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2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308235
- 上传时间:2022-10-22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02KB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2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2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2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课时。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设计】
一、理想社会,交流引读
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⑴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⑵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
①大道之行也:
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②“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
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
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③“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④“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⑤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⑶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2、译一译:
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⑴大道之行也:
施行
⑵选贤与能:
通“举”
⑶讲信修睦:
培养
⑷故人不独亲其亲:
独,单独。
亲,以…为亲
⑸矜:
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皆有所养:
供养
⑺男有分:
fè
n职分,指职业
⑻货恶其弃于地也:
憎恶
⑼不必藏于己:
私藏
⑽谋闭而不兴:
发生
⑾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3、理一理:
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总领全文。
第二层:
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
总结全文。
4、议一议:
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
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这几个概念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⑴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⑵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⑶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
选贤任能;
讲信修睦。
3、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
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联系伊拉克目前硝烟四起的局势,今天你又是如何认识“大同”社会的?
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早日实现大同?
2、互动释疑:
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今天我们更要加强国防建设,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2、课外延伸:
⑴背诵默写课文。
⑵“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篇章2: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2.理清层次;
背诵课文。
3.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
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
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
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
好,读起来——(板书:
大道之行也 《礼记》)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
与(jǔ)矜(guān)分(fè
n)恶(wù
)
(2)关注句子停顿。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是故/谋/闭而不兴
三、理解文意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屏显如下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①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②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女子出嫁。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谓大同——这。
(2)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②天下为公。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给文章加标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指导朗读。
对诵读作具体指导,在诵读中理清文章层次。
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你认为哪一个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明确:
天下为公:
一个“公”字点出了其他所有做法的出发点和归宿。
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
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
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这两句话是怎样体现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的特征的?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
“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
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
“谋闭而不兴”中“闭”读降调。
“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
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4.指名朗读。
要求读出理解、读出层次,直至背诵。
四、合作探究
1.《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本文“大同”社会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思考,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
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
然后推选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加深对本文的理解,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再如,从“往来种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是一个“男有分,女有归”的理想社会。
第二题从正面设问,引导学生挖掘当前社会的积极健康因素,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五、齐背课文
【资料宝藏】
1.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平天下——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
天下统一,政治清明;
上下有分,等级有序;
尊贤礼士,君仁臣义;
君民同乐,轻敛薄赋:
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
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平之世。
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
“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
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贱的礼仪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仪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仪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道之行也 人教版八 年级 上册 语文 大道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