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历史学是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主义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397070
- 上传时间:2022-10-22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6.07KB
批判历史学是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主义Word文件下载.docx
《批判历史学是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主义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批判历史学是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主义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从来都被看作是人文学科的历史学也开始了迈向科学的历程。
19世纪西方史学的中心在德国,兰克(1795-1886)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统一性和多样性有机结合的发展过程,他在《拉丁和条顿民族史》序言中有一句名言:
“历史指定给本书的任务是:
评判过去,教导现在,以利于未来。
可是本书并不敢期望完成这样崇高的任务。
它的口的只不过是说明事情的真实情况而已。
”兰克十分重视档案资料的运用,并发展出“外证”和“内证”相结合分析批判史料的方法,他认为真正负责任的研究必须利用原始档案和文献,强调只有“如实直书”,才能实现史学的口的所以,兰克学派被尊为“科学的历史学”的圭臭而风行一时。
经过兰克的努力使尼布尔首创的客观主义史学,在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成为史学思想的主流。
在中国,主张“史料即史学”的傅斯年也被称为“中国的兰克”兰克在史料考证方而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但是对历史发展的规律却避而不谈,而实证主义史学家则力图从史料记录下的现象中去发现历史规律,以便用规律的绝对性来代替历史事实的绝对性。
实证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巴克尔(1821-1862)、法国的泰纳(1828-1893)和古朗治(1830-1889)、瑞士的布克哈特(1818-1897).德国的兰普勒希特(1856-1915)等人,他们坚信历史学是一门科学,认为文明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巴克尔说:
“观察应当在发现之前,收集了事实才能发现规律。
”他认为支配人类社会的规律有3种:
自然规律,道德规律,知识规律,社会进步是知识规律起主导作用的结果。
他把人类文明分为欧洲文明和非欧文明两类,在欧洲是人类支配自然,而在欧洲以外是自然支配人类。
泰纳在研究历史的同时也酷爱自然科学,他把历史称为“心理解剖学”,认为文明是种族、环境和时机相结合的产物。
他像自然科学家那样先作假设,再搜集证据来加以论证。
客观主义、实证主义等“科学”的史学派别是19世纪自然科学深入人心的产物。
这是科学理性的胜利,但却是人文精神的悲哀。
有人批评道:
巴克尔的“史学理论与方法混淆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区别,无视社会的历史发展自身的特点,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来考察历史,因而导致了把社会历史现象简单化、公式化的流弊。
他的史学体系是非科学的”因此,实证主义虽然在19世纪下半叶成为史学的主流,但是它并不能取代人文主义和历史哲学,浪漫主义的史学思想仍然存在,德国的赫尔德(1744-1803)和缪勒(1752-1809)、英国的柏克(1727-1797)、法国的梯叶里(1795-1856)等都是浪漫主义史学的代表。
浪漫主义史学家在撰写历史的时候并不追求统一的理性原则,他们认为历史的发展具有个体性和独特性,不存在普遍性和规律性,历史应该充分展示各国和各民族历史发展的具体特征,体现每个民族固有的民族精神,因此他们特别重视编写民族史和国别史。
他们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并且重视中世纪的历史地位。
他们崇尚直觉与情感的作用,重在对历史的描述,借以抒发作者个人的情怀在浪漫主义史学家看来,历史学是人文的,然而在当时和后来他们都被排斥在历史学家的主流之外。
如果说19世纪是历史学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时代,那么20世纪就是历史学与其他学科交流融合并日益趋于整体化、综合化的时代。
德国的兰普勒希特在《文化史的方法论》中主张要拓宽史学研究的题材,不能只写政治史和英雄豪杰,而应该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他认为传统史学只考虑如何记叙历史,只满足于事实是怎样发生的,而我们应该探明事实为什么发生及其理论依据。
他期望用一种心理学的方法为历史提供真正的解释。
法国的贝尔在《历史综合评论》中认为,要克服传统史学的狭隘性和封闭性,加强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来探求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规律。
关国的鲁滨逊在《新史学》中认为,凡是人类全部过去的活动都应该包括在“新史学”的范畴之内,历史不能只记载朝代兴替、军事成败、外交阴谋、宫廷丑闻。
他主张普及历史知识,广泛开展历史教育,认为历史研究的方法需要革新,历史学家应该掌握广泛的知识,如人类学、考古学、心理学、宗教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法律学、伦理学、地理学等等。
20世纪“新史学”兴起以后所批评的“传统史学”就是指客观主义、实证主义史学,“新史学”批评它们把历史“砸得粉碎”,变成了“没有人的历史”,使历史作品变成一大堆宏论而失却了其应有的社会功能,于是叙事的方式又重新受到历史学家的青睐。
20世纪70年代“后现代主义”开始风靡于欧关的文艺界,后来又迅速扩展到哲学、社会学、关学、语言学、历史学、宗教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成为一种社会思潮。
90年代前期西方史学家开始关注后现代主义与史学之间的关系,伊格尔斯在《20世纪的历史学》中说,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而:
一是叙事史的复兴,二是日常生活史的兴起,三是历史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和历史学作为学术的终结。
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的影响远不及它对文学、关学、哲学的影响,它对中国史学的影响更小,然而它在未来的影响可能是革命性的。
可以这么认为,近200年来历史学并没有彻底地使自己从人文学科变成一门科学,而是在科学与人文之间徘徊着前进。
那么历史学能不能成为科学呢?
如果历史学要成为科学,其障碍究竞在哪里呢?
社会的发展有没有规律。
历史学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显学,但是当历史学接受自然科学的理念与方法来研究过去的社会时却遇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社会是由人类自己所组成的,而不是一个存在于人类之外的“自然物”。
虽然社会不是以某个人的意志而存在的,而且好像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中操纵着整个社会运行,但是社会运行的结果却分明不是服从这个人或这群人的意志,就是服从那个人或那群人的意志。
正如马克思、思格斯所说:
“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一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口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口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
m既然如此,那么凭什么把某个人或某群人的意志说成是“规律”呢?
凭什么把某些实现了“自己口的的人的活动”,例如秦始皇兼并六国,说成是“客观规律”呢?
在自然科学的影响之下,不仅历史学,诸如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各门学科都在试图使自己科学化,而要使这些传统的人文学科变成关于社会的科学,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发现本学科研究对象的规律。
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它有没有规律呢?
在20世纪坚持认为社会发展有规律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汤因比的文化史观,文化史观对中国的影响很小,而对中国史学界产生巨大影响的是唯物史观,然而唯物史观在中国却发展演变成了机械唯物论和历史决定论。
机械唯物论和历史决定论认为,人类社会总是顺着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这样一个方向发展的,这个发展过程必然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样5个段落。
尽管经过近几十年来的共同努力,现在大多数历史学家都已经意识到“五种社会形态单线顺序发展”的理论实际上是一个根本不能成立的伪问题,已经没有几个史学家还相信这一套了但是这一观点仍然被立为主流话语,而更严重的问题是5种社会形态的术语已经进而成为一种通俗的熟语,以讹传讹、“语乱天下”(侯外庐语),要想改变它必须花大力气了
一、客观与主观
机械唯物论和历史决定论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那就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的运行一样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称之为“客观规律”什么叫“主观’,?
什么叫“客观’,?
主观是自己的认识,客观是别人的认识,主观和客观其实都是人的认识,所谓“客观”其实只不过是别人的“主观”而已。
既然主观和客观都是人的认识,那么为什么一些人的认识是错的,而另一些人的认识却是对的呢?
如果每个人的认识都是错的,那么谁的认识是对的呢?
为什么我们总是那么不自信地要“客观地看问题’,?
无论“主观”还是“客观”,其实都是人的认识,所以并不存在什么“人的认识”以外的“客观认识”。
我们通常所说的“客观世界”,其实是指人以外的自然界和自己以外的社会,我们通常所说的“客观规律”,其实是指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然而问题是:
自然界和社会有规律吗?
唯物史观所谓的“规律”是自然界和社会本身的法则呢?
还是人类对它们的认识呢?
二、自然规律是自然的法则还是人类的认识
人其实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实质上也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我们所说的“自然界”却是指不包括人在内的外部世界。
这个自然界当然是先于人就存在的,它的存在当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按照自己的法则在运行,但是它知道自己遵循的“规律”吗?
自然界当然是无知的、是没有意识的,它并不知道自己的规律。
所谓“自然规律”其实并不存在于自然界,而是存在于人的脑子里,它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
这就好比自然界存在着无数的东西却没有一个“数宇”一样。
自然界既没有“数”,也没有点、线、而、体,更没有加、减、乘、除,所有这一切都存在于人的脑子里,所以数学是一门关于思维的科学,逻辑、哲学、关学、心理学也是地球永不停歇地绕着太阳转,地球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转,太阳也不知道万有引力,但是地球上的人每天都看到了太阳东升西落。
在好几百万年的时间里人类都不在乎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慢地他们才开始好奇地想这究竞是为什么?
于是就提出了种种学说来解释这一自然现象。
中国人在汉代的时候提出了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欧洲人提出了地心说,还有本轮与均轮说。
这些说法在后人看来都是错误的,但在当时都是人们试图解释太阳东升西落和行星逆行现象而提出来的学说,是他们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解释,也就是他们心口中的自然规律。
等到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以后,人们才认识到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只是人的一种错觉,行星逆行是因为它们和地球都绕着太阳在转。
后来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的学说,这才让人们心悦诚服地相信地球绕太阳转的真正原因。
人们又一次次地用实验与观察验证了牛顿定律,于是牛顿定律才无可辩驳地成了科学。
科学是人类对自然法则的一种认识,它之所以能够成为真理,是因为它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科学只是人的认识符合了自然的法则,而不是自然在按照人类提出的“规律”运行。
人类认识自然所采用的方法无非就是归纳与演绎,这两种都是符合逻辑的科学的思维方法,但是由于演绎推理所依据的大前提本身也需要用归纳得出来,因此最基本的方法其实就是归纳。
归纳有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两种不同的方法,完全归纳法是真正科学的归纳法,但是它只能在数学中推演而无法在现实中做到,因此一切自然规律的得出实际上都是不完全归纳法的产物。
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们所发现的自然规律总是相对的,没有终极的认识。
自然界没有终极规律不仅因为自然界是不可穷尽的,而且因为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也永无比境,所以一切所谓的“自然规律”都只是某一阶段人们对自然的一种认识。
科学研究的实质就是不断地寻找“规律”的漏洞,一旦发现“规律”不能说明的例外,这就意味着找到了发展“规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批判 历史学 科学 还是 人文科学 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