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建模技术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163025
- 上传时间:2022-10-19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19KB
过程建模技术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过程建模技术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程建模技术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特点:
类别:
一种结构化建模方法;
关注点:
建模过程中关注过程目标;
内容:
主要描述过程中角色的活动;
建模层次:
从上到下逐层细化。
2)优势:
该模型可以使问题规范化表达、有利于复杂问题
简单化,便于理解;
简单易用、直观明了。
3)劣势:
缺乏精确语义描述;
没有严格的数学分析工具支持;
通常复杂的过程往往是多维网络结构,并不适合结构化分解;
RAD建模过程中的角色识别需要先对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进行整体性认识,再由建模者进行定义缺乏客观性。
4)适用范围:
中小型系统;
需求阶段建模。
1.2UML建模
1.2.1UML简介
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ModelingLanguage,UML)是非专利的第三代建模和规约语言,由Booch、Rumbaugh、Jacobson3位面向对象建模领域的先驱创立。
UML可以贯穿软件开发周期中的每一个阶段,1997年UML1.1被OMG(ObjectManagementGroup)采纳作为业界的标准,
2002年发布了UML2.0。
UML作为一种模型语言,它使开发人员专注于建立产品的模型和结构,而不是选用什么程序语言和算法实现。
当模型建立之后,模型可以被UML工具转化成指定的程序语言代码。
IBM的RationalRose和MS的Visio都是UML工具。
标准建模语言UML的重要内容可以由下列五类图(共9种图形)来定义:
第一类是用例图(usecase);
第二类是静态图(Staticdiagram),包括类图(包含包图)、对象图;
第三类是行为图(Behaviordiagram),包含状态图和活动图;
第四类是交互图(Interactivediagram),包含顺序图、合作图;
第五类是实现图(Implementationdiagram),包括组件图和配置图。
1.2.2UML特点、优劣势及适用范围
一种面向对象建模方法;
可以对任何具有静态结构和动态行为的
系统进行建模
具有直观化、明确化、构建化、文档化特点;
是一种构造语言,可映射为不同的编程语言;
提供静态、动态及物理架构方面的建模,可以全方位对客观世界进行描述;
有IBM的RationalRose和MS的Visio工具支持。
缺乏验证形式。
适用于以面向对象技术来描述任何类型的系统;
全生命周期建模:
支持从需求规格描述直至系统完成后的测试和维护各阶段建模。
2.形式化过程建模技术
2.1Z语言建模
2.1.1Z语言简介
Z语言是由牛津大学程序研究组(PRG)的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设计开发的。
它是基于一阶谓词和集合论的形式规约说明语言。
它采用了严格的数学理论,可以产生简明、精确、无歧义且可证明的规格说明。
准确说明系统“做什么”的,而不回答“怎么做”。
Z语言是规格说明语言,所以它的显著特点是:
无二义性和代码无关性。
Z语言的基本单位是Z模式,模式可定义系统的状态空间、初始状态和状态变换。
它有两种模式:
状态模式和操作模式。
状态模式描述目标软件系统某一部分的数据类型结构特性。
操作模式描述的是操作执行前后某部分状态值之间的关系。
一个Z模式由变量声明和谓词(限制变量的值)两部分组成。
模式S可以水平表示,也可以垂直表示为:
S=^s1:
T1;
s2:
T2;
…;
sn:
Tn|f1∧f2∧…∧fm
Z语言是一种描述顺序系统功能的形式化说明语言。
它能提供非常丰富的类型定义工具,并支持形式化推理。
然而,Z语言缺乏并发语义,所以在定义并发或分布式系统时显得能力不足。
2.1.2Z语言特点、优劣势及适用范围
一种基于谓词及集合的形式化建模方法;
提供非常丰富的类型定义,支持形式化推理;
验证:
有很多支持Z语言的规格性能检查工具,如牛津大学设计的CADiZ;
美国芝加哥大学DePaui大学研制的ZTC等。
准确无二义性;
代码无关性。
没有直观的图形描述;
目前还缺乏可用的Z语言编译工具。
顺序系统功能建模;
需求建模。
2.2π演算建模
2.2.1π演算简介
π演算由图灵奖获得者Milner教授与其合作者提出,π演算推广了通信进程演算(CalculusofCommunicatingSystem,CCS),允许在通信中传递通道的名字。
π演算进程表达式语法如下:
P∷=Σi∈I(πi·
Pi|P1|P2|newaP|!
P)
演算允许我们将数据作为消息传递、也允许我们将任意的进程作为消息传递。
π演算可用来描述拓扑结构动态变化的并发系统,通过相应的数学分析方法,对系统的属性和行为进行分析。
但π演算进程表达比较繁杂,不能形象反映系统物理结构信息,不能刻画系统真并发行为,且支持工具较少。
2.2.2π演算特点、优劣势及适用范围
一种基于移动计算的形式化建模方法,继承了通信拓扑机构的动态改变;
是现代广义网络
链接模型;
移动系统的行为建模。
集成了CCS简洁优美的语义理论——互模拟。
具有强大的表达能力。
进程表达比较繁杂,不能形象反映系统物理结构信息;
支持工具较少,如MWB和HAL。
并发系统建模。
2.3Petri网建模
2.3.1Petri网简介
1962年,德国科学家CarlAdamPetri在他的博士论文《用自动机通信》中首次提出用网状机构模拟通讯系统,随后,这种系统模型常被人们称之为Petri网。
以这种模型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理论,称之为网论(nettheory)。
Petri网的基网是一个三元组N=(P,T;
F),其中,P为库所,T为变迁,F为流关系,满足如下条件:
P∪T≠∅,P∩T=∅
(1)
F⊆(P×
T)∪(T×
P)
(2)
dom(F)∪cod(F)=P∪T(3)
其中
dom(F)={x∈P∪T|∃y∈P∪T:
(x,y)∈F}
(1)
cod(F)={x∈P∪T|∃y∈P∪T:
(y,x)∈F}
(2)
Petri网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网系统,对外没有明确的输入和输出,其动态行为是由内部状态的各种可能变化以及这些变化间的关系刻画的。
在应用中,Petri网系统节点会很多,而状态空间的状态数随着节点的增加呈指数关系增长,使得对复杂系统的分析变得困难。
因此,实际应用中,为了避免状态爆炸,研究学者们根据各自的研究目标,对Petri网进行了很多扩展形成了高级Petri网,如:
颜色Petri网、谓词-变迁网、增广Petri网、含时间因素的Petri网、面向对象Petri网(OOPN)等。
2.3.2Petri网特点、优劣势及适用范围
一种基于线性代数、图论、逻辑学等的图形化的形式化建模方法;
可用于静态的结构分析,也可动态的行为分析;
可以建立关联矩阵、状态方程、覆盖树等来辅助分析:
可达性、有界性、可逆性等。
直观;
精确;
基于严谨的分析理论;
比非形式化建模方法来说,可理解性差;
容易引发状态爆炸问题,实际应用需要扩展。
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建模;
并发、竞争、同步行为建模。
综上所述,基本上,非形式化建模技术都有图形化的直观界面,容易理解,但缺乏严密与精确性,而且缺乏精确语义描述及数学分析工具。
而形式化建模技术都有严密的推理验证,但理解性比较差,不易于使用。
每一种建模技术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建模过程中需要根据建模的实际需要和目的组合使用多种建模技术,充分利用各建模技术的优势,寻找既能易于理解、应用,又有精确语义描述和分析工具支持的建模技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过程 建模 技术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