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读书笔记2000字(共7篇)Word文件下载.doc
- 文档编号:14447364
- 上传时间:2022-10-22
- 格式:DOC
- 页数:27
- 大小:63.48KB
理想国读书笔记2000字(共7篇)Word文件下载.doc
《理想国读书笔记2000字(共7篇)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想国读书笔记2000字(共7篇)Word文件下载.doc(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德教育外,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理论。
20岁时,进行第一次筛选,考察其有无辩证法的天赋。
30岁时,根据第一次被挑选出的人的综合表现,做第二次筛选并进行考试。
被选出的人用五年的时间专心致志地学习辩证法,35岁时再放到实际工作中锻炼。
撇开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不谈,这本西方思想史上最富智慧与影响力的著作的教育理念,对于今天我们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性,真正将教育视为与经济、科技有同等地位的国家进步的重要生产力,有重大帮助。
对于哲学,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是真理的追求者和知识的拥有者,他们能够引领人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世界的存在本身。
他们不热爱权力,但是出于对城邦的责任,在统治者请求的条件下,他们可以出马为新城邦的建立出谋划策。
也只有他们才能按照善的理念本身在人间制造出善的复制品——正义的国家,简而言之,哲学家作为统治者,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这便是“哲学王”的政治主张。
对于法制,柏拉图认为,治国靠人治,法律的条款固然能限制国民的行动使其不向阴暗面发展,然而人类自身的贪欲是任何制度都难以根除的,故法律的作用是有限的,人类应该从人性善恶的本源入手,控制人自身的贪欲,致力于建立一个有节制的城邦。
然而,到了晚年,他在《法律篇》中指出——在世界上未能找到一个哲学王,看来对人的本性即贪婪、欲望与自私是没有办法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性的本质即贪婪可恶决定了法律的必要性;
众人的智慧优于一人的智慧;
众人之治优于一人之治。
从此奠定了西方的人性论基石。
因此西方认为刑罚的目的是矫治,不同于中国的改造,前者注重生理与自然,而后者注重社会与教化。
西方认为不能一人独大、一权独大,而私法的契约自由、意思自治,就是旨在防范国家队私权的侵犯,主张小政府大社会,主张罪刑法定、无罪推定。
《理想国》,作为正义的源头,学者与政治家的必备书,尽管它的评价史上毁誉参半,其历史地位始终不容动摇。
篇二:
一、全书基本框架
全书以柏拉图的恩师苏格拉底为主角,借苏格拉底同格劳孔、玻勒马霍斯等人的辩论的方式,实际上展示了柏拉图自己对一个理想国家的建构,以及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
全书共十卷。
第一卷到第四卷谈论何为正义。
苏老在与年轻人的辩论中采用“以大见小”的逻辑,从城邦的正义中寻找个人的正义。
第五卷到第七卷讨论哲学王的问题。
苏老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真正承担起治理国家的责任。
全书勾勒出这样一个理想国:
聪明的、理性的、具有自制能力的、爱好智慧的哲学家作为统治者,他们与灵魂里的“理性”部分相符合;
具有冒险精神的、勇敢而强壮的公民作为护卫者,他们与灵魂里的“勇气”部分相符合;
一般的劳动者如木匠、水管工、石匠、农夫、农场工人等等作为生产者,他们与灵魂的“欲望”部分相符合。
《理想国》是柏拉图最著名的代表作,是西方哲学家公认的“哲学大全”。
(一)正义
如上文所言,苏老在辩论中采用“以大见小”的逻辑方法,暂且不论这种逻辑是否合理,苏老认为讨论什么是一个人的正义是困难的,但是讨论一个城邦的正义却是相对容易的,于是苏老着手探讨城邦的正义。
在大体上理想国已经构建的前提下,苏老认为它一定是“善”的;
是“善”就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正义的。
苏老使用排除法,先在理想国中找到了前三种,那么剩下的就是正义了。
虽说有点牵强,但是苏老却得出了一个几乎完美的正义的定义:
每个人必须在国家中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的事。
苏老逐一驳斥了正义是欠债还钱、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不正义的人过得比正义的人快活得多等观点,反复强调正义者是快乐的、幸福的。
(二)哲学王
《理想国》的核心是正义,全书围绕正义问题展开。
高理念的认识,即对“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见”而已。
治国作为一门知识,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它,进而有资格执政。
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拯救城邦与人民,哲学王的贵族政制优越于荣誉政制(对应争强好胜,贪图荣誉的人)、寡头政制(对应爱财之人)、民主政制(对应民主分子)、僭主政制(祸害最大的政制),而且后面四种政体一种比一种坏。
因为在理想国中,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因此有些人借此批评柏拉图,认为其是独裁者的代言人。
其实他们根本没有理解哲学王的概念。
哲学王接受最严格的教育,依次为数学、几何学、立体几何、天文学、和音,最后是最重要的辩证法。
哲学王勇于追求智慧、正义和善,他们是最聪明、最高尚的人;
普通人如果没有接受这样的教育,就会让内心的欲望胜过自己的理性,这样的人治国是万万不可的。
(三)洞穴人假设
假定有一些囚徒从小被束缚在一个洞穴里,面朝着洞壁。
洞外有一堆火,在洞壁上映照出来往木偶的影子;
那些囚徒一定会以为这些影子就是客观的存在。
可是如果有一天,其中的一个囚徒被一种强制力量解开束缚朝洞口望去,他会惊讶地发现那些所谓的“实物”不过是外面木偶的影子。
当他极不情愿地被那一种神秘力量拽出洞穴时,他还会渐渐发现所谓的木偶这些实物也不过是太阳的影子。
到那时,他就不会在满足于洞穴里与其他囚徒“快乐”的生活;
他会返回洞穴试图解放其他的囚徒。
在柏拉图看来,这个世界分为可见世界(现象世界)和可知世界(理念世界),在这个寓言中,洞内世界就比喻现象世界,洞外世界就比喻理念世界。
洞壁上的影像、木偶、火光、太阳和太阳下的玩物分别喻指幻象、事物、善、至善和万有的理念。
这是一个宏大的哲学体系。
三、我的感想
柏拉图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其思想必然带有一个时代的局限性。
对于《理想国》中一些错误的观点,我们不可求全责备。
但是,柏拉图的许多深邃的洞见,不容否认。
柏拉图皓首穷经,苦心孤诣,留给后人以《理想国》这一人类智慧的成果。
后辈见仁见智,存乎其人,毁之誉之,各求其安。
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不同,柏拉图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我们暂且不谈谁对谁错,本来追求真理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柏拉图认为,世界有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之分。
可见世界的事物都是暂时的,只有可知世界的事物才是永恒的、客观存在的。
在可见世界里,太阳居于最高地位,太阳下的万物不过是太阳的影像;
同样,可知世界里,善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事物不过是善的影像。
在“日喻”中,柏拉图指出:
“太阳跟视觉与可见事物的关系,正好像可知世界里善本身与理智和可知事物的关系一样。
那么,洞穴人假设对今天的我们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最开始时都是那些被束缚在洞穴的囚徒,年复一年面对着洞壁,无法转头,天真地以为洞壁上的影子就是真实的存在。
直到有一天,某种强制性力量解开了我们的束缚,迫使我们转头,我们才发现这些“真实的存在”不过是虚幻的影像。
这种强制性力量,就是教育。
反观现代深受实用主义、实证主义影响的教育,远远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我们的教育还在教导学子求真求善吗?
还在教导学生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吗?
什么真理呀、至善呀,早已被那些“教育家”扔进了废纸篓,取而代之的是一大堆实用技术,不再关心灵魂的发展。
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第三种人,不配享有政治权力。
教育在柏拉图的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育本身具有一种强制性的力量。
习惯于洞穴生活的囚徒当然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安乐窝,只有强迫他出来。
我们的教育不能屈从于世俗的压力,不能把标准降到世俗的水平。
有些人始终对强迫反感,我认为强迫有正义的强迫也有非正义的强迫。
类似君主专制的强迫是非正义的强迫,教育对人们向善的强迫是正义的强迫。
我们今天的中国教育,真令人不胜悲哀。
表面上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有思想品德课,表面上我们始终强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30多年来我们一直没有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压倒一切,学校做的只是技能的灌输,而不是灵魂的引领。
至善、正义、真理,体现的是我们人类灵魂的高贵。
如果我们自甘堕落,那么与禽兽何异?
在理想国里,最重要的不是有一个哲学王,而是在这个哲学王的引领下每一个公民都自觉地求真求善。
难以忘记《理想国》的最后几句话,就让它们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善与恶。
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
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得到报酬的时候。
篇三:
这本书在大学的时候读过,读完之后这么久,能够记得的无非就是各司其职和哲人王这些东西了,不过据说这本书当中有许多微言大义,所以想来,还是翻出来好好精读一下,开个帖子,记录一下读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吧。
译者引言
读《译者引言》。
这篇文章我怀疑是两个人写得,主要是文风不同,在前半部分,主要使用现在通行的语言,阅读起来,就像是时人言论。
可是后面一部分,却很喜欢使用一些半白话半古文的写法了,比如说“见仁见智,存乎其人。
毁之誉之,各求所安。
”又比如说:
“柏拉图承先启后,学究天人,根深叶茂,山高水长,其人其学,成欤败欤?
”多是这种文字。
风格很不统一,不知道是不是两位译者的共同作品。
还有就是第四页将公元前339年苏格拉底被法庭判以死刑。
查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卒于公元前399年,所谓339应该是399之误。
商务印书馆也会犯这种错误啊。
通篇大义,在于介绍柏拉图一生学术发展的简单理路。
基本上就是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壮志雄心的幻灭时期”,这个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苏格拉底之死。
在这个阶段他对民主政体产生了极大的厌恶,想想现在居然还有这么多人奉之若神明,真是莫大滑稽。
第二个阶段是雅典学园阶段,在这个阶段,柏拉图重新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信念,并且写出《理想国》这样的巨著。
第一卷
第一段对话主要是苏格拉底和克法洛斯的对话。
探讨的主题是克法洛斯介绍作为一位长者对于衰老和死亡的看法。
克法洛斯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并非源自于年龄,也并非源自于贫困,而更重要的是源自于人的性格,有点像现在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了。
金钱对于人最大的好处是能够使人更加从容地去思考生活,平心静气地面对生活。
“用不着为亏欠了神的祭品和人的债务而心惊胆战。
”而这一段世俗智慧其实只是苏格拉底或者是柏拉图需要的楔子罢了。
苏格拉底话锋一转,从债务问题转向“欠债还债是不是就是正义”的讨论了。
第二段对话是苏格拉底和玻勒马霍斯的对话。
探讨的主题是正义。
玻勒马霍斯的观点一开始是“欠债还债就是正义”,经过苏格拉底的修正和概括之后,这个观点被明确成为了“正义就是给每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理想国 读书笔记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