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战争文化盐泽战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189663
- 上传时间:2022-10-19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6.86KB
盐战争文化盐泽战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盐战争文化盐泽战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盐战争文化盐泽战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迁往亚洲的一支通过中东到达伊朗,然后再次分支,一支沿着波斯湾和印度洋海岸向东迁徙,到达今天的印度和缅甸,然后进入中国的南方。
另一支从伊朗高原出发,顺着中亚进入中国新疆,后来又经过青海进入黄河流域。
有意思的是,在这条路上,沿途分布着里海、咸海、巴尔喀什湖、巴里帅湖、青海湖等大大小小的盐湖达一百多个。
人类为什么要顺着海边和盐湖迁徙呢这可能与盐有关系。
当时的人类尚处在“茹毛饮血”的狩猎时代,在大迁徙途中,人类主要靠狩猎来获取食物,并主要在动物的血液中获敢盐分。
而大型食草动物为了补允盐分,经常出现在海边或盐池附近。
这样,人类就很容易在这里捕捉到猎物。
一、人为什么要吃盐
所以,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动物体内都含有食盐,也就是氯化钠。
动物的血液、汗液和其他体液中,氯化钠的浓度几乎和海水一样。
那么,氧化钠在人体中究竞起着怎样的作用不仅人离不开盐,动物缺了盐也不行。
所以,很多动物会主动去寻找盐,比如,牛和羊会经常去舔食阴暗墙角边的硝盐。
草原上,马和骆驼会自动去寻找盐碱地。
考古发现证明,早在5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已利用海水制盐了,西周时山西运城的解池已经成为大规模的湖盐产地。
据统计,在运城盐池周围200千米的范围内,史前文明达300多处。
与人海相比,这里有着自然结晶而成的食盐,更加方便人们采集。
中国最早的商人是盐商
在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山西的晋商曾大放异彩,他们足迹遍及海内外,从事粮食、皮货、茶叶和金融等业务,积累了巨额财富。
至今,他们的故事还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但是,有些问题一直是个谜在北方,为什么只有山两人形成了一个成功的商业群体――晋商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想到遍布山西各地的优质煤炭。
的确,山西的煤炭资源很早就被人们所发现。
但是,由于古代工业并不发达,社会对煤炭的需求微乎其微。
但是大自然似乎特别眷顾山西,它不但在黄土地下埋藏了黑色的金子,还特地在山西的西南角上镶嵌了一大块白色的金子,这就是运城出产的池盐。
在古代,中国内陆出产盐的地方非常稀少。
整个中原地区,几乎只有运城出产天然的食盐。
今天,世界上少数产油国把石油当成战略资源,以此来控制世界的经济命脉。
当时,运城的盐更是奇货可居,没有石汕人照样可以活下去,但是没有食盐却是万万不行的。
运城的盐作为生活的必需品被贩运到中原各地。
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每一个地方虽然出现了社会的分工,但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一般都可以在当地生产,唯有盐这种特殊的商品只能由其原产地贩运而来。
所以,有历史学家认为,人类最初的贸易商品可能就是盐,最初的商人应该就是盐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最早的商人可能就是活跃在运城盐池附近的山西盐商。
为盐而战的民族
由于盐积累起了巨大的财富,因此它也引来了无数的掠夺者。
人类曾经为了盐而发动过无数的战争,这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
生活在中国三峡地区神秘的巴人就是一个为了盐而拼死征战的古代民族。
在南方,长江中下游平原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农业生产条件更加优越,很早就有人类在此定居、繁衍,但是这里几乎没有天然的盐资源。
要吃盐必须进入湖北以西、重庆以东的长江三峡地区,那里有天然流淌的盐泉。
另外,成都平原和金沙江两岸也有零星的盐泉分布。
在所有这些盐泉中,巫溪盐泉的出水量可能是最大的,也是最稳定的。
一直以来,它吸引着方圆几百里的人们纷至沓来。
所以,控制着盐泉的巴人享受到了盐带来的一切好处。
从今天发掘出来的巴人墓葬中可以看出,这个民族的男人几乎都是战士,就像古希腊时期的斯巴达人一样。
由于铜资源相对缺乏等原因,巴人在作战时几乎不穿任何的铠甲,大量使用短剑,这与使用长剑的秦国军队不一样,但同古罗马军队很相似。
使用短剑作战更加考验一个军人的胆量和作战能力,它要求巴人的战士勇猛地冲入敌阵,在与敌人贴身格斗时发挥短兵器的优势。
所以,长期的战争使巴人变得极其勇猛善战。
全盛时期的巴国就像今天中东地区的产油国一样,他们用丰富的盐资源对周边国家发挥着巨大影响。
在巴国的西面,成都平原的地下虽然也有市富的盐资源,但是,成规模地开采盐卤资源,那是秦汉以后的事情。
所以,生活在此的三星堆古人,以及后来的古蜀国,他们虽然创造了高度的文明,但是要想吃盐,还得依赖巴人。
巴国的南面是贵州的祟山峻岭,这里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当时统称西南夷。
后来因“夜郎自大”而成为千古笑谈的古夜郎国就在这里。
但是,贵州至今都没有发现盐资源,可以想象,当时的贵州先民只能拿山货与巴人交换盐巴。
从巴国往东,是占据江汉平原的楚国,他们拥有大量的粮食,这正是巴人所需要的东西。
有学者就认为,古代说交换东西,很可能就是来自于巴人和楚人的贸易,用楚国的大米换巴人的食盐。
进入战国时期以后,巴人的辉煌开始退色。
山于盐带来的巨额财富,这个因盐而兴起的民族变得不思进取。
而过去经常与巴人一起四处攻伐的秦国和楚国,在分别经历商鞅和吴起的变法之后,他们再也不愿做巴人的“好邻居、好伙伴”,相反,他们开始对三峡众多的盐泉虎视眈眈。
公元前377年,强盛的楚国开始进攻巴国,他们用了将近16年的时间逐步占领了巴人所有的盐泉,并攻下首都重庆,逼使巴人逃往川北阆中一带。
公元前316年,另一个强劲对手秦军越过秦岭,首先灭掉蜀国,后来轻而易举地就将巴国灭亡。
由此可见,在古代的某些时候,这些白色晶体一度是红色的。
二、盐巴的来历
巴人的“巴”字,据我们推测,很可能与“盐巴”的“巴”字有关。
这是因为三峡地区的盐泉里面含有很多杂质,其中石膏的成分很多。
在当时,巴人既不懂得要去除盐水里的杂质,也不知道如何去除。
因此在食盐结晶的时候,盐水中的石膏也一起结晶。
另外,像这种大火熬煮的简单工艺,也会将陶器底部的盐熬糊,像锅巴一样。
所以,最后出来的食盐就会与板结性很强的石膏紧紧地粘在一起。
南方人把这种状态叫作“巴在一起”。
今天汉语中的“巴结、锅巴”等词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巴人生产的盐就被西南地区的人们称为“盐巴”。
改变地球的产业
从秦国统一天下至今,三峡地区再也没有发生如此惨烈、为了争夺盐资源的战争。
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家统一之后,中国漫长海岸线上出产的海盐可以大量行销内地。
另一个原因是,当时秦国派驻成都平原的太守李冰,想出了一个通过挖井来寻找地下盐资源的方法。
成都的都江堰,是享誉世界的古代水利工程。
主持设计和建造它的,是战国时期秦国镇守四川的行政长官李冰。
作为水利工程专家,李冰因都江堰而名垂青史、蜚声世界。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学者型的官员还开创了一项伟大的事业,这就是用凿井的方式寻找埋藏在地下的盐卤资源。
这一创举不仅改变了中国西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格局,后来还引发了一项非常重要的产业,这项产业为全人类带来了一场革命,而这场革命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甚至改变了我们所居住的地球。
秦国的首都咸阳地处关中平原,农业灌溉系统比较发达,所以秦国的很多官员精通水利工程,这本来并不奇怪,但是李冰为何又擅长盐卤矿脉的勘探呢史学家们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查阅一下他的出生地,问题就有了答案。
李冰出生在山西运城,那里不仅有中原地区唯一的大盐湖,地下也蕴藏着大量的盐卤资源。
大约从三皇五帝时代起,当地就开始开采盐卤,因此这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
作为一个技术性的官僚,李冰对于家乡的特产和开采技术应该不会陌生。
由于李冰的贡献,成都平原不仅变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长期缺盐的历史也由此改观。
到了汉代,成都平原上陆续开凿了很多盐井,盐业成为支柱型产业,中国凿井煮盐的历史由此开创。
到了汉代以后,四川的先民发明了通过打井寻找地下盐资源的方法,后来,这种打井技术日臻完善,居然由此而诞生了领先全球的钻井技术,并为后来的石油工业开了一代先河。
这就是享誉世界的四川自贡井盐技术。
盐文化美食
如果时光倒流,让一位今天的美食家回到春秋时期参加一个贵族的宴会,估计他会洋相百出。
在那种宴会上,几乎所有的肉食都没有放盐,当他到处找盐的时候肯定会引来一阵阵笑声,因为根据当时的礼制,每一种肉食都配有不同的酱,客人必须按照规矩,吃什么肉沾什么酱,不能乱来,更不用找盐来沾着吃。
所以,有经验的人只要看到餐桌上有什么酱,就知道今天能吃到哪些山珍海味。
其实,古人的生活与今天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
比如在盐的使用上,古人用它创造了极大的财富和文明,还创制出了很多风味独特的食品。
北宋以前,中国的政治中心大多在长安和洛阳一带,这里主要食用山西运城盐湖里天然出产的池盐。
池盐里含有芒硝等杂质,所以它的味道比较苦。
在古代,曾经有一个汉字“”,就是专门称呼这种苦盐的。
但是,由于产量有限,池盐的价格也不低。
当时味道最好的盐是青海和新疆等地出产的岩盐,它是古代海洋中的盐分结晶沉淀之后,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岩石状态的食盐,可能成度更高、杂质更少。
但是,它距离遥远,产量极少,所以一般只供给帝王享用。
介于岩盐和池盐之间的是海盐。
在春秋时期,由于海盐产量不太高,加上它距离长安和洛阳也很远、价格非常昂贵,一般只作为奢侈品出现在贵族的餐桌上,就像中世纪的欧洲贵族食用亚洲的黑胡椒一样十分珍贵、小心。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中原地区的贵族们主要食用运城的池盐。
为了避免池盐中的苦味破坏食物的味道,同时也为了节约使用盐,古人很少把它直接放到食物中,而是用盐制作各种各样的酱,从而使得酱成为一种更好、更节约的用盐方式。
另外,不同的酱还有不同的风味,所以,用不加盐的各种肉食沾五花八门的酱来吃,就成为了春秋时期、乃至于中国古代贵族们的一种讲究。
古代酱的品种比现在多得多,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农业专著《齐民要术》所记载的酱的种类就包括豆酱、肉酱、鱼酱、麦酱、榆子酱、虾酱、鱼肠酱、芥子酱等。
到了后来还曾经出现过用鱼皮乌贼制作的酱,以及在大唐的皇宫里盛极一时的葫芦酱。
这些闻所未闻的品种令今天的美食家们大为感叹。
三、为什么盐可以腌制食品,防止腐烂呢
盐有一个特点,当它附着在食物表面时,它会将食物表层细胞里的水分析出,使这些析出的水分成为浓度很高的盐水,接着,这些浓度很高的盐水继续将食物表层以下细胞里的水分析出,同样将它变成浓度很高的盐水。
就这样,盐分一层层渗透下去,直到把食物腌透。
在这个过程中,食物内一些细菌体内的水分也被析出变成盐水,而盐水也就是氯化钠溶液中的氟离子具有消毒作用,正是它把失去水分的细菌逐个杀死。
这就起到了防止腐烂的作用。
在中国,腌制食品起源于何时还不太清楚。
但是咸鱼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史书记载,越国的著名大臣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之后,就辞去一切官职,带着漂亮的妻子――西施下海经商去了。
据说这位商人很有眼光,他率先在北方开辟了人工养鱼、腌制咸鱼的事业,并把这些咸鱼出售到缺少盐的内地诸侯国。
为此,范蠡成了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富翁。
后来人们一说到谁富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战争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