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命题的特征和规律之一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184191
- 上传时间:2022-10-19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44.51KB
考研政治命题的特征和规律之一Word下载.docx
《考研政治命题的特征和规律之一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命题的特征和规律之一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泽东思想概论这门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里,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毛泽东思想概论》这两个学科为例,就政治理论科目如何命题、如何解题以及近年政治理论科目试题的命题趋势谈谈我们命题的一些体会。
一、试题命制的程序
就试题命制的程序而言,一般经过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每年的三四月份,由负责命题的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研究生招生和考试的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和教育部社会科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各学科的专家进行《政治理论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的修订工作。
由于《考试大纲》是命题的法规性文件,是政治理论科目命题的惟一依据,是指导命题的纲领性文件,因而这一阶段的工作可以称之为试题的“初命”。
五六月份《考试大纲》正式出版,作为指导考生复习的重要依据。
由于《考试大纲》规定的政治科的考查还包括当年形势与政策的内容,因此一般在当年10月前后,中央召开的中央全会后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召开命题工作会议,进行正式的命题工作。
命题组命完试题后,再经过专家审定、试卷编制与印刷,完成试题的命制工作程序。
二、试题命制的立意和方式
政治理论科目的试题大体分为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两大部分。
客观性试题主要是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不定项选择题两种形式;
主观性试题主要包括辨析题、分析题。
从这几年试题的情况看,主观性试题的几种题型有逐渐走向融合的趋势。
也就是辨析题中有材料的成分,也有论述的因素;
论述题中也有材料,更有分析;
材料题中加大了分析和论述的要求。
可以说,它们都逐渐融合为一种新型的分析题,它集理论与实际于一身,融材料、分析、论述于一体。
这种新型的分析题包括材料分析和观点分析,综合性地考核考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观点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基本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命题的立意和方式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通过材料创设情境命题,即提出一个或几个材料,从中设置问题,实现考查目标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在题目中通过一段文字或一些图表创设一个具体的话语情境,然后围绕这个具体的情境创设试题,也称之为情境创设(参见《谈政治理论命题中情境创设型题目的应用》,作者姚刚,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二处负责政治命题工作的学科秘书)。
这是一种比较普遍而有效的命题方式,其优点在于形式比较灵活、能够覆盖较广的能力考查范围,问题指向明确,答案简洁并具有逻辑层次。
情境创设型题目的基本要求是:
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对材料进行鉴别、比较、综合,充分利用材料所含有的实际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线索,引导考生运用有关的理论观点去识别和分析这些材料,进而回答从材料中提出的问题。
情境创设是在明确考核知识点的前提下,立足于能力与素质考查而采取的命题技巧方面的新举措,从而在功能上优于传统型试题,具体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设新的情境有利于适应能力考查的要求。
加强能力与素质考查是目前我国教育考试内容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能力考查中最基本层次是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在记忆能力层次之上还包括概括、判断、分析、知识迁移、综合、评价等能力。
在实际测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所拟考查的能力目标与实际考核的能力要求之间的不一致,这里存在着由于多次考试中反复考查某一知识点或考生积极备考而导致的“能力转换”。
教育测量学认为,真正对知识的较高层次的运用是在新情境中对抽象原理的运用。
因为在新的情境下,人们会真正地面临新问题,照搬现成结论则无济于事。
所以,在考查内容基本保持稳定并且考生群体存在通过“题海”战术训练备考的情况下,需要在知识点考查时不断创设新的情境,提出新的问题,从而使能力考查的目标与实际考查基本一致。
如:
2000年文科第30题“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本题设置的情境为人们实际生活中一句口头用语,考核知识点为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体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这句口头用语,虽然它在实际应用中代表的含义比较广泛,但究其哲学上的根源显然具有否认人的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色彩;
从字面分析可知,“谋事在人”承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成事在天”则将事情的成败完全归因于客观必然性或某种神秘力量,这是坚持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坚持得不彻底的一种观点。
第二,情境创设型题目,在内容上与考试大纲中有关原理、理论有内在一致性,在形式上类似于日常生活中认知理论的环境。
情境创设型试题创设了一个新的情境,并与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知识内容特别是与学科中重要理论相联系起来,它对应于考试大纲中某个重要理论或这个理论的一部分内容。
此外,人们除了在书本、课堂上可获得理论知识外,在实际生活中读书、看报,将生活实际中的种种事物与所学理论相对照、比较、论证的过程实际上更是学习知识、加深理解、并形成自我独特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步骤。
第三,情境创设型题目,在理论上依据于某一理论内容,但在问题的回答上要求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境,本身体现了发散性与限制性的统一。
情境创设型题目的发散性主要体现在理论原理与实际情境的结合,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其限制性在于,对于同一原理,在不同的情境中,它的具体应用又是不同的。
2000年理科卷第17题“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
”本题设置情境为对于同一棵大树,在不同人的眼里有不同的认识。
它不要求考生对认识论原理展开论述,只要选择出符合情境内容的选项即可;
同时本题不是从抽象理论出发论证另一个抽象理论,而是由具体生活情境引发出相关的认识论原理,这个生活情境对应于认识论原理中的多个知识点,所以它的发散性也是明显的。
第四,情境创设型题目,在客观上具有一定提示作用,有利于缓解考生紧张Jb理。
考试心理学告诉我们,适当的焦虑对应试是有一定积极影响的,但倘若焦虑过高则会使想像力变窄、注意力分散。
情境创设型题目可针对特定考生群体设置独特的场景,引导考生作答。
2001年理科卷第17题“每一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
”本题考查知识点为辩证的系统观。
是特地为理科考生设置的一个生物科学方面的情境,即细胞组成了生物个体的系统,而细胞中的DNA又包含了生物个体遗传性状的信息;
将这段小材料对应各选项可知,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从而作出了正确的选项。
从1993年起我们开始在命题工作中增设这种新题型后,材料的内容从历史、政治方面的内容扩大到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领域。
由于以材料命题的方式能够通过材料创设新的情境,且生动具体,信息量大,互补或对比性强,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实际地检验了考生运用理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们认为情境创设型题目最大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实现跨学科对知识能力的考查,有利于多学科的相互渗透,有利于拓宽考生的思维空间,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结合的方式通常为哲学和政治经济学、邓小平理论相关知识点的结合,政治经济学的有关原理与邓小平理论有关经济体制建设和改革部分的结合。
2003年第37题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贸易方面存在的“扭曲”现象以及南北差距扩大这样的一些材料,要求考生运用矛盾力量不平衡性原理来解决南北问题的正确途径。
这道题实现了2003年《考试大纲》规定的考查目标,大纲对最后一道选做题明确地要求“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等课程中的一门或多门的相关知识,认识和分析当代世界一些重要问题的能力。
”这充分地体现了命题组的指导思想实现厂转变,即在材料的选择上,从哲学史向现实生活的转变;
在原理运用上,要求运用单一的原理进行答题向运用多个原理,从不同角度进行答题,甚至不限定什么原理,仅规定用某个学科进行答题的转变。
这些变化既突出亍题目的时代感,又加强了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还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在内容上是相互贯通的。
此外,情境创设型题目不仅在选择题中适当地使用了材料,而且论述题也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
2001年试卷文理科第34题哲学论述题就是选取了丁肇中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科学发现的几点体会”中的一组材料,提出“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这是一道带有材料题特点的论述题,是对论述题在命题方式上的一个突破。
总结这些年来的材料题的经验,为了充分发挥材料题的特有优势,同时加大其分析、论述的成分,逐渐演化出一种以材料为依托的分析题,即材料分析题。
这种以材料命题的方式,首先,要求在材料的选择上要鲜明精练,具有典型性。
它可以是历史材料,也可以是现实材料;
可以是正面材料,也可以是反面材料,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材料的形式可以是文字,亦可能是数字、图表或图画。
其次,在试题的设置上,可以是直接从材料中提出来的,也可以是从材料中自然引申出来的;
问题的数量可以是多问,也可以是一问。
再次,在设问的方式上,可以是透过材料揭示其所包含的理论观点,也可以是运用理论观点分析材料中的实际问题,还可以是由材料和理论相结合中所引申出来的问题,各个问题之间应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等等。
2003年的几个分析题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命题特点。
2.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在一个既定的客观事实中去创设问题
这种以事实命题方式的最显著特点,是它所提出的事实本身直接地就是问题,要求人们去解答。
以事实命题,不仅形象具体、确凿可靠,而且具有挑战性,它是一种普遍有效的命题方式。
这种命题方式通常是通过文字或图像或表格的形式,把问题摆在考生的面前,考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从而对事件所揭示的问题本身产生一种震撼力,进而对问题产生一种思想上的共鸣。
2001年文科第37题,试题通过图表、数字的形式列举了美英等西方国家在国防费用上的巨大支出,并用它与中国的国防费用相比较,通过数字把问题给反映出来。
再比如2000年文科第33题,首先提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
”取得巨大成就和出现某些负面效应,这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这事实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如何正确理解这一实际问题,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全面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也有现实意义。
针对上述问题,该题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去分析说明。
以事实命题的方式不仅可以用于论述题,也可以用于选择题和其他题型。
如2003年的单选第3题:
试题首先肯定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并列举了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能够感觉到不同的颜色的具体事实,来考查考生“反映与信息、选择和重构”这一知识点。
类似的例子还有2001年文理科试卷中哲学多选题关于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2002年文科试卷哲学单选题关于人类已经制造出数百万种化合物,都是从一些客观存在的事实中设置问题。
以事实命题所依据的事实,既可以是单项性的事实,也可以是复合性的事实,既可以是宏观的大的事实,也可以是微观的小的事实,但都必须是真实的事实,而不能是虚假的事实。
当然,虚假的事实也是一种事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政治 命题 特征 规律 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