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教学实录《秋天的怀念》.docx
- 文档编号:1416595
- 上传时间:2022-10-22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1.80KB
窦桂梅教学实录《秋天的怀念》.docx
《窦桂梅教学实录《秋天的怀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窦桂梅教学实录《秋天的怀念》.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窦桂梅教学实录《秋天的怀念》
窦桂梅教学实录——《秋天的怀念》
一、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
师:
今天,一位新的老师来给你们上课,刚才听主持人介绍,我从哪儿来?
生:
清华大学。
(笑)
师:
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师:
今天的课上,要为同学们带来什么礼物呢?
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的一位校友,
他叫史铁生。
这位在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今年已经54岁了,21岁的时候,突然的重病使他高位截瘫。
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这么多年来,儿子一直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感受。
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
看你读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
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
‘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
’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生:
(学生默读后发言)我读到了他对母亲的思念。
他把上帝招她回去作为安慰。
生:
作者心中的母亲活得太苦了——“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
很久很久,迷迷糊糊我听见了回答:
‘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
’”(师板书:
苦)
(点评:
介绍作者的同时也介绍作者的作品,很自然地把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把小课堂置于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之中,大气。
这跟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是一脉相承的。
她围绕作者史铁生来组织读物。
把一篇文章置于作者一组文章之中:
《合欢树》《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病隙碎笔》等。
互文理解,教材外的几篇帮助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由教材又引出作者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去读教材外的更多篇,窦老师找准了课内外结合的点,巧妙地处理好了“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的关系。
这是窦老师对以“主题”构建课堂的又一次成功尝试。
学生一定会对史铁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后一定会去找史铁生的作品来读的。
至于听课的教师,就更不用说了——名师授课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培训教师——不是吗?
一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一堂课只是语文教学网络中的一个点,窦老师正是充分发掘了这个“点”的作用,以点带面,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
师:
他的好多文章都表达了这份感情,比如课前发给同学们的——
生:
《秋天的怀念》。
师:
作为高年级的同学,我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
我看到,同学们有很好的读书习惯,刚才拿到课文就迅速地阅读起来。
这里有个自测题,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读书到了哪一个台阶。
(课件出示:
“自测:
正确——流利——有感情”)
生1:
我觉得我到了“有感情”。
师:
好哇,想坐下可不行。
(对着同学们说)他说他读到了“有感情”,咱就听听,
他怎么个“有感情”。
听人家读要听音儿,等一会儿我们可要对他进行一番评价的啊!
(对着该同学)好,你想读哪儿就读哪儿!
生1读:
“邻居们……”(略)
师:
想让谁评价?
主动权给你了。
(学生自己选择同学对己评价)
生2:
他读得……
师:
(提示)你对他说话,要用“你”——
(点评:
“他”变成“你”,学生第一次体验了“面对面”的评价,很真诚,很兴奋。
师生之间的评价,变成了生生之间的评价。
我们看到了评价的主动权在学生,看到了动态评价的价值。
)
生2:
你读的很好,不过你读得太短了,不能表现你读得有感情,你应该读得长一点。
(众笑)
生1:
我是因为激动的原因。
师:
也就是说,你读得太短,人家没感觉,你自己激动,人家还没感觉到。
你愿意继续读下去呢,还是让别人读下去呢?
主动权给你。
生1:
(继续读下去)“看着看着……”
师:
请你转过去,你看,评你的那个同学又举手了。
生2:
没错,你读是很有感情,但你有添字也有减字的现象,刚才你读的……
师:
根据你平时对他的了解,你认为他确实是激动呢,还是真的没读好。
生2:
凭着我对他的了解,我想他是太激动了。
(生1频频点头)
师:
读正确是对作者的尊重,也是对你的朗读精益求精,高标准要求呢。
对他的读的感情如何,你也可以评价一下。
(点评:
窦老师的人文思想凸显在每一个细节,在学生发言时,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间的评价喜欢挑刺,窦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既激励学生,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让评价双方都有“面子”。
)
生2:
我觉得你把对母亲思念的感情读出来了,我想你以后可以读得更好。
师:
既然你说他“可以读得更好”,说明还有余地呀,加个“更”字。
(众笑)你还有什么别的见解?
同桌要说话了。
好,你说!
生3:
我也觉得你读得有感情,但是你有的地方并没有把他的脾气的暴怒无常读出来,像: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突然把前面的玻璃砸碎。
”他就是——(很平淡的语气读),没有读出动作的暴怒。
这就是一点不好的地方(该生“暴怒”地读了起来,众鼓掌)。
师:
怎么样?
人家对你的评价,你怎么看?
生1:
我觉得你说得很正确。
谢谢!
师:
你对他的态度满意吗?
生3:
满意。
师:
给他们掌声!
(学生鼓掌。
)掌声的原因,他们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难能可贵的!
尤其是同学们对课文中出现的儿话音较多的两句读得很准。
我们再读读。
(读“咱娘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强化之为后文作铺垫。
)
师:
你们刚才给我的启发怎么那么大呀!
一下子让我觉得,平常说的这个“有感情”,怎么这么模糊!
他有感情的读,是这样,可那位同学的朗读却是那样的。
生:
有人声音细,有人声音粗,有人性格深沉,有人性格外向。
生:
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
师:
是啊,读书是个人的,我们在尊重别人的朗读的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滋味,我们不再评价别人,你读得“真有感情”啊。
这真有感情,而应该说读得有特点,读得有个性,读得有自己的味道。
(出示课件“读出韵味”)
(点评:
“读出感情”是语文课堂经常听到的,可什么才是“有感情”,确实是一个模糊概念。
读一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带这种感情可以,带那种感情也可以。
“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
”既要尊重别人,又要读出个性理解。
窦老师生动形象地演绎了“个性化朗读”。
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韵味,这才是真正的“读出韵味”了。
)
师:
让我们一起再大声提示一下自己。
生:
读出韵味。
师:
不信,我们先读读课题的韵味。
师:
(板书)怀念、秋天——生读这两个词语;中间加一个字“的”——生读出这个词组)。
注意:
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是怎样的情景?
生1:
怀念秋天里发生的一件事,一件刻骨铭心的事。
师:
带着你的想象读课题。
(读略)
生:
“怀念的秋天”,让我踏着秋天的落叶,陶醉在小路上……
师:
带着你的理解读出你的韵味。
(读得陶醉)
生:
我的眼前出现的画面是,一个人在怀念秋天的美景,那片片飘落的黄叶,那从北向南的雁阵……
师:
好,带着你的体会读吧。
(读得舒缓)
师:
注意:
把这两个词语调一下,再读。
生:
秋天的怀念。
师:
有什么变化?
最后一个男孩,虽然你在最后,但是我注意到你了。
生:
词语位置变了,我觉得秋天的某个事件或者某个人物……变成了深深的怀念。
生:
或者怀念秋天里的给自己留下感慨的一片叶子或者一片花瓣……
生:
我明白了,这秋天的景啊,人啊,事啊,沉淀成了一种感情就是怀念。
师:
读出你的理解了哟,这题目的韵味儿就出来了!
(拍该学生肩膀,众笑。
)
(点评:
读出韵味,当然要读出课题的韵味。
巧妙地把课题中的词序调换一下,让学生想象不同的场景,在想象中,推进一个一个的场景,带着不同的体验进行朗读。
)
师:
现在我们就走进课文,品品课文中文字的味道。
师:
通过读书,我们知道课文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的故事?
生:
两次。
第一次没有去成,第二次去了。
不过是和妹妹去的。
第一次母亲要推着他去,没去成。
师;这是为什么?
生;他双腿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根本没有心情的。
师:
是的,作为21岁的年轻人,突然得了高位截瘫,自然受不了这个打击。
读读课文,让我们体会他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时的心情。
生:
“双腿瘫痪后……”(学生读的好)
师:
(引读课文,进一步深化)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
生:
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师: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
生:
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
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生:
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点评:
这一堂课里,窦老师三次使用这段教材进行引读。
“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第一次,在作者体会“好好儿活”之前,表现作者的喜怒无常;第二次,体会母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忍”着怎样的痛苦向作者说“好好儿活”;第三次,作者体会到应该“好好儿活”之后。
三次引读,分别了展示了三种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好好儿活”是怎样在作者身上产生强大的力量的。
师:
作者觉得活得没劲。
课文有一句话,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作者又会怎么样呢?
(出示课件:
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
)
生1:
……我会想起小时侯像落叶一样尽情飞舞的情景,可是现在再也不能像落叶一样飘飘洒洒了呀,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生2:
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不禁暗暗流泪,我的命运就像那落叶一样唰唰啦啦落地死去。
(点评:
敏锐地抓住训练点,别开生面地进行语言训练设计,“树叶飘落”这一意象,引发了学生的联想,带着伤感,充满诗意,学生深情地坠入了“我”当时的情感之中。
这语言训练中有丰富的内涵,丰厚的情感。
)
师:
“我”活着还有什么劲儿!
原来活蹦乱跳的,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发这么大的脾气,此时的他的确很痛苦(回扣一下“苦”字),要是他是你的朋友,或者你的哥哥,妹妹,面对他这副样子,你会怎么做?
生1:
我是他的妹妹的话,我会劝他说,人人都有苦,但不要随便发泄这苦,这会更伤你的身体的。
生2:
我会安慰他,人不一定没有双腿,就会变得懦弱,人没有双腿,还是可以干出一番大事业。
生3:
我可以告诉他,你可以练一项体育技能将来参加残疾人奥运会,说不上能拿大奖呢。
生4:
虽然你的腿瘫痪了,但是世界是美好的,只要你用心灵去感受。
(点评:
学生“劝”的过程,就是他们的思想成长的过程,同时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母亲毫不张扬的爱埋下伏笔。
)
师:
谢谢同学们,你们的爱心让大家感动。
不过我想采访你们,你们讲得道理很对,建议也不错,不过,请你设身处地的想想,他能听进去吗?
(学生停了停,开始议论,有的摇头,有的说听不进去。
)
生:
嗯,他也许听不进去。
师;是啊,面对这样的儿子,面对这样的现实,怎么做更合适一些?
让我们看看母亲是怎么做的吧。
生: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我从母亲的动作中看出她劝儿子要好好儿活。
师:
感谢你,让我们大家跟这名同学一起讨论讨论母亲的做法。
(出示课件文字: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
师:
请你们默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
(老师点示“扑”)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
生:
因为儿子不想活了,所以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信念。
师:
啊?
“信念”?
把其中的一个字换一下意义完全不同了。
生:
是念头。
师:
好。
其实,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呢,那就把你理解的“扑”带进去句子里,读给我们听。
(生读,很有力量)
师:
那么,我还要问,“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
生:
母亲抓住的是我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我,怕我轻生。
师:
就把你的体会送进去,读。
生;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活。
(生读。
掌声)
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秋天的怀念 窦桂梅 教学 实录 秋天 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