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古文复习大全文档格式.doc
- 文档编号:14272990
- 上传时间:2022-10-21
- 格式:DOC
- 页数:12
- 大小:103.50KB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古文复习大全文档格式.doc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古文复习大全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古文复习大全文档格式.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平的岩石。
6.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蒙:
覆盖;
络:
缠绕;
摇:
摇动;
缀:
连接
7.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大约。
许:
表约数,相当于“来”
8.
皆若空游无所依
若:
好像;
空:
在空中。
9.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彻:
通;
布:
映;
佁然:
愣住的样子。
10.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俶尔:
忽然;
远:
向远处;
翕忽:
轻快敏捷
11.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因为;
清:
凄清。
居:
停留。
12.
隶而从者
隶:
随从。
13.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
向西。
14.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
像北斗星一样。
蛇:
像蛇那样。
明灭:
或现或隐。
15.
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
那。
势:
形状。
犬牙:
像狗的牙齿那样。
差互:
互相交错。
16.
似与游者相乐
乐:
逗乐。
17.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
使……凄凉。
寒:
使……寒冷。
悄怆:
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怆:
悲伤。
邃:
深。
18.
记之而去
去:
离开。
二、句子翻译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游览顺序。
(时间顺序)
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以整块石头为底;
潭水清澈;
形状弯曲;
环境清幽。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苦凄凉。
悲哀深沉。
19.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20.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点拨: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佩、环碰撞的声音,心里很高兴。
于是砍掉些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来便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着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堪、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浮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布在水底石上,呆呆地连动都不动;
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迅捷,好象在与游人共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溪岸的形势犬牙交错,无法看到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木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来,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袭人,真是寂静幽深极了。
由于这个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留在那儿,便把当时的情景记述下来就离开了。
一同来游玩的人有:
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
一个名恕己,一个叫奉壹。
段意:
第1段
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写潭的概貌。
第2段
写潭水清澈见底,游鱼怡然自乐。
第3段
写潭水的来源。
第4段
写潭上四周景色给人的感觉。
第5段
记下同游者的姓名。
写作者心情的诗句: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大全
⑤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作者是
宋
朝的苏轼本文的体裁属散文
作者:
苏轼宋代文学家。
文学成就:
诗:
宋诗的代表。
词:
与辛弃疾齐名。
是豪放派的开创者。
散文:
与欧阳修并称。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
解(脱下)
欣然(高兴地)
行(步行(散步))
念(考虑)
乐(
高兴(解闷)遂(于是)
寝
(睡)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空无澄澈)
交错(纵横交错)盖
(原来是)
但
(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吾(我们)
三.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人与我一起欣赏,就去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看到)水中(仿佛)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倒影啊。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是缺少清闲的人,就像我们两个这样。
四.阅读理解:
1.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④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庭中月色(月色如水
月色空明)
2.本文写月突出其
明,写境突出其
静,写影突出其
形,写人突出其
闲
,写情突出其
空
。
(请用一个字回答)
3.作者为什么会想到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4.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想象,用两个比喻来描写月色。
月色如积水空明;
竹柏如藻、荇交横。
5.段末几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又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
6.作者夜游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清闲
旷达(豁达)、乐观
补充练习1.本文选自《苏轼文集》,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_苏轼,其弟_苏辙_、其父_苏洵_
3.品味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说说其中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答: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
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
)
4.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句中的“闲人”两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闲人”二字可看出作者用惋惜无人赏月来暗讽那些汲汲于富贵功名的世俗中人,同时也把自己政治失意后的孤高情怀寄托其中,表现一种随缘自适,潇洒自如的人生态度。
5.“何夜无月?
”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
明月是经常有的,美景也是经常在的,但人们的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与张怀民当时都被贬官,有职无事,是个闲人,作者虽被贬,却能从随处可见的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如此充满诗情画意好文,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6.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
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
结合实际谈谈。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
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
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7.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8.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
”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
“念无与为乐者。
”
本文结构:
一层:
庭院漫步,交待夜游原因、时间、地点、人物。
二层:
描写月光清澈。
三层:
叹息赏月人少,暗示世人为俗务所累,表明自己的高洁。
表达方式:
记叙‖景物描写‖抒情
请写出《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
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一)、作者、作品: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大师,被称为“亚圣”,《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
(二)、课文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作者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
做什么论据?
想说明造就人才,必须先经历一番忧患磨难。
做事实论据。
4、"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从结构上的作用?
过渡,承上启下。
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5、第二段所论证的观点?
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先经历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
6、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指的是什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7、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是什么?
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8、第三段论证方法?
用三个事实论据,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论证。
9、三个正面的事实论据是什么?
⒈人恒过,然后能改。
⒉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⒊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三个正面事实论据论证的是什么?
即使是一般的人也要在困境中经受磨难才能奋发进取。
11、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是什么?
⒈入则无法家拂士,⒉出则无敌国外患。
12、正面事实论据和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的关系和作用?
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
正反对比论证推导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中心论点。
13、全文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来论证要想成就大事业,必先经历一番磨难。
第二段谈人要有所作为达到"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第三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
再由人生推论到治国,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由此得出中心论点:
14、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5、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16、根据上述事例归纳的观点是:
人才在困难中造就。
17、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
入则无法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版 年级 上册 古文 复习 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