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doc
- 文档编号:144228
- 上传时间:2022-10-04
- 格式:DOC
- 页数:129
- 大小:458KB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doc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doc(1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一、俄国十月革命
1、革命爆发原因和背景:
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②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③出现两政权并存:
工人士兵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④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反动统治。
⑤“七月事件”的发生。
七月流血事件:
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
2、革命的准备:
①列宁提出《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②1917年8月,制定武装起义方针
二、革命的经过
1、爆发:
1917年11月6日晚,彼得格勒起义(斯莫尔尼宫)
2、胜利:
1917年11月7日清晨,占领彼得格勒;晚上九点“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开炮
1917年11月8日凌晨,攻占冬宫
特征:
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3、政权: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人民委员会)
4、措施:
A、政治上:
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B、经济上:
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C、外交上:
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
5、迁都:
彼得格勒→莫斯科
6、巩固政权:
经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取得胜利
3年国内战争(1918-1920),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征集农民手中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对中小企业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
¤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积极作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消极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1920年底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
这说明制定这一政策的指导思想,即“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存在着重大失误,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年国内战争胜利的原因:
1、苏维埃政权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措施,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2、为打退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战争是正义的。
3、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4、苏俄军民的奋勇斗争。
★三、革命的意义
1、性质:
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影响(意义)A、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B、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C、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D、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E、开辟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F、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你如何理解毛泽东的这段话?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
俄国革命影响下,中国出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 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
这些原因都与十月革命爆发有关。
1、请比较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不同。
名称 时间 性质 革命任务 结果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出现两政权并存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 无产阶级革命 推翻临时政府统治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请比较十月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
名称 领导阶级 革命任务 革命途径 革命方向
十月革命 无产阶级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夺取中心城市 社会主义
新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 推翻三座大山统治 农村包围城市 社会主义
3、请比较巴黎公社的历史,谈谈十月革命成功之处是什么?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4.毛泽东说“走俄国人的路”是何意?
中俄两国的革命道路是否完全相同?
为什么?
“走俄国的路”指的是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俄两国的革命道路不同。
俄国是城市夺取政权,中国则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权城市政权的道路。
由于两国不同的国情。
5、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俄两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方式有何不同?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主要原因及给你的启示。
不同:
俄国采取有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而中国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
夺取政权。
原因:
(1)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城市是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无产阶级力量也聚集在
城市,它的变革必然引起全国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追随。
所以十月革命走的是由城市到农村的革命道路。
(2)而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外反革命力量集中在大城市,在农村的力量相对弱小,中国城市无产阶级力量薄弱,使中国共产党无法在城市中取得革命胜利;而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革命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所以,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启示:
无论社会革命还是经济建设,必须结合国情,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政策方针,对马列主义要灵活运用,而不能生搬硬套。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如何区别“沙俄”、“苏俄”和“苏联”?
(1)沙俄:
1547-1917年,指的是二月革命前沙皇统治时期的俄国。
(2)苏俄:
1917-1922年,指的是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苏联建立前的苏维埃俄国;
(3)苏联:
1922-1991年,指的是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后的简称,1991年苏联解体。
(4)俄罗斯:
1991——现今
一.列宁时期的探索经济上:
实行新经济政策(1921年)
1、背景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⑵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⑶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
2、实施:
1921年开始实施
3、内容⑴农业方面:
取消余粮收集制。
⑵工业方面:
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
⑶贸易方面:
恢复自由贸易。
4、成效⑴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⑵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政治上:
1922年苏联成立。
(1922-1991)
最初加入4国:
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
1、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新”在: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思考:
苏联经济政策的调整给我们什么启示?
经济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从基本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二.斯大林时期的探索
1.经济上:
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⑴实施第一、二个五年计划⑵重点:
进行重工业的建设,进行农业集体化建设
政治上:
1936年,通过新宪法
★如何评价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巨大的优越性。
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上的积极作用。
★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2、背景:
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3、特点: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4、评价:
(有何利与弊?
)
⑴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对苏联工业化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⑵但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
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苏联先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我国在党的十三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你从中获得哪些历史启迪?
历史启迪:
⑴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⑵要从实际国情出发,实事求是;(3)保证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稳步健康发展
(4)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经济发展的战略(5)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改革经济管理体制。
(6)社会主义建设应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要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1.时间:
1919年1月至6月
目的:
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
2.地点:
巴黎凡尔赛宫3.参加国:
27个战胜国4.主宰国:
英.法.美(三巨头)
5、结果:
签约
①《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②对其他战败国和约《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领土:
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军事: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政治:
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和会的性质:
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重新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从《凡尔赛和约》关于殖民地问题的规定最能体现出来。
对中国的影响:
《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帝国主义列强实行的外交政策是实力外交政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际地位低下,在外交上没有任何权力,任人宰割。
(启示:
属于强权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要提高综合国力等。
)
7、作用:
凡尔赛体系建立1919年~1920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同德国、奥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战败国分别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8、国际联盟建立
时间:
1920年1月地点:
日内瓦主宰国:
英、法
实质:
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地位:
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政治组织。
国联≠联合国。
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一个国际性机构,1920年1月成立,1946年4月解散。
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一个国际性机构,1945年10月成立至今。
二.华盛顿会议
1、背景:
美日在亚太地区矛盾尖锐2.时间:
1921年3.地点:
美国华盛顿
目的:
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4.参加国:
九国5.主宰国:
英.美.日
6.结果①《四国条约》②《五国条约》③《九国公约》
7.性质:
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九国公约》的影响: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九国公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8.影响:
华盛顿体系建立
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9、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4、如何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持久?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结果。
由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加剧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此外,战胜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也激化了被殖民人民与殖民者之间的矛盾。
因此,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4课经济大危机
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一、经济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1、危机的爆发:
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历史 下册 复习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