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语文.docx
- 文档编号:1427560
- 上传时间:2022-10-22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848.43KB
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语文.docx
《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语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语文
高三年级考试
语文试题
2019.1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了“知行合一”思想。
“知行之体本来如是”,即知与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
在王守仁看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他举例说,一个人只有已经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才称得上真正知道孝与悌的含义。
也就是说,知必须通过行才能知,行必须通过知才能行。
知而不行,其实不算真正知。
王守仁还把“知行本体”与“心之本体”联系起来: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既然“知行本体”就是“心之本体”,那也就是“自然会知”“不假外求”的良知。
也就是说,“知”是“良知”的自我体认,“行”是“良知”的落实。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即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王守仁说: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
若着实做学问思辨的工夫,则学问思辨亦便是行矣。
”这是强调知指导行、行实践知,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
这里提到的“学问思辨行”,就是《中庸》提出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王守仁用一个“做”字把前四者都纳入“行”的范畴。
他的理由是,行离不开知,因为“若行而不能明觉精察,便是冥行”;同样,知也离不开行,因为“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
这就是“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知行是一事之两面。
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觉悟理解的方面叫做知,切实用力的方面叫做行,两者是不能分开的。
“知行之合一并进”,即知与行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在朱熹、陈淳等人的著述中,偶有提及“知行常相须”。
但是他们所说的“相须”“并进”还是把知与行作为两个主体。
王守仁的“知行之合一并进”则把知与行作为一个主体,明确指出:
“知行之合一并进而不可以分为两节事矣。
”王守仁“知行之合一并进”论,其理论根源就是他强调的“心理合一”。
在“心理合一”理论指导下,他认为“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
王守仁还援用一些为生活实践所证明了的经验常识来论证他“知行之合一并进”的作用。
如“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也就是强调不论走坎坷的道路,还是射箭、写字。
都必须亲身经历才能有切实体会。
(宋建晓《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独特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行本为一体,知通过行才能知,行通过知才能行。
知而不行,并非真知。
B.“知行本体”中的“知”是对良知的自我体认,“行”是对良知的具体落实。
C.知行是一事之两面,正所谓“行之真切笃实为知,知之明觉精察为行”。
D.“知行之合一并进”论源于“心理合一”的理论,它把知与行作为一个主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B.第二段论述了“知行本为一体”的观点,采用了总分式结构,从两个方面展开。
C.文章大量引用王守仁的原话,加以阐释评析,论述透彻,增强了论证力度。
D.文章引述朱熹等人的言论,通过正反对比,论证“知行合一”理论的独特之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离不开知,“妄想”和“冥行”,都算不上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知”和“行”。
B.在王守仁看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即是“行”,与“笃行”并列纯属多余。
C.“学射”和“学书”必须亲生经历才能有切身体会,由此可见,“行”比“知”更重要。
D.《尚书》的“知易行难”和孙中山的“知难行易”,都不如“知行合一”的观点合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行为艺术的自行车
陈凤群
唧唧啾啾……唧唧啾啾……
小区门前那棵大榕树下常有鸟鸣,那是一辆自行车在欢歌。
一天.榕树下来了一位姓周的理发师傅。
周师傅那辆自行车上挂满了竹篾编织的各色鸟儿,铃铛发出的声音像鸟鸣。
小区的老头、老太太每天带着牙牙学语的小孩儿驻扎在这里,悠闲地唠嗑。
放了散羊的小孩儿趣味盎然地看看这只鸟摸摸那只雀,时不时去按按自行车的铃铛,鸟鸣声就袅袅绕树三匝。
周师傅呢?
只当没见,任由小孩儿闹腾。
那天下班,我没有如常见到周师傅。
听不到熟悉的鸟鸣声,看不到熟悉的竹篾鸟,我怅然若失。
走了,到别的小区去啦。
一位老伯告诉我。
几天后,我参加一个人口普查活动,每天利用休息时间到小城各个住宅小区登记住户情况。
步履匆匆,心情匆匆,经过那棵大榕树时,我再也没闲情去惆怅那竹篾鸟了。
一个周六早晨,我到圆和小区进行人口普查。
妹子,妹子……刚到小区门庭,有人在背后拽我的自行车。
我扭头一看,乐了,竟然是周师傅。
周师傅在小区门前一棵紫荆花树下扎营了。
顺着他的手指,我见到那辆挂满竹篾鸟的自行车耀眼地停在紫荆花树下。
周师傅见我迈步要走,一把握住我的手,急切地说,妹子,我想请你帮忙留意一个人……
周师傅要我留意的人是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少年生活在小城里。
具体住哪个小区,叫什么名字,周师傅一概不知。
这个少年该不是周师傅和哪个女人的私生子吧?
看着周师傅红着黝黑的脸赧赧的表情,我轻笑一声。
进了圆和小区,遇上十来岁的少年,我都仔细看一眼。
忙了一上午,我没有留意到周师傅描述的那个少年。
走出圆和小区大门时,看到周师傅翘首企盼,我朝他摇了摇头,周师傅黝黑发亮的脸膛瞬间便黯淡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我于心不忍,连忙走过去为周师傅按响铃铛招揽生意,告诉他明天去普查最后一个小区下河小区,到时再留意找找。
次日一早,当我赶到下河小区时,周师傅已经驻扎在小区大门旁了,那辆挂满竹篾鸟的自行车又在唧唧啾啾欢唱着。
下河小区的情况同样让周师傅失望。
人口普查工作结束后.我再没有见到周师傅。
转眼一秋。
这天傍晚回家,小区门卫告诉我周师傅在榕树下等我很久了。
找到啦!
我找到那少年啦!
周师傅一见我就激动地喊着。
全城的小区查找无果后,周师傅就地毯式逐个零散居民点摆摊剃头去查找,终于在一个城中村找到了少年。
周师傅告诉我,少年父母离异后就随母亲搬离了小区在这个城中村租房子住。
恭喜周师傅,你终于父子团圆、一家团聚啦!
望着神采飞扬的周师傅,我高兴地说。
周师傅急了,说什么呢?
他不是我儿子!
周师傅告诉我,少年原来是一个自闭症患者。
一次周师傅在一个广场开档剃头时,少年骑着自行车来了,不声不响坐上了理发椅。
周师傅感觉少年有些不对劲,剃头时就左一句又一句和少年打趣,可无论周师傅怎么说怎么逗他。
少年就是木然着脸一声不吭。
少年走后,周师傅发现少年落下了自行车。
一个前来剃头的老人告诉周师傅。
少年的父母闹离婚闹了三年,少年患自闭症三年。
这三年里,少年因为患有自闭症不能上学,经常骑着一辆自行车在街上晃荡。
这三年里,少年不会笑,不和任何人说话,只跟家里养的一只画眉鸟说鸟语。
本来少年剃头那天,我要结束剃头生涯回老家陪伴老伴的,现在找着少年了,我终于可以安心回家喽!
我以为少年当天会回来取回他的自行车,可是第二天第三天,我在原地摆摊一个月了,少年始终没有露脸,那位知情的老人也没露脸。
少年心里只有鸟只和鸟说话,我就在自行车上挂满自己编织的鸟儿,在铃铛里安装了机关把铃声设置成鸟鸣声,然后满城小区去摆摊剃头招引少年注意……说到最后,周师傅咧嘴笑得像个孩子,当少年看到他的那辆自行车挂满竹篾乌、铃声变成了鸟鸣声时,是多么惊喜啊!
嘿嘿,周师傅朝我绽开了一个大大的笑脸!
那笑容,多么阳光,多么灿烂!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前三段描写了有关“行为艺术的自行车”的情景,既设置了悬念,又暗示了小说的情节与少年儿童有关。
B.“看着周师傅红着黝黑的脸赧赧的表情,我轻笑一声”,这句话意味深长,坚定了“我”对少年身份的看法,使小说情节有了波澜。
C.小说中用“扎营”“驻扎”描写周师傅每到一处的动作行为,夸张地写出了周师傅为寻找少年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D.小说既叙述描写了周师傅寻找少年的经历,也叙写了少年因患自闭症走失的过程,表现了上一代的不和谐必将给后代造成伤害的主题。
5.请赏析小说结尾处画线的部分。
(6分)
6.“我”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的方兴未艾,让“家教机器人”逐渐从梦想照进现实。
如今的“家教机器人”具有各种各样的功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回答孩子不少疑问。
在选购智能“家教机器人”的受访家长中,看重其定制化、私人化配套学习方案的有50.2%.重视解答多学科问题的有50%,认为它能够实现家庭内部教育、足不出户方便家长的有34.6%。
喜欢它拥有海量教育资源的占30.8%。
“家教机器人”也已经出现在农村家庭。
即使要花费几千元钱,一些农村家长也不吝付出。
尽管“家教机器人”具有一定的辅助学习的功能,但它不能替代父母的陪伴。
“家教机器人”功能再强大,科技再发达,也仍然需要家长用灵魂和爱为孩子的教育注入生命力。
再高明的“家教机器人”,和孩子们之间也只是一种人与工具的关系,孩子们的情绪、情感,“家教机器人”难以感同身受,只能机械化、模式化地进行反馈,做不到“想孩子们所想,急孩子们所急”。
更何况,“家教机器人”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沦为一个高级玩具,这一点在乡村家庭表现得尤为突出。
现代化的进程让一些人患上了“技术依赖症”,什么问题都指望通过科技手段来解决。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光有知识的学习,还有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能缺位。
(摘编自杨朝清《“家教机器人”不能替代父母陪伴》,《北京日报》2018年12月19日)
材料二
为弄清楚具有一定“社交”功能的机器人对人类尤其是儿童的影响,英国、德国等国研究人员采用“艾氏范式”测试法,让参与者独自或者在有3个人或3个社交机器人在场的情况下判定屏幕上四条线中哪两条长度相同。
一般来说,在“艾氏范式”试验中,当人们独自作出判断时,基本不会出错。
但当有其他人参加时,他们倾向于与其他人保持一致,即便其他人出了错。
这就是所谓的“同伴压力”。
在最新的“艾氏范式”试验中,有2/3的“人类同伴”或“机器人同伴”会首先有意地给出错误答案。
结果显示,成人参与者通常给出与人类同伴一样的答案,但不会受到机器人答案的影响。
不过,儿童明显会受机器人同伴的影响。
当儿童独立作判断时,正确率为87%,有机器人加入后,其正确率降为75%,且错误的答案中有74%与机器人相同。
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机器人学》杂志上指出,机器人作为儿童教育助手或儿童治疗师广泛应用的时代并不遥远。
在两者的互动过程中。
机器人提供的信息有可能对儿童造成显著影响,所以可能需要讨论是否应该出台诸如监管框架之类的保护措施,积极发挥机器人对儿童的正面影响。
(摘编自周舟《机器人或对儿童思维影响大》,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08月18日)
材料三
此前,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调研组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往往是因为亲子关系存在四类问题:
一是“不了解”,即父母不了解孩子在网上干什么;二是“差关系”,即父母在线上和线下都没有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泰安市 高三上 学期 期末考试 试题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