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 愚公移山导学案 苏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4157000
- 上传时间:2022-10-19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2.18KB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 愚公移山导学案 苏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 愚公移山导学案 苏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 愚公移山导学案 苏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词语
(1)重点实词
许
彻
惧
负
匮
(2)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无陇断焉
(3)古今异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何苦而不平
(4)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石(
)
焉
始一反焉
而
而山不加增(
)
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其
其如土石何(
其妻献疑曰(
惧其不已
(5)词类活用现象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吾与汝毕力平险
聚室而谋
3、重点句子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河曲智叟无以应。
4、作者简介
列子,名
,又称御寇,
国人,
前期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
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课中探究
一、研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后,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益处?
②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移山任务的艰巨?
③在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④愚公认为山能移走的理由是什么?
愚公智叟辨论的结果是什么?
2、学生朗读并试背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①
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可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②
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愚笨呢?
那么,作者在人名前加上“愚”和“智”有何用意?
③
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神仙相助才移走的,有人认为,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
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提示:
从文中找出依据加以说明)
④
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二、延伸拓展
有人说:
“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
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
绕山开道或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
”你对此是怎样看的?
课后提升
(一)基础知识
1、《愚公移山》选自
,这是一篇
。
2、给下列字注音:
龀(
) 匮(
) 厝(
) 孀(
) 箕畚(
)( )
3、解释句中的字:
⑴杂然相许(许:
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
)⑷帝感其诚(感:
⑸而山不加增(加:
⑹聚室而谋曰(聚室:
4、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
5、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
6、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二、同步解读
1、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
2、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
其妻献疑曰(
)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 帝感其诚(
之:
河阳之北(
) 以君之力(
笑而止之曰(
) 毁山之一毛(
3、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
,二是
4、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
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1、
课外实践
(一)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
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解释下列带点的字、词。
⑴未穷青之技(穷:
⑵秦青弗止(弗止:
⑶自谓尽之(谓:
⑷乃谢求反(谢:
2、
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于:
薛谭学讴于秦青(
饯于郊衢(
⑵之:
未穷青之技(
自谓尽之(
3、
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薛谭乃谢求反。
4、
在下面的括号内,补出句子的省略成分
⑴遂辞( )归 ⑵饯( )于郊衢
⑶( )抚节悲歌 ⑷薛谭乃谢( )求反
5、
根据要求回答。
⑴请结合短文内容,解释题目。
⑵薛谭为什么“乃谢求反,终身不言归”?
⑶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
“子必穷矣!
”鲁人曰:
“何也?
”曰:
“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
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选自《韩非子·
说林上》)
【注释】①屦:
麻鞋。
②缟:
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
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
赤脚。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或谓之曰(或:
(2)以子之长(以:
2.翻译划线句。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
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⑴穷:
尽,这里是完全学会的意思。
⑵弗止:
不挽留。
⑶谓:
认为,以为。
⑷谢:
谢罪,道歉。
2、⑴向,跟着;
在。
⑵的;
代技艺。
3、“反”通“返”,归,回去。
4、⑴青,或秦青⑵薛谭⑶秦青⑷于秦青 5、⑴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
⑵薛谭面对秦青的高超技艺,自愧不如,快心潜心学习。
⑶说明学无止境,如果浅尝辄止,则达不支精深的境地,反之,永不自满,持之以恒,努力进取,方能功成名就的道理。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
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
欣赏法: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讲授法:
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
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
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 愚公移山导学案 苏教版 九年级 语文 下册 16 愚公移山 导学案