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三年级)Word下载.doc
- 文档编号:14400609
- 上传时间:2022-10-22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44.50KB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三年级)Word下载.doc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三年级)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三年级)Word下载.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槽、烧杯、生鸡蛋、盐、橡皮泥、泡沫塑料、硬币若干、小潜艇等
【教学过程】
一、观察、激趣导入
课前准备:
每组桌上都有一只装着水的杯子,有一只鸡蛋沉在水里
1、老师举起一只鸡蛋和一杯水提问:
把鸡蛋放在这杯水里,它会怎么样?
学生猜测并且互相交流(有说“沉”的,也有说“浮”的)
教师演示,现象:
鸡蛋入水后,慢慢沉入水底
2、再举起一只鸡蛋和一杯水,提问:
把这只鸡蛋放在这杯水里,又会怎么样呢?
学生猜测并且互相交流(几乎一致认为“沉”)
鸡蛋入水后,慢慢上浮,最终悬浮在水中
(学生发出惊讶声)
3、(举起两只烧杯)提问:
鸡蛋在水中的情况为什么不一样了呢?
学生猜测并且互相交流:
鸡蛋浮的杯中加了盐
追问:
你怎么知道加了盐能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的?
你自己试过吗?
(摇头:
没有)小朋友们想不想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呢?
(想)
4、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咱们一起来研究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板书课题: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设计意图】好奇心是科学探究的基础。
课始学生看到了沉在水里的鸡蛋,当老师第一次提问“鸡蛋会怎么样时”,孩子们有说“沉”的,也有说“浮”的,说“浮”的学生也有很多的不确定;
而当第二次提问时,却一致认为是“沉的”,这是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看到悬浮的结果,孩子们惊讶极了,表现出了极强的兴趣。
本环节改变了课本的呈现顺序,首先从学生身边的“鸡蛋”着手。
学生桌上的杯子、鸡蛋,是一个幌子,起一定的干扰作用,同时又是学生操作的第一环节。
从鸡蛋静态的“沉”,到动态的“沉”、,再到动态的“悬浮”,学生的好奇心逐渐加强,跃跃一试的心理更加迫切。
“小朋友们想不想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呢?
”一问,推波助澜,使学生的探究欲望更加高涨。
二、探究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的方法
1、现在就请小朋友们用加盐的方法使鸡蛋浮起来。
边实验边观察,同时完成记录表1:
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记录单
组别:
年月
我们的方法:
我们的发现:
学生分组实验:
边加盐边搅拌,教师巡视适当点拨、指导
2、(中途根据学生操作情况适当提示)
提问:
你们杯中的鸡蛋浮起来了吗?
(没有)
与一开始相比,鸡蛋在水中有变化吗?
(有,有一点浮起来了)
你认为是什么使鸡蛋有一点浮起来了?
那为什么还没有完全浮起来呢?
(学生讨论、交流:
是盐在起作用,但是盐还不够)
那你们准备怎么做?
(学生根据观察的情况得出结论:
继续加盐)
3、学生继续实验至每组的鸡蛋都浮起来(教师巡视)
提问:
鸡蛋都浮起来了吗?
你们是怎么做的?
(学生讨论交流)
(板书:
水中加盐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一开始大家都加了盐,鸡蛋为什么没浮起来了?
总结:
在水中加入足够多的盐,并且使盐溶解,就能使鸡蛋浮起来。
(指导学生完善记录单)
4、谈话:
在一条江、河、湖或海里,如果有足够多的盐并且溶解了。
人在这样的水里会怎样呢?
想知道吗?
课件播放:
人躺在死海上看书的景象。
学生观看、感受、交流
【设计意图】“水中加盐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是学生通过自主实验,互相讨论共同交流得到的结论,它也是客观存在的。
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时,那种喜悦是不言而喻的,也是发自内心的。
实验中由于方法不熟练,有些孩子一开始很是小心翼翼的,以至现象不明显,气氛一度沉闷。
“与一开始相比,鸡蛋在水中有变化吗?
”当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自己正迈向成功时,气氛又恢复了先前的热烈、兴奋。
当孩子处于不利时,教师要善于引导、点拨,激起他们继续攀登的信心。
三、探究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
1、橡皮泥看到鸡蛋在水里玩得这么开心,也想到水里玩儿。
橡皮泥下了
水,会怎么样呢?
(学生猜测、交流:
浮在水面上亦或沉在水里)
橡皮泥沉下去了
咱们能想个办法使橡皮泥也浮起来吗?
(学生讨论、交流)
借助漂浮物或改变物体形状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2、现在请每组讨论一下,准备用什么办法?
怎么做?
(学生讨论并且汇报)橡皮泥浮起来后,它还想带着一些硬币一起游玩。
比一比哪一组橡皮泥带的硬币多。
同时完成记录表2
使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起来实验记录单
组别:
年月
装载硬币枚数:
我们的结论: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适当指导
展示学生完成的表格,评议并与其他组的结论比较
提问:
①为什么改变橡皮泥形状后每组载的硬币不一样多?
②同样用漂浮物,为什么有的组载的很多,有的组只载了几枚?
共同小结:
漂浮物都很轻,漂浮物越大,装的东西越多;
橡皮泥改变的形状越大,承载的重量就越大。
【设计意图】橡皮泥是一种特殊的材质。
在这一操作中,我们借助它的特殊性,让学生自主选择借助漂浮物与改变物体形状的方法完成实验,当然也可以两者都进行实验。
不管是哪一个实验,都要引导学生分析、改进,直至成功。
借助漂浮物时,要让学生体味物体的摆放位置很重要;
改变物体形状时,如实验失败,应启发学生寻找错在哪里,引导学生观察成功者做的船,使学生在学习与借鉴中走向成功。
通过实验,学生了解了漂浮物都很轻的特点,知道了借助漂浮物或改变物体形状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又一方法。
四、探究应用
1、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有关物体沉浮的例子?
有没有一种船,既能在水下又能在水面上自由行使?
(潜水艇)
播放潜水艇的相关资料
边看边思考:
潜水艇是怎样实现自己自由沉、浮的?
减轻自身重量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2、(根据进程发放小潜艇)
请将小潜艇放入水槽里。
试试看怎样使它沉下去?
(操作、交流:
用针管将水抽进小潜艇,小潜艇下沉了)
能使它浮起来吗?
(分组讨论、操作、交流:
将空气推入小潜艇,挤出水,小潜艇浮起来了)
(教师指导未成功的组体验成功)
3、为什么小潜艇进了水下沉,排出水注入空气就上浮呢?
(学生讨论、交流)
共同小结:
同样多的水比空气重。
潜水艇灌入空气后,自身重量变轻,所以上浮;
而排出空气灌入水后,自身重量变重,所以下沉。
【设计意图】潜艇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类事物。
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
“小潜艇”的操作,孩子们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进水、控水,在“小潜艇”充气后上浮的实验中,体会着减轻自身重量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道理。
动手操作优于空口说教。
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着快乐,收获着知识。
五:
总结拓展
1、这节课咱们共同学习了什么内容?
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沉浮的性质?
(交流:
船、救生衣等)
2、思考:
渔民想让渔网在水中围成一堵墙,将鱼群包围住,我们用什么办法能使渔网在水中立起来呢?
(引导讨论:
在渔网上面栓轻的物体,渔网下面栓重的物体,这样渔网就可以立在水里了)
【设计意图】最后的总结,使学生对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知识是生活的提炼,生活又是知识活生生的再现。
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
让渔网立起来,使我们的所学有了检验,也让孩子们体验了成功。
笔者简介
王彩兰,女,小学一级教师。
撰写的论文获“蓝天杯”二等奖,江都市学科论文二等奖,“省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教学设计二等奖;
获市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科学课);
指导的学生科学论文获江都市一、二、三等奖和全国“小探索者”科学论文竞赛一、二等奖。
电话:
0514-86358518
Email:
xiaoweilaner321@
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物体 浮起 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