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4212933
- 上传时间:2022-10-20
- 格式:DOCX
- 页数:3
- 大小:19.54KB
社交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文档格式.docx
《社交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交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文档格式.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渗透社会的各个层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
“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它与现代的社交礼仪有所不同,古代的礼仪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有封建阶级的因素,而现在所说的“礼仪”,第一,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规范。
所谓“入乡随俗,入境问禁”,就是说你要进入某一地域,你就要对那里的人的习俗和行为规范有所了解,并按照这样的习俗和规范去行动,这才是有礼的。
礼仪与胡作非为是水火不相容的。
第二,礼仪准则或规范是一定社会的人们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
在社会实践中,礼仪往往首先表现为一些不成文的规矩、习惯,然后才逐渐上升为大家认可的,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来作准确描述和规定的行为准则,并成为人们有章可循、可以自觉学习和遵守的行为规范。
第三,讲究礼仪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交往各方的互相尊重,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礼仪可以有效地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它体现着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尊重程度,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的外在表现。
一个人只有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自己才会被他人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只有在这种互相尊重的过程中,才会逐步建立起来。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遵守礼仪是人获得自由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
孟子在《离娄下》中说:
“人之所以异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他的意思是说人和动物不相同的地方很少,而这很少的地方就是礼仪。
《礼记曲礼》中又说: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意思是说如果人没有了礼仪,与禽兽就没有区别。
所以说礼仪对于人是相当重要的,是辨别人和禽兽的重要标志。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在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
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周礼·
春官·
肆师》:
“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
”《史记·
礼书》:
“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
”礼仪对于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是相当重要的。
中国传统礼仪“九宾之礼”,这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
它原是周朝天子专门用来接待天下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个诸侯国,周天子按其亲疏,分别赐给各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诸侯国内的官职又分为三等:
卿、大夫、士,诸侯国国君则自称为“孤”。
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来称为“九仪”或称“九宾”,周天子朝会“九宾”时所用的礼节,就叫“九宾之礼”。
社交礼仪在古代的礼仪中,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表示“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
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敬意或者好意。
这样人际关系就会在相互往来中持续下去。
在《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
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在古人眼中,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的了。
孔子说:
“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
”意思是说用我的好意回报你的好意,那么人民就相处融洽,而如果我对你出于好意,而你却用坏意来伤害我,那么人们就等于互相伤害。
可见,“以德报德”,有恩必报,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
当然,往来之礼,也该适度送礼的本意,在于表达敬意答射之意,所谓礼轻意重,并非越多越好。
正如《庄子·
山木》篇说所说: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意思是真正的朋友或者说君子的交往,应该是像水一样的平淡,来日方长,而并非是物质的要求,或者有利可图,金银财宝。
君子虽然没有赠送贵重的东西,感情却能长久的维持,而小人之间有利就相趋,没有原因就疏远了,因为没有利益可以图取。
就像在现在的生活中,有并不是熟悉的人却送你非常贵重的礼物,如果你收下就有可能受制于别人,或者做有违背原则的事情,而拒接也是一件令人苦恼的事情。
礼仪有很多种表现的方式,下面我就以最直接的一种礼仪来举例说明礼仪的重要性——容仪有整。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
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
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
人失去仪礼,也就是不成为人了,主要有下面三个方面:
(一)衣着容貌:
在《弟子规》中要求: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这些规范,对现代人来说,仍是必要的。
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类观的基本要求。
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生反感甚至恶心,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
当然,衣着打扮,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相处的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
(二)行为举止: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这是因为,只有庄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
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
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随意,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处处要合乎礼仪规范。
(三)言语辞令:
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
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将诚恳地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
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
其次是慎言。
古人说,上天生人,于舌头上下两排牙齿紧密围裹,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
当然古人并是要求人们少言语,而是说话要视具体情况,当说则说,当默则默。
孔子在《卫灵公》中说: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虽说时代不同了,但古人对仪容仪表的重视及整洁仪容要求,是值得今人借鉴的。
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整个生活的内心态度。
具有一个优雅的仪表,无论他走到哪里,都给那里带来文明的春风,得到人们的尊敬。
毫无疑问,传统礼仪文明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一般说来,社会上讲文明礼貌的人越多,这个社会便越和谐、安定。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教养有素,礼貌待人,处事有节,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多一些愉悦,而国家、社会更多一些有序与文明。
从这一点讲,礼仪对社会起着政治、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
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礼仪对于我们来说不同与物质,或者说专业知识,而是一种内在的美,是人自身的修养,它能在无形中给你创造很多机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并且“做人先学礼”,礼仪是人生的第一课,我们学会说话时就会学习叫“爸爸、妈妈”,别人的帮助我们会说“谢谢”,礼仪陪伴我们的一生,我们只有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做一个有素养的人,传承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交 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