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件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 文档编号:14384099
- 上传时间:2022-10-22
- 格式:DOC
- 页数:13
- 大小:39.50KB
写一件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写一件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一件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我和他身上一定有许许多多的事发生,要选择能有力地说明、突出、烘托文章的“相互关爱”的中心的材料。
(2)其次,选择的材料要典型。
也就是说,选择的材料,要最有特征,最有代表性,最能有力地表现人物的特点,最能集中地表现文章的相互关爱的中心。
有位大作家曾经说过,用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例子,来说明小伙伴基本的特点,给人的印象是会清楚明白的,也是会突出的。
(3)选择材料还要真实。
这一条应作为写人作文选择材料的重要标准。
学习写人的记叙文就要写“真人”,这才是有利于作文水平提高的正路。
相反的,“避”开真人不写,去“编”去“造”,对于作文水平提高是很有害的。
(五)哪些角度来搜索题材呢?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请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搜索那些令你感动的故事。
我们可以从时间角度去搜索题材:
懂事的时候、上学前、去年、今年、上个月、上星期、最近……
我们可以从地点角度去搜索题材:
家里、学校、邻居家、外婆家、公车上、郊外……
我们可以从人物角度去搜索题材:
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老师同学……
在习作之前,我们应该留意身边或媒体的报道,收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例。
如,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帮骑车受伤的你看病;
未曾谋面的朋友以书信、电子邮件、贺卡等方式成为你学习、生活上的良师益友;
王大爷几十年如一日打扫院子的公共卫生……
(六)写作的好方法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写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情,请静静地回忆,细细地品味。
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写作的好方法的。
1.通过事件刻画人物,从而表达真情。
如《穷人》一文,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
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
2.注意刻画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
如《穷人》一文,关于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桑娜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穷苦劳动妇女的形象。
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个性鲜明,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真情实感。
渔夫的话显示出他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
而桑娜则小心应对,说话断断续续,表明了她紧张、不安的内心,反映出她热爱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质。
例如课文中几处描写:
①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扶养成人。
桑娜探望西蒙,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病故,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
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桑娜本能地把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
“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②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
“忐忑”是指心神不定。
“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
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她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
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
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
课文真实地展现了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
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读者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
激起读者对桑娜今后命运的关心。
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③……桑娜沉默了。
“沉默”是不做声的意思。
桑娜与渔夫对话时先后两次“沉默”。
第一次是桑娜与渔夫同时沉默。
渔夫回家了,渔网也撕破了,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诉丈夫收养孤儿的事,所以选择了沉默。
而渔夫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怖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说话了。
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诉了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所以又沉默了。
桑娜的两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地。
④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嗯,是个问题!
”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快去!
别等他们醒来。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
“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
“嗯,你看怎么办?
”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
”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熬”,是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的意思。
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快去!
”渔夫怕孩子醒来受惊,催促桑娜去抱孩子。
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⑤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
不愿意吗?
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
”桑娜拉开了帐子。
文章的悬念终于消除,读者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
丈夫的理解,使桑娜沉浸在激动、兴奋和快慰中。
这“一动不动”的动作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当时的心情,收到了似平静又不平静的效果,读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3.恰如其分的环境描写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穷人》一文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
文章的开头,就具体描述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而她的邻居西蒙一家,丈夫已死了,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地病死在稻草铺的床上。
屋里又潮湿又阴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
这些描述饱含作者的感情,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天气描写,也有桑娜与西蒙两家情景描写。
这些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出桑娜与渔夫的美好品质。
4.语言平实,感情真实。
如《唯一的听众》一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
如,对林中景色的描写,“林子里静极了。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优美动人;
对老人语言的描写,如诗一般,打动了文中的“我”,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
5.从儿童的视角看世界。
如《用心灵去倾听》一文,课文采用儿童的视角观察事物,选取一些平凡的琐事来表现人物品质,语言朴素自然,平凡中包含深情,读来真实可信,生动感人。
课文多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手法。
如,第十四自然段“苏珊?
你能告诉我‘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吗”与第七自然段“‘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照应;
第十五自然段“她沉默了一会儿,说:
‘我希望你的手指已经好了’”与第五自然段“我对小精灵说:
‘我一个人在家,我的手指被锤子砸伤了……’”照应;
最后一段“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与第十自然段“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照应。
这样写,使得全文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七)作文的提纲
人物关系→具体事例→结尾
这一种方法要求我们在文章的开头先交待人物关系,然后再叙述具体事例,最后点明人物特点,揭示主题。
人物关系:
这里是文章的开头,指的是要交代清楚自己和要写的人物的关系。
点明“我”和谁。
这里的谁,可以是任何人物。
具体事例:
这里是文章的重点段落了,要具体地叙述了。
指的是具体地叙述一件或两件事情。
在叙述的过程中,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的特点,来细致描写,要会选择生活中的富有情趣的细节来描述事例。
如果叙述一件事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要交待清楚,开始怎样,后来怎样,最后又怎样,要一步一步地写具体。
要注意突出所写的人物的特点,以“我”衬托所写的人物。
文中的事例应该是“我”和另一个人物同时做的,是两个人物的活动的发展变化。
在事情的发展变化的展示人物的思想品质方面的特点。
特点:
这里是文章的结尾,可简单地点明人物的某一特点,也可用抒情的方法,通过赞美的口气来点明人物的特点。
(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一读别人的好文章,我们可以学习别人的好方法。
读读下面的文章,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或启发。
例文:
送雨伞
江苏王小军
放学了,小军和小刚走在路上。
忽然,天空乌云密布,雷声滚滚,眼看一场大雨就要到来了。
中队长小刚想起了班主任于老师还在学校批改作业,她没有带伞,因为早晨上学时,天气还是晴朗的。
于是小刚忙对小军说,“咱们赶快国家,拿把雨伞给于老师!
”小军点点头。
话刚说完,一阵雷声滚过,接着豆粒大的雨点啪啪打了下来。
小军到了家,找出雨衣穿上。
这时,小刚也从家里出来了,他打着一把伞,手里还拿着一把伞,找了小军,两个人向学校走去。
乌云翻滚,天空昏暗,电闪雷鸣,大雨哗哗。
小刚、小军冒雨前进。
风,把小刚手中的雨伞刮得东倒西歪,大雨打湿了他的衣服。
风,时而掀起了小军的雨衣,时而又把雨水送进他的脖领,雨水顺着脊背流了下来。
路上,雨水横流。
小刚和小军,头顶暴风骤雨,脚踩泥泞小路,在艰难地行进着,行进着。
他俩只有一个念头:
赶快把雨伞送到于老师手里……
他俩终于跑进了学校,又轻轻地推开办公室的门。
啊,于老师还在批改作业,她是那么专心,窗外隆隆的雷声,闪闪的电光,哗哗的大雨,她似乎都没觉察到。
他俩走进办公室的脚步声,尽管很轻很轻,她却觉察到了。
于老师转过身来,当她看到小刚和小军时,马上站起来,说:
“雨这么大,你们……”话没有说完,她全明白了,因为她看到了自己的两个学生浑身湿透了,看到了小刚左手那高扬的雨伞,看到了自己两个学生焦急而关切的目光。
“快,快过来!
”于老师来不及接过雨伞,赶忙拿起干毛巾,给小刚、小军擦头上的雨水。
于老师眼圈红了,泪水模糊了她的眼睛。
“老师,给您!
”小刚把雨伞递给了老师。
于老师接过雨伞。
啊,这小小的雨伞,可真重啊,可真重!
“谢谢!
”于老师哽咽着,声音很低,可小刚和小军听起来,竟是那么清晰,那么响亮。
小刚和小军,默默地站在老师面前。
“于老师,再见!
”小刚拉着小军,转身出门。
两个小小的身影,消失在大雨之中。
老师追到了门口,望着那哗哗的大雨……
隆隆隆……远处传来了雷声。
这雷声从小军和小刚的心头滚过,从于老师的心头滚过……
找优点谈体会:
本文的小作者采用了雨景开头的方法,然后具体叙述了雨中的一件具体事例,细致地描述了两位同学给老师送雨伞的经过,最后以雨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件 体现 人们 相互 关爱 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