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资格证考试灵岩寺讲解PPT文档格式.ppt
- 文档编号:14168676
- 上传时间:2022-10-19
- 格式:PPT
- 页数:28
- 大小:4.05MB
导游资格证考试灵岩寺讲解PPT文档格式.ppt
《导游资格证考试灵岩寺讲解PPT文档格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游资格证考试灵岩寺讲解PPT文档格式.ppt(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荣获国家首批4A级景区称号。
景区内容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泰山之北最幽处,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其游也。
”的赞语,从寺院至山巅有殿阁36处,亭阁18座,文物众多,古迹荟萃。
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
3.游览路线灵岩胜景坊-金刚殿-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摩顶松-千佛殿-汉柏-御书阁-辟支塔-墓塔林,灵岩胜景坊面前的这座石坊,坊额刻着“灵岩胜景”,为近代新建的石坊,左边这座古老的小石坊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六年,原是灵岩寺的第一道门坊。
从这里顺着山谷往东大约十分钟的车程我们就可以到达灵岩寺。
金刚殿这是灵岩寺的山门,称金刚殿又称三门殿,因有空门、无相门和无作门三门并立而得名。
殿内塑有密迹金刚和那延罗金刚。
根据封神演义把他们戏称为“哼哈二将”,闭嘴的是哼将,能哼出黑气,袭人魂魄;
张嘴的是哈将,能哈出黄气,能把魂魄击散,之所以称其为金刚是金中最刚之意,比喻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的意思。
金刚力士,是专门持金刚杵(古印度的一种兵器)守护佛法的天神。
他们的职责把守大门守护佛法和寺院的安全。
天王殿天王殿是进了山门后的第一座殿宇,建于宋代,内供奉四大护法天王因而得名。
这个殿的建筑风格属明清建筑,殿内左右山墙,嵌唐、宋、元、明、清碑碣17方。
在印度佛教中有这样一个传说,在须弥山腰有一座山,叫犍陀罗山,山上有四座峰,每座峰上各有一个天王,各一方天下。
白色的塑像“东方持国天王”手拿琵琶象征中道司调,青色的南方“增长天王”手拿宝剑用以斩断烦恼司风,红色“西方广目天王”右手缠一条蛇,左手持如意珠,意在提醒人们事事多变化,要保持清醒不随波逐流司顺。
绿色的“北方多闻天王”右手拿伞左手拿银鼠司雨。
他们合起来就是“风调雨顺”象征“五谷丰登”表达了劳动人民祈求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一进门,我们就能看到笑呵呵的大肚弥勒佛。
这个弥勒佛不是佛教中的未来世界的教主弥勒佛,而是中国的布袋和尚契此。
圆寂时念的是:
弥勒真弥勒,化身千万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直到这时,大家才领悟到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并按照他的摸样塑成了中国式的大肚弥勒佛,供奉在天王殿内。
有一副对联赞他: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怜之人”。
有一句话说的好:
进门看弥勒,出门看韦陀。
现在我们就来看背面的这座佛像。
它就是金刚力士,名叫韦陀。
(有传说称,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帝释曾起塔供奉两颗佛牙,后有捷疾鬼盗取这对佛牙,被韦陀发现,追回佛牙立下大功,后来就专门担任起守护佛祖灵塔的重任。
)大家请看他手里的兵器,它就是金刚杵,金刚杵的拿法不同,寺院的性质不同(金刚杵是拄地的,说明这个院是非接待寺,如果金刚杵横拿在手中,说明这个寺是接待寺,行脚僧可以在这里白吃白住,外来的和尚可以竞争主持)。
钟鼓楼天王殿后面就是钟鼓楼,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均为明代建筑。
钟鼓是佛教中重要的法器。
以前在这里有僧人早上撞钟,晚上击鼓,这就是所谓的晨钟暮鼓。
鼓已经不在,明代铜钟尚存,是用2500公斤铜铸成的。
大雄宝殿创建于宋嘉佑年间,明清重修。
原名为献殿,是佛教寺院中的正殿,是寺僧诵经礼佛的地方,明代正德年间更名为大雄宝殿。
大雄是佛教徒对佛祖的尊称,是说他如同大勇士一样,有神力降伏众魔。
由于佛经说他是按绝对真理如实而来,民间习惯就称他“如来佛”。
建筑风格前后是不一样的,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
造型精巧玲珑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
现在殿堂是清朝中叶建造。
清乾隆22年爱新觉罗弘历皇帝来灵岩寺时,曾为此殿题“卓锡名兰”额及“奇松尔日犹回向,诡石何心忽点头”楹联。
(诡石即“朗公石”,奇松即“摩顶松”),殿内的石柱及柱础,还是宋代的遗物。
上额的彩画也很形象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
殿前一平台,是供高僧讲经之用。
相传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孩子,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据说他出生时,天上鼓乐齐鸣,百花飘香。
一落地就东西南北各走四部,足迹所致,莲花绽放,空中跃出两条飞龙,口喷清泉为他沐浴。
这天正好是农历四月初八后来称为“佛诞日”后来,每年的四月初八佛寺都会举行法会,以名香浸在水中冲洗佛像,所以也叫“浴佛节”。
释迦牟尼29岁时,舍弃太子生活,离妻别子,跟随禅师学习禅定,后又苦行6年,最后在菩提树下坐了49天,重于悟出正果,得道成佛。
人称释迦牟尼,他传播佛教45年,广收门徒,80岁时涅槃。
一般大雄宝殿供奉一佛二菩萨,而这里供奉一佛四菩萨,比较少见。
佛祖左手边站立的是有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专司佛的智力,他的道场在山西的五台山;
佛祖右手边站立的是有大行大德的普贤菩萨,助佛弘法传教,他的道场在四川的峨眉山,这两位与释迦牟尼一起被称为“释迦三圣”另外两位就是佛祖像左右两边坐立的观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与释迦牟尼组成“娑婆三圣”。
观音司职阳间,道场在浙江普陀山,左手边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与观音相反,他司职阴间,管人死后的事情,救度地狱中的罪鬼,他的道场在安徽九华山。
摩顶松位于大雄宝殿后西侧有一株千年古柏,叫摩顶松,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取于传说故事。
相传唐僧去西域取经时,临行前曾来灵岩寺,手摩抚着说道:
“我要西去求佛,教汝枝长,归时东向,使吾门弟子知之!
”数年后,西指的树枝果然忽向东指。
寺僧见了说:
我们师傅回来了。
”摩顶松就是这个故事而得名的。
有人可能要问,柏、松不同,为什么这株柏树要称松呢,因为“柏”与“悲”谐音,过去有人忌讳“悲”字故将柏改为松。
后来有人在这棵树的旁边又栽上柿子树,取“百(柏)事(柿)如意”之意。
现在双株并立,根深叶茂,每当深秋,柿红柏绿,相映成趣。
千佛殿是灵岩寺的主体建筑,也是保存完好的规模较大的一座古建筑,因殿内供置众多佛像得名。
此殿始建于唐贞观年间高僧慧崇,宋元明都有扩建重修,现存木结构为明嘉靖年间重建的,规模宏大,金碧辉煌。
千佛殿依山建于高大的台基之上,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檐下置疏朗宏大的斗拱,木棱彩绘华丽,檐角长伸高耸,有展翅欲飞之势。
前檐下立有八根石柱,皆雕刻有龙、凤、花、叶、水波及莲瓣、宝装荷花等纹样,雕工精美。
抱柱上的对联是“甘露洒诸天现清净身说平等法,慈航超彼岸以自在力显大神通”。
殿内正中塑有通体贴金的“三身佛”。
中为“法身”毗卢遮那佛,法身佛是佛教真理凝聚的身体,代表佛性,是成佛的依据。
佛教有“法身无相,慈悲为相”的说法。
此佛由藤胎髹漆塑造,宋治平二年(1065年)从钱塘运至灵岩。
此佛非常稳重,下面是莲花瓣,风吹来花瓣随风摇动,现年久失修,花瓣已不能摇动。
东侧为“报身”,名卢舍那佛,保身佛是凡人成佛后,领导佛国净土的身体,享受佛的种种美好。
报身佛时隐时显,只有说法,佛和菩萨可见.该佛像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用2500公斤铜铸成。
西为“应身”释迦牟尼佛,应身佛是法身佛为超度众生而显现的种种化身。
该佛像也为铜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铸造。
三尊佛像体态雍容,慈悲端庄,和蔼可亲,温暖着众生的心田,极具艺术感染力。
千佛殿最受广大游客和专家们称道的是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像,其中有三十二尊塑于宋治平三年(1066年),八尊补塑于明万历年间(1573一1620年)。
罗汉是梵语译音阿罗汉的略称,小乘佛教认为,阿罗汉不是神,是依据佛的指示修行成正果的人,即罗汉果。
大乘佛教认为,阿罗汉的果位仅次于菩萨,协助佛和菩萨救世人,有18罗汉、500罗汉之说,无疑,罗汉是佛教徒中的佼佼者,老百姓把他们视作力量和吉祥的象征。
这些塑像皆坐于80公分高的砖砌束腰座上,按照真人的比例塑造,身高在101至120厘米,塑造精湛,线条流畅,比例匀称,色彩浓淡适度。
泥塑罗汉身上的妆銮用的是朱砂红、黄丹、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涂饰,所以永不褪色。
每个罗汉都有不同肤色,袈裟,袍袖,手帕,衣带以及花边图案等,服饰的细微处也卓见工巧,如法衣的白领和花纹白边,衬托得佛像全身神采焕发,整洁秀美,如同活人的衣着。
古代艺术家们在塑造这些罗汉像时,打破传统的佛教造像模式,侧重于写实,重在体现每尊罗汉的个性与特点,重在刻画出罗汉的内心世界,使之真实、生动,更接近于生活。
每尊罗汉的神情状貌,生动传神,喜怒哀乐俱形于色,有的心花怒放,有的愤恨难消,有的精神恍惚,有的紧锁双眉,一个个口目传情,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都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一点不假,大家看这尊塑像,从他的服饰一看就是外国和尚,他是印度的达摩祖师。
这一组塑像是表现佛祖讲经说法的场面,听众们有的聚精会神,有的凝神思考,神情不一,形象传神。
而这一组塑像,一个伸着一个手指,一个伸着两个手指,正在激烈的争论着什么,两人各不相让,脖子上的青筋都清晰可见。
),根据资料分析,罗汉系宋代塑造无疑,距今约有900余年。
这些罗汉对我们现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学有非常高的价值,是中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瑰宝之一。
清末学者梁启超1922年来此游览,把它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现代著名美术大师刘海粟观后称之为(“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这正是对我国古代艺术才能的高度评价。
(汉柏)这棵古柏名汉柏,相传汉文帝曾梦游灵岩,见千年古柏,遂命大臣邓通前来查寻,邓通仅见一幼苗,回京如实报文帝。
文帝对天祈祷:
“愿此树与寺并传不朽”。
旁边是卓锡泉、白鹤泉、双鹤泉,细水涓涓,终年不竭,注入一石池中,宛如明镜,灵岩八景之一的“镜池春晓”即出于此。
这3个泉相隔很近,所以称为“五步三泉”。
御书阁千佛殿后面有一阁名御书阁。
为唐代慧崇和尚所建,曾供唐宋皇帝御书,明时内塑玉皇像。
“御书阁”是唐太宗所书。
阁为两层,下为石砌台基,阁基墙上嵌有历代名人石刻,上为阁体,飞檐起脊。
阁前拱门之上石隙间生出古青檀,盘根错节,枝杆纵横,状若游龙、云朵,名曰“云檀”,另外一株形似蛟龙,又称龙檀,两树已有千年的高龄,为稀有树种之一,视为一大胜景,这样古怪的青檀在北方还是很少见的,为寺内一大奇观。
(朗公石)出了千佛殿可以看到东山峰有一怪石,状如一个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禅杖,而后面的柏树,活脱脱就是一对弟子,这块怪石就叫朗公石。
据灵岩志中记载:
灵岩古称方山,东晋时期高僧朗公于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常到方山讲经说法,讲得猛兽归服,乱石点头,“灵岩”由此而得名。
辟支塔面前的这座塔为灵岩寺的最高建筑,是灵岩寺的重要标志。
为什么叫辟支塔呢?
辟支一词为佛教用语,是梵语“辟支迦佛陀”简称为“辟支佛”,顾名思义辟支塔也就是佛塔。
辟支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43年),宋淳化五年重建,于嘉佑二年建成,历时63年,距今900多年的历史。
该塔高54米,底周长48米,为八角九级十二檐的楼阁式(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密檐楼阁式砖塔)。
塔基刻有阴曹地府,酷刑场面的浮雕。
塔身为青砖砌筑。
东西南北四面设门。
塔檐自下至上逐层递减,一至四层为重檐,五至九层为单檐,收分得体,门窗古朴,显得古香古色,庄严肃穆。
塔顶是铁制塔刹。
有覆盆,相轮,园光,仰月,宝珠组成。
另外还有八根铁链分别由第九层塔上的八尊金刚拽引加固,显得玲珑奇巧,美不胜收。
如果大家登上九级塔檐,可以尽览灵岩风光。
辟支塔不仅雄伟、秀丽,而且在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导游 资格证 考试 灵岩寺 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