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网络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社会心理学作业1-4Word格式.doc
- 文档编号:14218886
- 上传时间:2022-10-20
- 格式:DOC
- 页数:7
- 大小:30.50KB
西南网络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社会心理学作业1-4Word格式.doc
《西南网络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社会心理学作业1-4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网络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社会心理学作业1-4Word格式.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判断并说明理由
1、错误,除了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导论》外,美国社会学家罗斯还出版了《社会心理学》。
2、错误,还存在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比较文化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3、错误,社会化的途径是社会塑造与个人内化的紧密结合,缺一不可。
1、答:
(1)、技能社会化如果想要在这个社会里好好的生存,就必须得参与社会的实践努力学好各门知识在社会中磨练自己的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
(2)、政治社会化作为社会的成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意识,努力的朝国家想要的人才发展接受和学习国家的政治制度,为国家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3)、行为社会化所谓"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社会的也有属于它的社会规范和法律法则,这就需要社会成员的行为要自觉的遵守,使自己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在同一层面上。
(4)、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角色是代表社会的成员的不同权利和义务,男人和女人在社会上有着不同的社会特征,一个人只有经过不同的教化,才能在社会的熏染下进入属于自己的性别领域中,从而诠释属于自己的性别角色。
2、答:
(1)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
而这一种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对儿童的社会行为的模塑在现代社会中是无以替代的。
(2)学校作为社会专门的社会化机构,它是社会的雏形。
儿童在这里进入了"
社会结构”扮演着学生、同学、朋友等社会角色,并在课堂里和其他公共场合进行着各种形式的社会互动。
(3)学校是通过教材、教育方式、考试与考核、教师的人格以及学生的各种组织活动,实现对人的文化塑造和社会家化影响。
学校在现代社会是青少年社会化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因素。
3、答:
社会化的社会学习机制是指观察和学习他人的实践经验对于人们社会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们仅仅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后果的观察和思考,就可以学习到各种行为、行为规则、与行为方式。
在这一机制中,当外部社会对于人们某种行为给予直接的鼓励和赞赏时正强化,人们就倾向于保持这些行为;
当外部社会转变为批评、反对、惩罚时负强化,人们就倾向于放弃这些行为。
在这些强化力量不是作用于本人,而是作用于与本人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他人,且这种作用过程及其后果又被人们观察和感悟到时,也会对人们产生同样或类似的定向作用,后一种强化也称为"
替代强化”。
实际上人们大量的社会经验都是建立在由替代强化的社会学习机制为心理支撑的观察学习经验基础上的。
社会学习机制对于解释人们的社会化,特别是当代青少年的社会化有着主要价值。
青少年由于自主生活领域不断扩展,他们的观察学习经验也在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当代青少年的很多行为、观念与行为方式不是来自于系统的教育途径,而是来自于对于生活的观察。
他们所认同或崇拜的对象也往往是来自于他们特定的观察经验。
第二次作业:
1.社会认知2.社会判断3.晕轮效应4.社会刻板印象
5.价值观6.印象管理7.态度
二、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并扼要说明理由
1.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认知,只要看其面部表情就能清楚地知道了
2.首因效应是指熟悉的人之间最近的次见面留下的印象,会更长久的留在人的记忆中
3.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是从可控与不可控的角度分析成败原因的。
4.态度构成成分的ABC模式是罗森伯格提出的。
5.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是指在封建社会中,有情人难成眷属
三、简述题
1.社会认知与一般物认知的区别
2.凯利的三度(维)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3.态度在心理构成成分上的分类
4.态度的作用
四、论述题
1.菲斯廷格认识失调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在转变态度中的作用
2.海德平衡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在转变态度中的作用
1.社会认知:
是指人们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个体对于来自他人、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社会信息加工、推理的复杂过程。
2.社会判断:
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对社会刺激物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
包括对他人、自身、社会事件等的价值判断。
3.晕轮效应:
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
4.社会刻板印象:
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称为社会刻板印象。
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很容易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
如果这种偏差发生在对一类人或一群人的认知中,就会产生社会刻板印象。
5.价值观:
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
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6.印象管理:
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就是印象管理。
7.态度:
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二、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并扼要说明理由
1.对。
2.不对。
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3.不对。
韦纳认为对于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应包括两个维度
(1).观察者必须决定成败是由于内在还是外在因素。
(2).观察者还必须决定成败是经常发生的还是偶然发生的。
4.不对。
是瓦格纳提出的。
5.不对。
"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三、简述题
1、社会认知与一般物认知的区别:
(1)认知对象不同。
一般物的认知是对自然的、静态的物的知觉而社会认知是对人、对己和对社会群体的认知。
(2)对象特性的不同。
物更多的是自然属性,其特征是易于掌握且相对稳定的,而人具有社会属性和意识支配属性,其特征是不易掌握和易于变化的。
2、凯利的三度(维)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凯利的三度理论是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对海德归因理论的又一次扩充和发展。
凯利认为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
(1)客观刺激物(存在)
(2)行动者(人)(3)所处关系或情境。
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协变的立框架,所以称为三度理论。
三度理论遵循的总原则是协变性原则。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行为的下列三个变量。
(1).区别性。
针对客观刺激物即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他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2).一贯性。
针对情境即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做相同的反应。
(3).一致性。
针对人,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是否也做出与行动者相同的反应。
3.态度在心理构成成分上的分类,是以态度中占优势的心理成分为根据进行的分类。
一般分为五类:
(1)与情绪、情感联系的态度;
(2)理智或认知性的态度;
(3)动作定向的态度;
(4)知情意均衡的态度;
(5)自我防卫的态度。
4.
4.态度的作用:
(1).态度影响社会性判断。
(2)态度影响耐力。
(3).态度影响学习效果。
(4).态度影响工作效率。
1、菲斯廷格认识失调理论的主要内容:
菲斯廷格认为,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它们这间存在三种情况:
(1)相互一致和协调的;
(2)相互冲突和不和谐的;
(3)无关的。
当人们的两个认知因素x和y,处于第二种情况即从y推出的是非x时,人就会感受到不舒适或紧张,并力求减缓。
这种由于认知冲突引起内心不自在的状态,就叫"
认知失调”现象。
2、海德平衡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将人际关系因素引入到态度转变中。
该理论通过p—o—x封闭三角形关系的图形分析列出了4个平衡模式4个不平衡模式,说明人的态度受与自己人际关系好或不好的人的影响。
当主体的态度与人际关系好的人不一致(不平衡)时,主体为了维护重要而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倾向于积极的改变自己的态度,从而使主体态度得到转变。
该理论的启示为:
在转变他人态度时,可以利用与其人际情感关系好的他人,如家人、好友等对其进行劝导,便能产生事半功倍的说服效果。
第三次作业:
1.侵犯行为2.亲社会行为3.人际吸引
1.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只是场合不一样,其他没有什么区别
2.人际关系的状态从无关到关系密切,根据其相互作用的水平,可描述出由零接触逐渐发展到深度卷入的五种状态。
3.深度卷入的人际关系表明交往的双方达到了完全一致,双方完全融为一体。
4.人的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人的本能的反应
1.人际吸引有赖于哪些个人特征
2.简述人际交往的交互原则
3.去个性化与侵犯的关系
4.减少侵犯的方法与途径
1.侵犯行为,也称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2.亲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
3.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
二、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并扼要说明理由。
1.不对。
在正式沟通中,往往存在着"
面具”效应,即人们试图掩盖自己行为的不足,行为举止上也表现得更为符合于社会期望;
而非正式沟通不仅背景的心理紧张度不同整个沟通过程也具有不同的性质。
由零接触、单向注意、双向注意、表面接触、轻度卷入、深度卷入六种状态。
在深度卷入的情况下,双方已发现的共同心理领域天于相异的心理领域,彼此的心理世界高度不是完全重合,人和人之间只存在大多程度上相一致的问题,而不存在完全相一致的情况。
亲社会行为可能由利他主义引起,但不一定都由利他主义引起,它也包括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
三、简述题
1.人际吸引有赖于的个人特征:
(1)才能
(2)外貌吸引力(外貌与交往、外貌的辐射效应)(3)个性品质
2.人际交往的交互原则:
一、人际交往的交互现象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
人际交往中的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都是相互的。
二、人际交往具有交互性的原因①任何人都有着保持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
为了对自己的行为以及与别人的关系做出合理的解释,倾向于同他人保持适当而且合理的关系。
②人们会把自己的心理投射到与之发生联系的人身上。
当对别人做出一个友好的行动,对别人表示接纳以后,也会产生一种别人做出相应回答的期望。
3.去个性化与侵犯的关系:
去个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南 网络 大学 继续教育 学院 社会心理学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