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
- 文档编号:1441828
- 上传时间:2022-10-22
- 格式:DOCX
- 页数:49
- 大小:77.64KB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或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
吾欲汝曹①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
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③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
杜季良④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⑤;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
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⑥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⑦;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⑧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选自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有删节)
【注】①汝曹:
你等。
②施衿结缡:
父母送女儿出嫁,给她结好带子,戴好佩巾。
③龙伯高:
名述,字伯高。
④杜季良:
名保,字季良。
⑤清浊无所失:
指交友不分善恶。
⑥谨敕:
谨慎端整。
⑦本句比喻相差不远;鹄:
天鹅:
鹜:
鸭子。
⑧郡将下车:
指郡守初到任。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只标一处)
申父母之戒
(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②意与日去________
③乐人之乐________
④数郡毕至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③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4)“静”对于做人与学习有哪些意义?
请根据【甲】文内容简要概括。
(5)这两篇诫勉子侄的书信有不少说理技巧,请说说你从学到了哪些。
【答案】
(1)申/父母之戒
(2)①使……增长;离开;以……为乐;全,都
(3)①心绪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
②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
③我常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安静就不能为远大志向而长期刻苦学习。
要学得真知。
必须使身心置于宁静中研究探讨。
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的,不下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点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对做人与学习的意义。
(5)【甲】文先运用对比论证,将“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的“静”与“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的“躁”对比,鲜明突出论证了“静”对治学修身的重要。
又运用“比喻论证”,将“时光飞逝、意志消沉的人”比作“枯枝落叶”,生动形象论证了需要珍借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于儿子的殷殷期盼与告诫。
【乙】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龙伯高的敦厚谦虚、节约不失威严与杜季良的豪侠仗义、与人同忧乐。
将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谦虚与学习杜季良不成功为纨绔作对比,具体直观、权威有力、鲜明突出论证做人要厚到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
表达了马援对兄子的谆谆教诲。
【解析】【分析】
(1)这句话的大意是:
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
“父母之戒”做“申”的宾语,动宾之间应该停顿,故这句话的朗读停顿方法是:
申/父母之戒。
(2)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广”“乐”属于词类活用,“广”,使……增长;“乐”,以……为乐“;去”属于古今异义词,离开的意思。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以:
来。
修身:
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
培养品德。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心绪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
②夫:
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才:
才干。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
③为:
替;是以:
因此,所以;效:
效仿。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我常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
(4) 结合有关“静”的语句分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说明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恬静寡欲能让人明确志向,达到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说明静心学习可以增长才干。
据此理解概括答题,意对即可。
(5)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说理技巧,【甲】把“静”和“躁”对人的修身和学习产生的结果作对比,通过对比,让人领悟到“静”对治学修身的重要性。
将“时光飞逝、意志消沉的人”比作“枯枝落叶”,生动形象论证了珍借时间的重要性。
【乙】举龙伯高和杜季良的事例,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而且把龙伯高的敦厚诚实与杜季良的豪侠好义,有正义感进行对比,这样通过举例和对比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做人要厚到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的观点,表达了马援对兄子的谆谆教诲。
故答案为:
⑴申/父母之戒
⑵使……增长;离开;以……为乐;全,都
⑶①心绪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
②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
③我常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
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安静就不能为远大志向而长期刻苦学习。
要学得真知。
必须使身心置于宁静中研究探讨。
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的,不下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点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对做人与学习的意义。
⑸【甲】文先运用对比论证,将“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的“静”与“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的“躁”对比,鲜明突出论证了“静”对治学修身的重要。
又运用“比喻论证”,将“时光飞逝、意志消沉的人”比作“枯枝落叶”,生动形象论证了需要珍借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于儿子的殷殷期盼与告诫。
【乙】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龙伯高的敦厚谦虚、节约不失威严与杜季良的豪侠仗义、与人同忧乐。
将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谦虚与学习杜季良不成功为纨绔作对比,具体直观、权威有力、鲜明突出论证做人要厚到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
表达了马援对兄子的谆谆教诲。
【点评】⑴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⑵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
文言实词中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是考试中经常要考的,而且也是容易做错的题目,这样的知识只能靠平时勤记忆,多应用。
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多翻多看,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这样答题的准确率就会提高。
⑶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中的重点句子的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翻译一般都是文中的名句,翻译时既讲究字字落实,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又要注意句子中的关键词和特殊句式。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⑸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译文】
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
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
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最深恶痛绝的。
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
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所以我是一再强调的。
就象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牢牢记住。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出的话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
谦约节俭,待人又不失威严。
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
杜季良这个人豪侠好义,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
无论什么人都结交。
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
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
(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
就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
而一旦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你们就成了纨绔子弟。
就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
到现今杜季良(的结局)还不知晓,郡将到任就怨恨(杜季良),州郡的长官也屡屡提及(杜季良)。
我常常为他担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了。
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
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
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
(节选自宋濂《游琅琊山记》)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②③④⑤望之而蔚然深秀者 蔚然:
________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
________
③饮少辄醉 辄:
________
④复西行约三里许 许:
________
⑤可鉴毛发 鉴:
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
(3)(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泉水,都从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描摹,而(乙)文还写到了泉水________的特点。
(4)依据(甲)(乙)两文,说说琅琊山闻名天下的原因。
【答案】
(1)茂盛的样子;靠近;就;左右,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照,照见。
(2)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进入了醉翁亭。
(3)声音;形态;清澈
(4)因为琅琊山风景秀丽,又有名家题名(命名)。
【解析】【分析】
(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许”:
左右。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蔚然”等词的意思需要理解好上下文的内容。
(2)此题中的“得”“寓”等词语的翻译,“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几乎与现代汉语一致,比较容易翻译。
(3)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两文都描写了泉水,都从声音和形态写到了泉水的特点:
清澈。
读懂文句是作答的前提。
(4)说说琅琊山闻名天下的原因。
文言文要点的概括。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前几句都是对琅琊山秀丽风景的描写。
“渐入佳境”是名家题名。
这些都是琅琊山闻名天下的原因。
故答案为:
⑴茂盛的样子;靠近;就;左右,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照,照见。
⑵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进入了醉翁亭。
⑶声音;形态;清澈
⑷因为琅琊山风景秀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专项 练习 详细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