXXX人次);院系负责人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师授课的抽查记录表明,平均优秀率为XXXX%;良好率为XXXX%(共听XXXX人次)。
2.2.2社会评价
自1956年开始招收陆地水文专业本科生以来,本专业累计培养的本科生己达46届,共约2100余名,分布在全国各地。
大部分毕业生在水利、电力和环保部门工作包括水文局、水利厅(局)、水利水电(或电力)勘测设计院、水电开发公司、流域机构如黄委、长江委等单位工作,他们中涌现出许多如许唯临、梁栩、万育安、张永泽等优秀人物,大多数毕业很快成为所在单位的精英、骨干,为我国水利水电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6年借四川大学110周年校庆之机,对用人单位就本专业毕业生质量进行了大范围、集中调查。
历时半年,调查范围涉及十八个省区、直辖市、自治区,五大流域机构,40家重点代表性水利水电单位。
调查活动按照“点面”结合的原则、以座谈、问卷调查、电话采访等多种形式展开,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工作能力、突出贡献等方面。
收回单位问卷调查四十余份,收回校友调查问卷100多份。
通过调查,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质量总体评价较高,93%用人单位评价本专业毕业生质量总体素质达到良好以上水平。
在实际工作能力、理论专业知识、敬业精神、合作精神、道德修养、创新能力、组织能力方面都给予了高度肯定。
评价认为本专业毕业生思想品德优秀,工作认真刻苦,具有扎实的理论专业知识,自我学习能力比较强,对新观念、新方法接受比较快;工作中具备较强的钻研精神和业务创新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比较强;具备较好的团队精神和良好的合作与沟通能力,与同事们关系比较融洽,综合素质高;部分同志还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体现了本专业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突出的实际工作能力。
社会评价详细内容参见附件三。
2.3课程体系
2.3.1课程设置
根据四川大学办学理念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的基本原则,通过广泛征求用人单位对本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和对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制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由校级平台课程、类级平台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性环节等模块组成,如表2.1所示。
表2.1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情况表
教育内容
知识体系
必修学分
选修学分
总学分
校级平台课程
(共47学分)
人文社会科学类
33
3
36
计算机信息技术
2
2
4
体育、艺术类
6
1
7
类级平台课程
(共60学分)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
22
6
28
学科门类基础课
25
7
32
专业教育
专业课
27
25
52
实践教学环节
20
3
23
合计
135
47
182
(1)校级平台课程
主要课程有:
人文社会科学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华文化》等;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大学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等。
这些课程为培养本专业学生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以及较强的计算机能力提供了重要基础。
(2)类级平台课程
主要课程有: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的《大学数学微积分》、《大学数学线性代数》、《大学数学概率统计》、《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学科门类基础课主要有《现代水利制图》、《工程测量》、《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水力学》、《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等。
这些课程为培养本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和工程科学基础知识,为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及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的必修课程有《水文学原理》、《水文统计》、《气象学与气候学》、《水文测验》、《水文预报》、《水文分析与计算》、《水利和水能计算》、《水资源评价》、《水环境保护》;选修课程主要有《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水灾害防治》、《地下水水文学》、《水文流域模型及实时预报》、《环境水力学及水质模型》、《随机水文学》、《水土保持学》、《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
这些课程蕴涵了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水文预测预报、水旱灾害防治、水资源评价规划与管理、水环境评价保护、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中水文水利计算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本专业学生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专业选修课主要由反映专业研究前沿与特色的课程组成,学生可根据个人志趣和未来发展方向有选择性地学习。
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配合重点课程的理论教学,针对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设置了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等集中教学实践环节。
在学生即将毕业的第八学期,安排了专业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要求毕业设计做到一人一题,选题100%结合科研项目。
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已成为全国其他高校同类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参考。
完成的“成功构筑水利类本科三层面实践教学体系”获得四川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2.3.2实践环节
本专业的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习、毕业设计和学生课外科技实践。
(1)课程实验环节
本专业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开设的主要实验有:
物理实验、化学实验、水力学实验、河流动力学实验、水文测验实验、自然地理实验、水化学实验等,以增加学生对课程知识和原理的理解。
(2)课程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环节
本专业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安排的主要实习有:
认识实习、水文测验实习、气象实习、自然地理实习、毕业实习等。
这些实习增强了实际动手能力。
(3)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
本专业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安排的课程设计有:
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水文分析与计算课程设计、水利和水能计算课程设计、水资源评价课程设计。
课程的设计时间均为1周。
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末开始,第二学期六月中旬结束。
通过集中安排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水文、水资源和水环境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课外科技实践
课外科技实践包括“四川大学本科科研行动计划”、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课外科技竞赛和大学生暑期实践等。
本专业还设立多个大学生暑期实践基地,为本专业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和接近社会提供良好的舞台。
本专业已建有三峡水电工程及其附近实习基地、成都水文局毕业实习基地、紫坪埔水库水情测报实习基地、都江堰管理局水资源利用实习基地、夹江水文站认识实习基地、望江水文站水文测验课程实习基地、峨眉山自然地理实习基地、四川省气象局、防汛办、省水文局实习基地等。
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增强了学生感性知识和动手能力,提高了同学们的实习质量和效率。
多次的毕业生调查显示,本专业所安排的实习环节时间充裕,实习效果好,对毕业后学生适应科研生产实际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得到用人单位的称赞。
2.3.3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本专业历来重视毕业设计工作,制订了毕业设计报告撰写、答辩、争优答辩等管理办法,成立了毕业设计管理及指导小组、答辩委员会,对毕业设计主要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加以管理。
为科学规范毕业设计,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如《四川大学关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有关规定(修订)》、《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关于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有关规定》。
毕业设计选题:
毕业设计题目以所学知识为基础,涵盖本专业的所有研究方向,100%结合生产科研实际。
既有传统的“测、报、算”、水资源、水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又有一些反映本学科新方向新技术的内容,如人工神经网络、粗集理论、小波理论、数字水文模型等在水文水资源领域的应用,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区域生态健康评价、水资源优化配置等课题。
其中不少毕业设计的成果已经应用到生产实际工作之中,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独立工作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毕业设计内容:
毕业设计内容围绕选题展开,包括中文外文文献查询阅读、水文数据收集整理、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设计、计算机编程、计算结果分析、报告撰写和答辩的全过程。
毕业设计的相关材料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指导记录、指导教师评阅意见表、专家评阅意见表、答辩情况表、外文资料翻译等。
本专业长期以来还一直要求手工书写500个工程字。
总之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独立科研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还善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也十分注重对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毕业设计指导: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有校内专职教师,也有生产单位的专家。
要求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不超过8人。
学生每周都要填写毕业设计指导记录表,总结前阶段完成情况,列出下阶段的工作计划。
教师每周定期检查学生阶段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就有关疑难问题与学生交流、探讨,给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性意见。
除每周固定的见面时间外,指导教师在任何时间都确保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交流的方式接受学生的答疑。
如果指导教师是校外生产单位专家,校内还同时制定一名教师为第二指导教师,以便管理。
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本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一直位居学校前列,多人次获得校、院优秀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2007年本专业被评为“四川大学特色专业”。
2.4师资队伍
2.4.1师资数量与结构
目前本专业共有教职工26人,其中专任教师14人,兼任教师8名,实验技术人员(兼)4名,学生辅导员2名,教辅人员1名。
在本专业教师中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5人、教育部专业认证专家1人、国家环境保护部评估中心常聘专业2人、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1人。
除校内教师外,国内外还有8名知名专家、学者为本专业兼职教师(见附件二),不定期到学校为本专业学生授课、讲座,指导实践教学等。
本专业专任教师中博士生导师5名,教授7名,讲师6名,12人具有博士学位;有11位教师具有水文学及水资源学历;作为教学中坚的46-55岁教师5人,占42%;可见本专业整体结构合理,学历高,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
表2本专业师资结构统计表
年龄结构
职称结构
学历结构
年龄段
人数
百分比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博士
硕士
35岁以下
36~45岁
46~55岁
55岁以上
合计人数
合计百分比
2.4.2教师发展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目前本专业在编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结构日趋合理,发展态势良好。
本专业提倡和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到博士后流动站或工作站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各类业务培训及国内外访问、交流,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同时,重视吸收校外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博士、硕士和高水平的专家、教授来校任教。
(1)根据本专业的定位目标及发展规划,加大高层次人才的选留和引进。
近三年选留和引进教师4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
2008年还将引进2-3名水文学与水资源的博士教师。
人才选留与引进中既重视学科交叉也兼顾专业知识的扎实。
(2)鼓励青年教师在职到博士后流动站或工作站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近三年有2位青年博士教师去博士后流动和工作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还有2名青年教师正积极联系博士后流动站,准备进站。
(3)学院制定了人事管理办法,规定教师必须完成60%以上的基本教学工作量,每年对超教学工作量的教师给予超学时津贴,以提高从事本科教学的教师待遇和积极性,确保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
(4)制订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
本专业新教师上岗前必须接受培训,岗前培训率、合格率均为100%。
积极支持本专业教师参加在职培训、出国进修学习和国内外学术交流,近五年国内教师培训30余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约200人次。
(5)支持学术水平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文 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