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现代文阅读Ⅱ新题型两个文本类阅读专练二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4383943
- 上传时间:2022-10-22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6.58KB
2现代文阅读Ⅱ新题型两个文本类阅读专练二Word文档格式.docx
《2现代文阅读Ⅱ新题型两个文本类阅读专练二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现代文阅读Ⅱ新题型两个文本类阅读专练二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身高不过五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私下戏称他为“小巨人”。
女儿姗姗说:
“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
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
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
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
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
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
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
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
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
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
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
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
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
“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
”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
“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
”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
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
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
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
他说:
“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
”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
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
珊珊说:
“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
”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
他是个完美主义者。
(摘自《人物周刊》2019年10期)
文本二
有意识的排比和对仗是余光中诗歌创作内在逻辑的表达,但又不屈于新月派所创作的方块体式,从而可以称为“活”的形式。
排比和对仗技巧本身的运用有利于作者在横向思维的扩大,同时产生对应的关系。
在余光中《夜读》中,第一段和第二段相对应,“只要桌灯不拧亮黄昏”与“只要桌灯不熄灭今晚”,“夜”与“梦”,“曙色”与“晚霞”等,隐含着比较的关系,从“海兽”到“梦”再到“船”,作者的意向不断变化,逐步发散。
通过排比形式的控制,又不至于诗的意向过于发散而引起生涩之感。
余光中说:
“我写的最多的是从头到尾不分段的诗,不分段不能乱成眉毛,我的每一行诗字数都有一个常态”,“少则九个字,多则十二三个字,差不多一口气念一行。
如果长的十二三个字,而短的只有三五个字,换句太短或太长,听觉和视觉上都很吃力,则令读者望而生畏。
”严格的字数控制,加强了创作者对字句的斟酌提炼,提炼本身增加了诗的情感内涵。
余光中诗歌中的典故范围涉及中西方,如《沙浮投海》,沙浮是希腊女诗人,恋菲昂而遭弃,投海而死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
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传统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的效果。
以上三点都是余光中在创作时,将中西方文学逐步融合的尝试,寻求变而形神不散,同时也是一种创作方式的整合。
(摘自范则言《论余光中的创作风格》)
相关链接
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黄维梁高度评价余光中,认为他有“五彩笔”:
用紫色笔来写诗,用金色笔来写散文,用黑色笔来写评论,用红色笔来编辑文学作品,用蓝色笔来翻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作者把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放在一起,是为了凸显余光中的形象特征。
B.在余光中《娓娓与喋喋》一文中,“娓娓”指贵族之间的谈话艺术,而“喋喋”指俗人之间的谈话方式。
C.“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因为余光中先生做事认真、全神贯注,他认为音乐会影响他的写作。
D.“五彩笔”体现了余光中先生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这也是他“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称谓的由来。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光中说他的书房是苦练之地,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是因为他以苦行僧般的状态写作,并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
B.生活中,余光中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也常常为之神魂颠倒,所以他看花事,总是看得很绝望。
C.碰见话不投机的人,便正襟危坐;
遇到“可与言的朋友”,便口角生风。
从中可以看出,余光中是一个坦诚、真实的人。
D.平时自律甚严,遇美则神魂颠倒;
平常冷静文明,遇知己则热情慷慨……这些都是余光中“外敛而内溢的个性”的体现。
3.文章说“余光中的诗歌更注重形式的节制”。
请结合文本二,分析具体是如何体现的?
(4分)
4.如果欲以“试论余光中的完美主义”为题写一篇《诗文大家余光中》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6分)
【参考答案】
1.A2.B3.审题过程:
由“排比和对仗技巧本身的运用有利于作者在横向思维的扩大,同时产生对应的关系”可知对仗与排比技巧的运用。
由“严格的字数控制,加强了创作者对字句的斟酌提炼,提炼本身增加了诗的情感内涵”可知字数的控制。
由“典故范围涉及中西方,如《沙浮投海》”可知典故的大量运用。
标准答案:
①表现在对仗与排比技巧的运用;
②字数的控制;
③典故的大量运用。
4.审题过程:
本文主要记叙了余光中写作时的特点以为人处世的特征。
评论针对以上内容即可。
①针对他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评论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
②针对他爱看花事,追逐美景,神魂颠倒进行评论。
③喜欢与有品位的人谈话,与人交际总是克制自己进行评论。
④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进行评论。
(二)
【山东省济宁市2021届高三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遍地应答
韩少功
打开院子的后门,从一棵挂满红叶的老树下穿过,就可以下水游泳了。
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好。
你在水这边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
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
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让我紧张。
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
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暴行。
好在碎片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只要泳者不动,待倒影从层层褶皱中逐一释放,渐次舒展和平复,湖面又会成为平滑的极目一镜。
在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之前,这里有很多机船,每天接送出行的农民,还有挑担的,骑脚踏车的,以及活猪活牛。
眼下客船少了,只有几只小渔船偶尔出现。
船家大多是傍晚下网,清晨收网,手摇船桨轻点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绪突然消失的大脑。
水边常有两样“静物”,那是垂钓的老人和少年。
据说老人身患绝症,活不了多久了。
但他一心把最后的时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
少年呢,中学生模样,总在黄昏时出现。
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自己的学费。
谁知道呢?
阵雨扑来时,雨点敲打着水面,打出满湖的水芽,打出升腾的水雾,模糊了水平线。
如果雨点敲醒了水面的花粉,水上就冒出一大片水泡,冷不丁看去,像光溜溜的背脊上突然长满疖子。
几只野鸭惶惶地叫着,大概被这事儿吓着了,很快钻入草丛。
不远处,一条横越水峡的电线上,有个黑物突然直端端砸下,激起水花四溅。
我以为有什么东西坠落,过了片刻才发现,那不是坠物,而是一只鸟突然垂直俯冲,捕获了什么以后,带水的翅膀扑棱扑棱,又旋回高高的天空,在阳光中播下一串闪闪的水珠。
我不知道这种鸟的名字,只记住了它一身蓝绿相杂的迷彩。
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飞累了,先大翅一扬,再稳稳地落在岸石上,让人想起优雅的贵妇,先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
它一坐好半天,平视远方,纹丝不动,恍若一尊玉雕。
但如果发现什么情况,玉雕眨眼间就成了银箭。
一声鹭鸣撒出去,树丛里就有数十只白鹭跃出,扑棱棱组成数十道白光,在青山绿水中绽放和飞掠。
它们有时候绕着我巡飞,肯定把我误认为鱼,一条比较奇怪的大鱼,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
小鱼也经常围着我巡游,肯定把我当成一只落水的大鸟,同样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
不知是什么鱼愣头愣脑,胡乱嘬咬,在我的腿上和腰上留下痒点,其中一口咬得太狠,咬在一个脚趾头上,痛得我从迷糊中惊醒。
我这才发现,钓鱼的“静物”已经走了,天地间全无人迹。
其实,这里还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
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质,也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短暂一环。
对人来说,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是万千隐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形伪装之所。
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帝。
那么,上帝是什么?
不就是不在场者的在场吗?
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
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向往以及感动吗?
就因为这一点,我在无人之地从不孤单。
我大叫一声,分明还听到了回声,听到了来自水波、草木、山林、破船以及石堰的遍地应答。
寂静中有无边喧哗。
(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
文本二:
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的小说家中,很少有人像韩少功那样将随笔写得那么得心应手,那么睿智。
经过办《海南纪实》《天涯》杂志的考验,经过大特区商海浪潮的冲击,他的思想更深刻成熟了,他的文风更老辣简洁了,他对文学的追求似乎更执著了。
他右手写小说,左手写随笔。
在随笔的写作中,韩少功天赋中那种我们称之为智慧的素质被发挥到一种巅峰状态。
读着他近年的随笔,我有时会产生出这样一种古怪的想法:
不知随笔这种文体是专为韩少功准备的,还是韩少功天生就应当写随笔?
不管是韩少功无意间碰上了随笔,还是随笔找上了韩少功,韩少功的随笔写得好,却是读过他的作品的人都公认的事实-那是智慧的独语,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
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
智慧不是聪明的滑头和取巧,不是知识的炫耀和卖弄;
智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心血的燃烧。
韩少功的随笔,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智慧。
不过他的智慧,不是经院或书斋里的智慧;
他的智慧,更多的是来自生活的启示,来自他的生命的激发;
他的智慧,不是体现于某篇文章,某个局部或某个词句,而是化为一种精气流荡于他所有的文字中,并成为他作品的纹章印记,成为他的人格在随笔中的自然呈现。
(摘编自陈剑晖《智慧的独语-关于韩少功散文随笔的札记》)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我”这个下湖游泳者的视角观察和感受世界,文中直接表现“我”的笔墨不多,却让人感觉到处处都有“我”的存在。
B.作者面对镜子般的湖面“不知如何是好”,感觉下水打破湖面“实为一大暴行”,生动传达出视湖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文 阅读 题型 两个 文本 专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