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消费景气评价的三个维度十五以来城乡综合与单行排行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4403313
- 上传时间:2022-10-22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968.36KB
上海文化消费景气评价的三个维度十五以来城乡综合与单行排行Word文档格式.docx
《上海文化消费景气评价的三个维度十五以来城乡综合与单行排行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文化消费景气评价的三个维度十五以来城乡综合与单行排行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既然单纯的“GDP崇拜”已经暴露出荒谬之处,那么如何有效破除“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追逐”?
不言而喻,文化生产的实际成效需要在文化消费中才能得到最后验证,文化生产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只能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的“需求”主要体现为消费需求,生产的终极动力必然是消费。
在拉动生产的所谓三驾马车中,投资直接拉动生产性需求,但最终还是要在消费性需求中完成全过程;
出口则直接面对境外市场的生产性需求和消费性需求;
到头来,一切都归结为驾辕之驹——消费需求。
中国从国际金融危机中得来的宝贵启示正在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注重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改善民生,应当成为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应该长期遵循的基本国策。
文化建设领域提高科学发展水平,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民生至上、均衡优先为基本原则,拉动文化内需,扩大文化消费,改善文化民生,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落实在促进并满足广大城乡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之上。
笔者历经数年研制推出“全国文化消费民生效应评价体系”,现已完成①全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31个省域(指除港澳台之外的全部省级行政区划,包括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城乡综合测评,②全国、四大区域和省域城镇单行测评,③全国、四大区域和省域乡村单行测评,④36个大中城市(4个直辖市、27个省会城市和5个非省会副省级城市,统计工作中简称为“36个大中城市”)测评,形成了四个层次的文化(文教)消费需求景气指数排行。
这样一种文化评价以广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景气状况来衡量文化生产的实际成效,体现出目标终极检验的性质。
各地各类测评结果,包括历年各地横向比较的先后位次,若干年间自身纵向对比的升降程度,地区之间和年度之间的演算数值可比性一目了然,并可供进行重复验证。
本文将此项评价体系及其测评方法运用于上海文化消费景气评价,同时从三个维度──城乡综合、城镇与乡村单行──展开测评,以“九五”末年2000年数据为基数,深入分析“十五”以来上海文化消费需求景气状况,并预测至“十一五”末年2010年的可能态势。
一上海文化消费需求的基本状况
在中国这一广阔的国度之内,各省域之间面积大小、人口多少不一,资源禀赋(包括资本、人才、技术等)、经济规模差异极大,各地的地区生产总值和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根本不具可比性,“GDP崇拜”和“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追逐”不免显得荒唐;
同样,各省域之间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结构乃至积蓄(即经济学一般所谓“消费剩余”)习惯千差万别,文化消费总量也实在不具备可比性。
或许,人均文化消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各地文化消费需求的差异。
不过这并不够,还需要把人均文化消费放到各地经济增长(取人均产值)、民生增进(取人均收入、总消费和积蓄)当中,衡量其间的比例值关系,这样才能得到更加令人信服的比较结果。
2000年以来上海人均产值、城乡人均收入、总消费、积蓄与文化消费关系态势见图1。
图12000年以来上海人均产值、城乡人均收入、总消费、积蓄与文化消费关系态势
为了直观,图里人均产值未取绝对值,而转化为人均收入与人均产值的比例关系。
同时,图里反映出城乡人均收入即
(1)、
(2)、(3)之和,城乡人均总消费即
(2)、(3)之和,以及城乡人均非文消费、人均文化消费、人均积蓄共5项绝对值。
这6类数值及其间的关系构成了本文分析的基础。
从图中清晰可见,2000~2008年,上海城乡人均收入与人均产值的比例值在略有波动中一直呈逐步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36.99%降低至33.45%;
人均总消费和人均非文消费在人均收入当中的比例一直呈逐步下降趋势,即除2002年外表示总消费的面积
(2)+(3)和表示非文消费的面积(3)大体呈现出逐渐收窄之势;
人均文化消费在人均收入当中的比例则呈逐渐增大趋势,即表示文化消费的面积
(2)呈现细微的逐渐拓宽之势;
最明显的变化还在于,人均积蓄在人均收入当中的比例一直呈逐步上升趋势,即表示积蓄的面积
(1)呈现显著的迅速拓宽之势。
图中虚线部分(见柱形图部分,而面积图部分无法使用虚线)示意2010年数据,为假设情况之下的较高概率测算:
假定2008~2010年各项数据按照2000~2008年间各自相应年均增长幅度发生变动,那么至2010年各项数据之间的关系态势就是如此。
后文各图表依此类推。
2000~2008年间,上海城镇人口占城乡总人口的近90%,城镇人均收入、总消费、积蓄与文化消费关系态势近乎成为以上城乡人均收入、总消费、积蓄与文化消费关系态势的翻版,只不过各项绝对值皆较高一些而已。
囿于文稿篇幅,相关图示予以省略,各项演算数值见表1,以供重复验算之用。
表12000年以来上海城镇人均收入、总消费、积蓄与文化消费关系态势
然而,占城乡总人口10%略强的上海乡村人均收入、总消费、积蓄与文化消费关系态势却与之存在巨大差距,见图2。
图22000年以来上海乡村人均收入、总消费、积蓄与文化消费关系态势
从图2中清晰可见,2000~2004年间,上海乡村人均总消费、人均非文消费和人均文化消费在人均收入当中的比例均呈逐步上升趋势,而人均积蓄在人均收入当中的比例则呈逐步下降趋势;
2005~2007年间,人均总消费在人均收入当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与之对应的是人均积蓄在人均收入当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而人均非文消费在人均收入当中的比例却呈上升趋势,由此挤压人均文化消费在人均收入当中的比例。
2007~2008年间,人均总消费、人均非文消费和人均文化消费在人均收入当中的比例均呈急剧下降趋势,而人均积蓄在人均收入当中的比例则呈急剧上升趋势。
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还在于,2005~2008年间,上海乡村人均文化消费连续3年负增长,其绝对值一年比一年减少。
2008~2010年的预测态势取2000~2008年间各项数值增长平均值,人均总消费和人均非文消费在人均收入当中的比例不再下降,但人均文化消费在人均收入当中的比例未能回升。
二影响上海文化消费需求的因素
其实,图1和图2已经透露出究竟什么是影响文化消费需求的最主要因素。
下面转换图形进行更为透彻的深度分析。
2000年以来上海人均产值、城乡人均收入、总消费、积蓄与文化消费增长态势见图3。
图32000年以来上海人均产值、城乡人均收入、总消费、积蓄与文化消费增长态势
有一种极为流行的说法:
依据国际经验,一国一地人均产值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便会出现倍增效应。
上海人均产值早在2000年就大大超过了3000美元,全国人均产值也于2007年达到了3000美元,这一“国际经验”却并没有在中国应验。
笔者已有专文分析这一点[1]。
鉴于这种说法仍旧在流传,在此有必要以上海为例继续加以澄清。
一般所认为的文化消费诸种影响因素:
(1)人均产值超过3000美元的“国际经验”,
(2)收入增长恩格尔系数下降的“合理推论”,(3)总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的“常识判断”,(4)积蓄增长余钱增多的“臆想假说”,全都不能印证“十五”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中国现实”。
进入“十一五”,一开始即因国内食品、副食品价格上涨带动物价指数升高,随后又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内相关外向型产业链的就业和收入缩减。
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居民为求“自我保障”,以应付今后也许更为紧要的不测之需,纷纷紧缩开支加大积蓄。
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等)和社会生活(通信保健等)的“必需”消费刚性难减,首先就是减少“非必需”的精神文化消费。
这些都对“十一五”头三年全国城乡文化消费需求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低收入的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所受影响更大。
中国城乡文化消费需求呈现一种“积蓄增长负相关效应”,这是本项研究揭示出来的一个重要发现,而且在全国各地城乡大多如此[2]。
上海同样如此──文化消费增长曲线(图3里带圆形)与积蓄增长曲线(图3里带三角形)之间呈现一种显著的“镜面对应”或“水中倒影”负相关关系:
文化消费增长提升,则积蓄增长下降;
积蓄增长提升,则文化消费增长下降。
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民众更加注重积蓄以求“自我保障”的背景下,与其说积蓄是“消费剩余”,不如说“非必需”的文化消费或许是一种“积蓄剩余”。
由图3可知,在上海人均产值、城乡人均收入、总消费、积蓄与文化消费之间的增长关系中,(4)积蓄增长与(5)文化消费增长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不过却为-0.8828,即日常所说的“成反比”,且“反比程度”达到88.28%。
这也就是说,积蓄增长每提升1个百分点,文化消费增长便下降0.8828个百分点;
不妨这样来理解:
假如积蓄与文化消费原有数量相当,那么积蓄每增加100元,便有88.28元来自文化消费的缩减。
这样的相关关系实在值得高度重视。
也许人们都不曾想到,社会保障建设最直接地影响到城乡文化消费,[3]文化消费需求构成整个社会民生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最为发达的上海依然如此。
三上海文化消费测评的指标演算
本项评价体系设计并使用的测评指标一共分为三类七项,这里结合上海文化消费各项指标测评演算,下文加以简要说明。
(一)基础指标:
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
城乡文化消费总量是文化生产总量实际进入广大民众生活消费的具体表现,也是文化建设与发展成果实际转化为文化消费民生需求的具体体现。
然而,总量数值在各地之间根本不具备可比性,被处理为人均文化消费数值后,才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同时,文化消费的各项比例值指标,文化消费城乡比和地区差指标,均需要依据人均文化消费数值来加以演算。
所以,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是一项基础性的指标。
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增长反映出最基本的文化需求变化情况。
在前面的图1里已经看到,2000~2008年,上海城乡人均文化消费从632.15元增长至1611.77元,增长了1.55倍。
其中,最高增长年度2002年增长率达30.43%,最低增长年度2005年增长率为5.06%,年均增长率为12.41%。
2008~2010年增长预测即以此为依据,预计2010年将有可能达到人均2036.68元。
(二)基本指标:
人均文化消费比例值
人均文化消费增长与人均产值、收入、总消费、积蓄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尤其是从中折射出来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背景因素,是深度透析文化消费需求变动态势的基本依据。
各地文化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社会民生发展基本格局的相关关系,可以通过人均文化消费数值与人均产值、收入、总消费、积蓄数值的特定比例关系来加以测算。
2000年以来上海城乡文化消费比例值、城乡比和地区差变动态势见图4。
图42000年以来上海城乡文化消费比例值、城乡比和地区差变动态势
1.人均文化消费与人均产值的比例值
城乡总消费与GDP的比例值可以衡量国内民生消费拉动GDP的效应,文化消费与GDP的比例值同样可以衡量文化民生消费拉动GDP的效应,反过来看,则是经济增长带动民生和文化民生消费需求增长的实际效应。
2000~2008年,上海城乡人均文化消费与人均产值的比例值由2.13%增高至2.20%,其间出现多次上下波动,最高值为2002年的2.34%,最低值为2001年的1.97%,总体维持向上增长,预计2010年将有可能提高到2.22%。
2.人均文化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 文化 消费 景气 评价 三个 维度 十五 以来 城乡 综合 单行 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