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考选做题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4169396
- 上传时间:2022-10-19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5.21KB
湖南高考选做题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Word文档格式.docx
《湖南高考选做题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高考选做题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内容上,江苏卷、江西卷只考查文学名著阅读,浙江卷、湖南卷考查了文化经典阅读,而福建卷既考查了文学名著阅读,又考查了文化经典阅读。
对这一部分的考查,江西卷与福建卷同以往一样,分值比重大,在15分左右;
浙江卷与往年相比,分值比重有所增加。
对于这一考点的考查,各考区具体要求也有所不同,江苏卷要求文科生必做,湖南卷要求考生选做,其他三省则要求考生必做。
【高考链接】
(一)文学名著阅读
文学名著阅读题的命题特点是考查学生是否“读书”,同时在题型上采取主、客观题相结合,避免了简单的考查识记。
设题角度主要从名著故事、经典情节、场景、人物性格、作品主题、结局等方面入手,侧重于对名著内容的分析鉴赏,如对名著的人物形象、结构模式、思想主旨、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作简要的鉴赏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著的鉴赏评价能力。
它要求考生在识记作品人物、情节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作出相应的评判。
名著阅读题常见的题型有识记辨别类、理解概括类、赏析评点类等。
考向一:
客观题。
此种题型考查信息量大,侧重检测考生的识记能力。
这种题型都是一个选项对应一个名著,常在故事情节、经典细节与精彩对白等方面设题,选项主要有两种类型:
细节型和理解型。
细节型,即考查名著中的人物、情节有关的某个或某些细节;
理解型,即对人物形象、作品主旨、艺术特点等相关需要理解的内容进行考查。
如20XX年江西卷第6题:
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格特漂亮的小女儿被人用一个独眼、驼背、长着罗圈腿的小怪物换走了。
她伤心过度,将自己封闭在一间叫“老鼠洞”的小屋里,成了隐修女。
(《巴黎圣母院》)
B.高老太爷临终前原谅了觉民的逃婚行为,他让觉慧把觉民找回来,并亲口告诉觉民冯家的亲事不提了,以后好好读书,扬名显亲。
(《家》)
C.贾宝玉在经历了黛玉之死、误娶宝钗、抄家等一系列人生变故后,又遭遇科举考试失败的打击,终于心灰意冷,斩断尘缘出家做了和尚。
(《红楼梦》)
D.孙权听从谋臣的建议,谎称国太病危,骗孙夫人携阿斗回吴,让刘备拿荆州来换阿斗。
孙夫人携阿斗离去时,被赵云、张飞截下,留下阿斗,只放回了孙夫人。
(《三国演义》)
【解析】本题答案是:
C。
在《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九回,家人向王夫人报喜时,报信的说宝玉中了第七名举人,贾兰中了一百三十名。
说贾宝玉遭遇科举考试失败不正确。
江西考纲规定,文学名著,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考查的是识记能力,但如果不去读原著,只看电影,或者只看章节目录,也会失分的。
如A项考查的是《巴黎圣母院》的情节,电影里是没有的;
D项,只看《三国演义》目录是无法判断的。
考向二:
主观题。
相对于客观题来说,这种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它要求考生对文学名著有更加深入的把握,对主要情节烂熟于心。
高考试卷中设置主观题对文学名著进行考查,一般有三种题型:
一是要点识记题,即要求记住名著中的一些要点;
二是故事情节概括题,即对名著中某个故事情节作简要的梳理、概括,可以针对全书,可以针对某章节,也可以针对某个具体事件设题;
三是人物形象描述题,即针对名著中重要人物形象的某些特征进行描述,考查的对象既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
如20XX年江苏卷第23题:
(1)《红楼梦》判词: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
判词所指是谁?
“优伶”和“公子”指小说中的哪两个人物?
(2)《雷雨》中的侍萍经历了哪些人生悲苦?
(1)袭人(花袭人);
蒋玉菡,宝玉(贾宝玉)。
(2)①年轻时被周朴园遗弃,以致投河。
②嫁给鲁贵,遇人不淑。
③重逢周朴园时遭到误解和训斥。
④女儿重蹈自己的覆辙。
⑤无法对儿女诉说苦情。
⑥接连面对儿女的突然死亡。
解答第
(1)小题时,熟悉情节的话不难判断这首判词写的是宝玉的通房丫头花袭人;
优伶是指袭人后来所嫁的戏子蒋玉菡,公子当指宝玉。
答第
(2)小题时,可从自己的阅读印象中概括出几条来。
江苏卷不仅注意保持自己的风格,而且特别注重试题的质量,因而在今年全国17套高考语文试卷中,有着一定的地位。
文学名著阅读题的测试并不求深,重点放在考查学生是否读过这些名著。
这样的考查,有助于引导文科倾向的高中生多读名著。
(二)文化经典阅读
理解内含。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一般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一定的信息。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此考点在题型上有选择题与简答题两种:
选择题一般考查对文化经典阅读内容的理解;
简答题一般是先提供一段或几段内容相关的材料,然后对材料设问,难度不会太大。
如20XX年福建卷第9题
(1):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
述而》)
②子曰: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卫灵公》)
③子贡曰: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
更也,人皆仰之。
子张》)
(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
①人应该知错改错;
②人不必回避错误。
本道试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
三个选段可以综述为儒家对“过错”的见解:
儒家并不怕做错事,做错事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重要的是知错能改,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
答题时要同时兼顾三个选段,信息提取与概括要全面准确,不能挂一漏万。
分析、评价。
此类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化经典内容的基础上对某些问题进行分析,对作者观点态度进行评价。
这一考点进一步考查考生对文化经典材料的认识,涉及到考生对经典文化、传统思想的了解,稍有难度。
但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这一类型的题目在命题上都很谨慎,提问也很直接、明确。
如20XX年福建卷第9题
(2):
(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请简要分析。
①以日月比喻君子的正大光明;
②以日月在运行中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暂时的;
③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依旧,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
本试题难度较大,我们答题时如果思考日和月在中国古代特定的象征含义即光明正大,并结合选段③找出它们的比喻义,第二小题就可迎韧而解。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评析有理有据,不能牵强附会,有时分析、评价还要联系现实谈看法
一、例题感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2)题。
(9分)
儒家宣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
宪问》),道家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老子?
第二章》),两章存在明显差异。
但这种差异并非截然对立,只是它们关注的问题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同而已。
这种差异的存在也使得它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
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
泰伯》)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
“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自孔子、老子之后两千多年中,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
各个时代的人们,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拿起它来武装自己,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
泰伯》)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结合文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
示例:
“天下有道则见”,主张国家“有道”则出仕,体现了儒家“有为”的思想;
(2分)“无道则隐”,国家“无道”则安于贫贱,决不阿世求荣,这与道家“无为”的思想一致。
两者合而为之,其本身就是“儒道互补”的体现。
(2分)
(2)“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请就“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的积极意义这一点加以探究。
(5分)
示例:
面对竞争,我们既要用儒家积极有为的态度去对待每个过程,执着前行,锐意进取,不轻言放弃;
同时,又要用道家超逸无为的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做到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遭遇失败更要超然通达。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二、设题推测
材料----围绕已学经典中提及的概念和思想,组织一段浅易文言文或文白夹杂的文字。
题目----设置两个小题。
分值----9分。
三、知识储备
了解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已出现的思想概念。
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规范答题,探究题题型的答题方法。
四、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儒家向来重视“义利”之辨,强调辨明“义”与“利”的关系。
下面是先秦儒家有关“义利观”的几段文字:
孔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
里仁》)
“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左传?
成公二年》)
孟子曰: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
”(《孟子?
万章上》)
荀子曰:
“义与利也,人之所两有也。
……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荀子?
大略》)
(1)结合选段,请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先秦儒家所认为的“义”与“利”的关系:
、、。
(3分)
(2)联系生活实际,举例探究先秦儒家“义利观”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150字左右)(6分)
(1)义利兼顾(义利并重、义利并举)义以生利以义为上(以义制利、先义后利、重义轻利、见利思义)
(2)示例:
当今社会,儒家“义利观”对我们弘扬社会道义、合理利用自然、尊重经济规律和法治精神等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理应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但不能唯利是图。
利润的获得,必须受到社会道德规范、国家法律法规等“义”的约束。
而三鹿奶粉事件、郑州双汇猪肉事件等,都是企业见利忘义自毁前程的典型例证。
2、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
为政》)
孟子曰:
“事’孰为大?
事亲为大;
守,孰为大?
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
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孰不为事?
事亲,事之本也;
孰不为守?
守身,守之本也。
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
将彻①,必请所与②;
问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
将彻,不请所与;
问有余,曰‘亡矣。
’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
离委上》)
【注】①彻:
通“撤”,撤除。
②与:
通“予”,给予。
(1)孔子和孟子认为应该怎样侍奉父母?
既要懂得“养”父母(“养口体”),让父母衣食无忧;
更要懂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 高考 选做题 中国文化 经典 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